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窃癖临床表现:
偷窃癖属于意志控制障碍范畴的精神障碍。其表现是反复出现的、无法自制的偷窃行为,虽屡遭惩罚而难于改正。这种偷窃不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也不具有其它明确目的(如挟嫌报复、窃富济贫或引人注意等),纯粹是出于无法抗拒的内心冲动,据此可与一般偷窃行为相区别。
简介
这种人除强迫性行窃这一单一表现之外,并无其它精神异常,也没有智能缺陷,据此可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或智力发育迟缓的偷窃行为相区别。偷窃癖是一种少见情况,只占偷窃犯罪中的极小部分。一般是从童年或少年期就开始发生,每次行窃后 心理 上都会感到快感与满足。对偷的东西或收藏,或随手舍弃,或偷偷送还原主。
特点
偷窃癖的特点是有不能控制的反复出现的偷窃冲动,偷来的物品并非自己所需,也不是为了物品的价值。患者往往是把偷来的物品丢掉或偷偷的送回原地或隐藏起来。这种偷窃冲动似乎有一定的周期,当冲动的紧张度升到一定程度,偷窃行动既带来满足。患者没有预谋,如果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偷,则不属于“偷窃癖”。应对患者进行教育训练,并结合心理治疗。
分类
根据《犯罪心理学》的看法,按偷窃时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蓄谋型和偶发型。而就心理动机而言,有虚荣心理,报复心理,侥幸心理,空虚心理以及偷窃癖。
如果不是职业偷窃,那么我想侥幸心理和空虚心理要占大多比例了。再加上如果本来生活条件尚好,就得考虑虚荣心理。
最后一种偷窃癖是在变态心理支配下表现出一种反常行为。患者常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对偷什么无明确目的,偷什么便什么,也不以攫取经济利益或供自己使用为目的,而是将它们藏起来,或者送给他人,或者暗地退还物主,或者扔掉,以此来满足变态的心理需求。
心理学上常把譬如偷窃癖这一类的变态心理归结与环境使然。觉得后天经历的环境是主要原因。通常,人的个性心理是主要原因,后天环境是辅助因素。每个人自小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个性品质,姑且称之为遗传。有的人个性品质好,有的人个性品质稍逊。
秉性(即气质)——个性的内在表现——难以改变,而个性的外显表现(性格)却会随着心理过程的发育,学习,锻炼,环境等诸多因素改变。如果假想每个人的后天环境因素都是顺应着他的气质走的,那么他的性格内在和外显就达到一个一致的高度。世界也就很容易分别出来个性心理的差异,换句话就是说好人坏人很容易就分得开来。但事实是后天环境的无比复杂性使得大多数人难以发展完善自己的个性性格,导致了内在和外在的偏离。所以形成种种色色的性格的人。如果后天环境严重影响到了秉性,发生了内在和外在的严重偏转,甚至完全是背道而驰,那么他就会始终找不准自己该定位在哪里,严重些就会发展成变态心理等反常行为,比如偷窃癖。
看来自我反省和认识,完善真正的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主要表现
反复出现偷窃冲动,并付诸行动。患者偷窃的物品多是不用或无重大经济价值的物品。
人格缺陷:偷窃癖患者以偷窃为乐
精神疾病
有人频频偷东西,多次被抓却屡教不改,且大多数这类偷窃对所窃物品不是用来自己能享受,而是将其加以藏匿,或丢弃。对这类人我们不能简单粗暴的采取常用处罚方式,否则将产生更为不良的后果。因为这属于精神病学上的一种疾病──偷窃癖。
患病原因
有研究证实,有偷窃癖的人大多有性格缺陷,如自幼倔强、好强、比较自私狭隘、交往狭窄。另一个较显著的特点是“报复心”极强,无论是家人的责骂、还是同事朋友的批评,都容易在他们心中产生一种报复的冲动,而这种报复心理往往就是通过偷窃行为发泄出来。
事实表明,患偷窃癖症者最初常常都有一种报复心理,是想通过偷东西来报复伤害过他的人。但以后的行为似乎与这种报复方式并不直接相关,更多的是一种“习惯”使然。
变态心理行为
