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脘 “脘”胃也,中脘指穴在胃体的中部,故名中脘。
位置: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一个手掌宽)
主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胃下垂、胃痛、呕吐、便秘、脾胃虚弱等。
二 梁丘 “梁”指粮食,穴在髌上,筋如小丘,故名梁丘。
位置:在膝上2寸两筋间。当下肢用力蹬直时髌骨外上缘上方的凹陷处就是本穴。
主治:腹痛、消化不良、胃痛、胃酸过多、腿膝肿胀、下肢麻痹、乳痈等。
三 内关 “内”是和外相对而言,“关”意指经气由此而出入,故名内关。
位置:在腕横纹正中直上二寸(三横指)两筋间。
主治:腹痛、呃逆、心绞痛、胸胁痛、晕厥、失眠、眩晕、妊娠恶阻。
四 足三里 有集合、通达之意,对上、中、下三焦诸病无所不包,故名足三里。
位置:屈膝成120度,由犊鼻向下量四横指胫骨外一横指处就是本穴。
主治:腹痛、脚气、手癣、皮肤瘙痒、荨麻疹、胃痛、便秘、消化不良、胃肠炎、中风、水肿、神经衰弱。
五 公孙 古代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考该穴为足太阴之络脉的分支,故名公孙。
位置:足大指内侧,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中,赤白肉际处取之。
主治:腹痛、胃痛、脾胃虚弱、肠鸣、痢疾。
目录1 拼音2 注解附:1 治疗两胁下痛的穴位 1 拼音liǎng xié xià tòng
2 注解
两胁下痛 证名。两侧胁肋下疼痛。由气滞痰凝瘀阻所致。亦可见于肝咳、肝燥,《素问·咳论》:“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详见胁痛、胁下痛条。
治疗两胁下痛的穴位 尺泽显。文献摘要:《备急千金要方》:主呕泻上下出,两胁下痛。《灵光赋》:吐血定喘补尺泽。《针灸甲乙经》:...
气堂显。文献摘要:《备急千金要方》:主呕泻上下出,两胁下痛。《灵光赋》:吐血定喘补尺泽。《针灸甲乙经》:...
鬼堂
显。文献摘要:《备急千金要方》:主呕泻上下出,两胁下痛。《灵光赋》:吐血定喘补尺泽。《针灸甲乙经》:...
足厥阴肝经脏风证。)《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
少海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