病因
1.颈椎骨质病变
颈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关节强直、椎间盘突出、颈椎脱位、颈椎结核及外伤等,压迫椎动脉使管腔狭窄。颈椎骨质病变还可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反射性收缩,使血管痉挛、变细、血流量减少。
2
椎动脉粥样硬化
为常见病因之一,动脉内粥样硬化病变多阻塞血管腔,引起血流量减少,一侧椎动脉阻塞另一侧椎动脉通畅时,尚可维持足够的血液循环,可不发生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双侧椎动脉发生阻塞,则可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3.解剖异常
双侧椎动脉粗细不一,或一侧椎动脉缺如者,较易发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4.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因动脉硬化或狭窄等原因引起左锁骨下动脉或颈动脉的近心端部分或完全阻塞,脑部的血液通过通畅的椎动脉逆流入病侧的锁骨下动脉远端,以供给该侧上肢的血液。从而引起大脑及小脑的供血不足。尤其是同侧上肢活动时,头晕或眩晕、黑蒙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更为明显。
临床表现
1.前庭系统症状
眩晕为常见症状,多为旋转性眩晕,眩晕发作常于2~5min内达高峰,维持2~15min,常伴有共济失调,但多无耳鸣及听力下降。
2.视觉症状
因脑干及大脑缺血可引起视力模糊、复视、单眼及双眼同侧视野缺损,可出现黑蒙,甚至失明。
3.大脑症状
头痛为常发症状,为跳痛,有时呈炸裂痛,多位于枕部,弯腰或憋气时加重,常伴有神智迟钝,昏厥或跌倒,构语障碍,言语·含糊不清,记忆力减退等。
4.锥体束症状
面部及四肢麻木,感觉异常等。
治疗
1.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动脉粥样硬化可采用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如阿司匹林肠溶剂),血管扩容剂(右旋糖酐),脑血管扩张剂及白蛋白光量子疗法等。颈椎骨质增生者可行颈椎牵引。
2.手术治疗
可行血管介人治疗,椎动脉再造术或成形术,以改善其血流。
颈动脉硬化即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在颈动脉的表现,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生,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目前认为与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早期首先表现为内膜-中膜增厚,然后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在此基础上出现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脱落、附壁血栓形成及继发血管狭窄等,引起相应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颈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1.生活方式的改变
包括戒烟、加强锻炼、控制体重、低盐低脂饮食等。
2.药物治疗
(1)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2)抗血小板治疗:预防性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可每日口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3)强化降脂治疗:多项临床研究均证实他汀类药物可稳定斑块、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可根据患者LDL-C水平及是否合并其他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酌情使用他汀类药物控制血脂。服用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肝酶、肌酶的变化。
3.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临床上,医生会根据颈动脉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的程度、斑块的稳定性,结合患者的症状、基本情况决定是否手术及采用何种手术方式。
(1)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手术剥离增厚的颈动脉内膜及硬化斑块,多在全麻下进行,要求患者无较严重的心、肺或其他系统性疾病;
(2)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为微创手术,于病变位置放置支架,撑开狭窄的血管壁,使病变的血流恢复通畅,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适合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全麻手术的患者。术前3~5天需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目前认为CAS的远期通畅率与CEA相同。
椎动脉是供应脑部血流的主要血管之一,椎动脉供血不足的长期后果是脑供血不足,轻者症状为头晕、黑蒙、头皮发麻,重者为脑梗。椎动脉供血不足的原因大致有2方面:①椎动脉本身狭窄,如粥样硬化、内膜增生、血栓;②颈椎病压迫椎动脉。诊断方法很简单,前者做颈动脉椎动脉超声,后者做颈椎X片/颈椎CT/颈椎核磁。治疗上就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治愈的可能性很大。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