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听说过
甘露醇,有的人或许知道甘露醇不良反应是什么,但你知道甘露醇不良反应的处理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甘露醇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甘露醇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1.一过性头痛、 头晕 、视力模糊等 血脑屏障结构完整时,快速输入甘露醇迅速扩容,脑血流量增加,颅内压增高,可致一过性颅内压增高,病人出现一过性头痛。也可能由于输入速度过快使血容量猛增,导致 血压 过高,引起一过性头痛、头晕和视力模糊等,也偶见 心绞痛 。 护理措施 :输液时先慢后快。避免迅速扩容,引起颅内压及血压升高,并须注意控制甘露醇的滴速。一般要求20%甘露酣250ml在30分钟内输完。观察询问患者对滴速的感觉及反应是最重要的。特别对 儿童 及老人应适当放慢速度在40~50分钟内。尤其对重患者,更要密切观察。应掌握先慢后快的原则,避免因速度不适造成医源性损害而延误治疗。 2.肾脏损害 甘露醇引起的急性 肾功能 衰竭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并可能是多因素的。20%甘露醇为渗透性利尿剂,主要经肾脏代谢,如长期大量使用或使用不当,易使甘露醇中的草酸钙物质沉淀于肾小管,导致肾小管吸收功能下降,造成药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轻者出现肉眼血尿、少尿或无尿、蛋白尿,化验尿比重、血清尿素氮异常,重者甚至发生急性 肾衰竭 。因此,在 用药 中应密切观察病人尿量、尿色、 尿常规 及24小时出入量的改变,一旦出现少尿、无尿或血尿等,及时 报告 医生处理。 3.
静脉炎 表现为自穿刺点沿静脉上行10cm~30cm,皮肤发红、炽热感,
血管壁增厚,弹性消失,呈硬索状。 护理措施:输入甘露醇时要采取严格选择静脉,合理使用静脉局部持续热敷,提高药液温度(35℃)等综合防护措施,减轻甘露醇对静脉的刺激和损伤。20%甘露醇对静脉损伤与静脉使用次数成正比。同一条静脉连续使用最好少于4次。两次穿刺点距离尽可能远。静脉输入甘露醇时用20%的山莨菪碱,均匀涂抹穿刺部位,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山茛菪碱扩张浅表血管的作用强。它可减轻甘露醇诱发内皮细胞凋亡,进而减轻甘露醇对外周静脉的损害,同时提高静脉穿刺 成功 率,减轻病人的痛苦。临床研究表明使用浅静脉留置针输甘露醇时局部采用75%酒精纱布湿敷,可扩张局部血管,改善 血液 循环,增强血管内皮功能,从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采用小剂量利多卡因静脉缓推,基本上消除了快速多次静脉输注引起的疼痛,且未见副作用。巡视过程中,如发现穿刺部位有红、肿、疼痛时,给予硫酸镁 湿热 敷,或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4.甘露醇外渗致组织损伤 一条静脉反复应用,造成血管炎性改变,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药物透过血管壁渗漏到组织间隙,或进针后针头斜面未完全在血管内,致使药液漏到血管外,当甘露醇外渗进入皮下时,不易被组织吸收,并损伤组织,同时提高了组织液的压力,促使更多的液体由血管内渗透到组织中去,加重了皮肤组织的损伤,而出现局部肿胀、疼痛。 护理措施:穿刺时尽量选择管腔较粗、弹性较好的血管,避免一条静脉的反复应用,提高穿刺技术,确保针尖斜面全部在血管内,若出现输液处有渗出肿胀,即使有回血,也应重新穿刺。渗漏处可用50%的硫酸镁湿敷,还可用 烫伤 膏外涂,奴夫卡因局部封闭,或酚妥拉明5~10mg溶于20ml生理盐水作局部浸润注射等,均可缓解局部症状。总的处理原则:禁止热敷,早发现早处理。因热敷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促使组织坏死,同时还会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重局部水肿。 甘露醇的发展状况 世界甘露醇年产量约为1.7万t,年总需求量约为2.0~2.5万t,缺口3000~8000t,中国年生产能力约为5000t,能力在300t以上的厂家约有8家,年产量3500t左右,中国国内需求量约为3000t,主要用于医药方面,随着甘露醇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今后几年甘露醇的需求量会有较大的增长,发展前景很乐观。1
除作肠道准备用,均应静脉内给药.
2
甘露醇遇冷易结晶,故应用前应仔细检查,如有结晶,可置热水中或用力振荡待结晶完全溶解后再使用.当甘露醇浓度高于15%时,应使用有过滤器的输液器.
3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浓度,避免不必要地使用高浓度和大剂量.
4
使用低浓度和含氯化钠溶液的甘露醇能降低过度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发生机会.
5
用于治疗水杨酸盐或巴比妥类药物中毒时,应合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
6
下列情况慎用:①明显心肺功能损害者,因本药所致的突然血容量增多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②高钾血症或低钠血症③低血容量,应用后可因利尿而加重病情,或使原来低血容量情况被暂时性扩容所掩盖④严重肾功能衰竭而排泄减少使本药在体内积聚,引起血容量明显增加,加重心脏负荷,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⑤对甘露醇不能耐受者.
7
给大剂量甘露醇不出现利尿反应,可使血浆渗透浓度显著升高,故应警惕血高渗发生.
8
随访检查:①血压②肾功能③血电解质浓度,尤其是Na+和K+④尿量.
9老年人应用本药较易出现肾损害,且随年龄增长,发生肾损害的机会增多.适当控制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