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产生腹水的原因有哪些?

肝硬化产生腹水的原因有哪些?,第1张

腹水肝硬化病症的直接表现,多发于肝硬化失常代期。这种症状对患者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必须采用医疗手段进行液体的抽出。那么,肝硬化腹水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

内科专家说到,肝硬化腹水形成的机制为钠、水的过量潴留,与下列腹腔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有关:

1、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压力增高:超过300mmH2O时,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这种情况会引发肝硬化腹水。

2、肝硬化患者产生低白蛋白血症:白蛋白低于31g/L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致血液成分外渗。

3、肝硬化患者淋巴液生成过多:肝静脉回流受阻时,血浆自肝窦壁渗透至窦旁间隙,致胆淋巴液生成增多(每日约7-11L,正常为1-3L),超过胸导管引流的能力,淋巴液自肝包膜和肝门淋巴管渗出至腹腔。进而导致肝硬化腹水的产生。

4、继发性醛固酮增多致肾钠重吸收增加。

5、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致水的重吸收增加。

6、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致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前列腺素、心房以及激肽释放酶-激肽活性降低,从而导致肾血流量、排钠和排尿量减少。

进而产生肝硬化腹水。

(1)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白蛋白由肝细胞合成,肝硬化时肝细胞功能障碍,使白蛋白的合成显著减少,从而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在门脉高压因素的参与下,部分血浆从门脉血管内渗至腹腔内而形成腹水。一般认为血浆白蛋白< 30g/L 为一临界数值,白蛋白< 30g/L 时常发生腹水。

(2)门脉压力增高:现已明确,肝硬化时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引起肝内血管阻塞,导致门脉压力增高,再加上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这一因素,使门脉系统内的流体更易渗入腹腔内。

(3)淋巴漏出增加:肝硬化时的再生结节可引起窦后性肝静脉阻塞,导致肝淋巴排泄障碍而压力增高,致使淋巴漏出增加,某些淋巴液无疑会进入腹腔而引起腹水。于手术中可见淋巴液从肝门淋巴丛以及肝包膜下淋巴管漏出,并发现胸导管明显增粗,有时可相当于锁骨下静脉口径。另外,有人发现淋巴管的外引流可使肝脏缩小、腹水减少、脾内压力降低及曲张静脉出血停止。因此,有人指出腹水的形成与淋巴液产生过度与引流不足有关。

(4)醛固酮等增多:醛固酮(可能还有抗利尿激素)在正常情况下系在肝内灭活,肝功能不全可引起对醛固酮及抗利尿激素的灭活不足,造成继发性醛固酮及抗利尿激素增多。这两种激素均能引起远端肾小管重吸收水、钠增加,从而引起水、钠进一步的潴留,形成腹水。

(5)肾脏的作用:腹水一旦形成,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减少,使肾灌注量减少,从而使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后者又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增加,这些因素均能增加水、钠在远端肾小管的重吸收而加重腹水的程度。

(6)第3 因子活力降低:近年来发现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的另一作用是引起第3 因子的活力降低。第3 因子是一种假设的排钠性体液因子,这一因子可根据血容量的改变,控制近端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在肝功能不全而有腹水形成以致有效血容量减少时,这一因子的活力即减低,从而使钠的重吸收增加。

上述六种因素的前三种因素在腹水形成的早期起主导作用,故可称为腹水形成的促发因素;而后三种因素则在腹水形成后,对腹水的持续存在起重要作用,故可称为维持因素。维持因素的共同作用机制都是水钠的潴留,只是作用的部位有所不同。由于这两大类因素的共同作用,致使腹水形成并持续存在。

腹腔内游离液体超过20毫升时称为腹水,肝硬化是引起腹水的常见原因之一。除门静脉压力升高因素外,血浆白蛋白降低,内分泌因素及肾脏因素等也占有重要位置。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窦内的压力增加,使液体流入肝窦周围间隙,当其量超过肝脏淋巴系统所能运走的量时,液体即由肝脏表面流入腹腔而成为腹水,即腹水主要来自肝脏本身的淋巴液。但有的门静脉高压的病人却无腹水形成,这说明必须是在其他因素的参与下才会形成腹水。这些因素有:

1、血浆白蛋白的减低,使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内液体外渗,从组织中吸收水分的能力也减低,促进腹水的产生。

2、钠水潴留:肝硬化血管扩张物质增加,周围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相对不足,醛固酮等水、盐代谢物质异常,钠水潴留形成腹水。

3、肝硬化时垂体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以及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排尿量则更少,促进腹水形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10593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