从精神病学的观点看,偷窃癖确为一种特殊的变态心理行为。其特征多表现为:不能控制的、反复出现的偷窃冲动,其达到一定紧张度时,自控能力下降而去作案,以满足变态心理的需要。所窃物品无明显选择性,不是获取经济利益和使用为目的,有些甚至是废物,将之扔掉或收藏起来,从不使用偷窃前无预谋,均由行窃前的冲动所致,且是单独作案此行为逐渐产生,持续进展,长期迁延,矫治较困难多数患者都有一定的人格缺陷,大多数比较要强,好胜,心胸狭窄而自私。此类行为与家庭教育方式,所遭受经历等有一定关系。此外,患偷窃癖的人多为女性,其症状在17~20岁充分暴露。并且与家庭经济状况、个人文化程度没有必然的关系,甚至不少为智力水平、文化程度都很高。
诊断
(1)反复发生不能克制的偷窃物品的冲动,偷窃的物品不是为了自己使用或为了它的经济价值。
(2)紧接在行窃之前紧张感逐渐增强。
(3)行窃时感到愉快、满足或放松。
(4)偷窃不是为了表达愤怒或报复,也不是受妄想或幻觉的影响。
(5)偷窃不能以品行障碍、躁狂发作或反社会人格障碍更好解释。
从现有的临床研究资料来看,对于偷窃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也无一个公认的定论。学者们在对偷窃癖患者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之后发现,三者在偷窃癖的发生中都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在生物学方面,有研究发现大脑疾病和精神发育迟滞与偷窃癖有关部分病例可发现皮质萎缩。侧脑室扩大等大脑器质病变以及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对神经介质的研究也发现,脑部单胺代谢障碍尤其是5-HT代谢障碍与偷窃癖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还有些研究报道,偷窃癖与其他一些精神障碍如情感障碍、进食障碍、强迫性障碍有一定的其患率,有一项国外的报道发现,将近25%的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同时符合偷窃癖的诊断标准。在心理学方面,对偷窃癖的心理学解释主要来自于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偷窃行为源于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冲动,这种冲动行为可以使患者的紧张情绪得以缓解,并产生快感。国外还有学者认为这种冲动行为的意义不在于获得快感,而在于解除痛苦,患者试图通过这类冲动行为使自己从焦虑,抑郁等内心痛苦中解脱出米,以获得轻松感,社会心理学者认为,家庭教养与社会环境在偷窃癖的形成过程者也具有重要影响。有研究发现,偷窃癖患者多有幼年家教不良的历史,或其父母及兄弟姐妹中也有偷窃行为肯。家庭暴力、父母亲吸毒、酗酒、性滥交等反社会行为也会对患者的成长以及心理发育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从现有的临床研究结果来看,偷窃癖的发病与发生机制可能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而的原因均有关系,很可能是三种因素共同作用或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因素所造成的。有些偷盗成瘾只是因为想不劳而获,这些没有办法,只能交给警察叔叔管理。还有一些偷盗成瘾的则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心理医生介入治疗。前者已经没什么好说的,说穿了就是懒,不想靠本事赚钱,只想着如何不劳而获的赚大钱,属于欠收拾的人。而后者,就是一种“病理性盗窃”俗称“盗窃癖”,他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钱财。
这种人一般是心理上出了问题,跟成长经历或是受到的刺激有很大的关系。他们通过盗窃获得一种心态上的满足感或是喜悦感,这种感觉像是吸毒成瘾人员在享受毒品带来的“快感”。
这类人的特征是:他们并不是像一般的小偷一样,没有工作,而是有一些定的正当工作和收入,不存在靠偷盗生活。有些人甚至家庭条件还非常不错,事业也有成。另外这种行为,不受他们的意志控制,更像是一种条件反射,让他们情不自禁的去偷盗。
一般的小偷把偷来的东西尽快变现,而有“盗窃癖”的人,只会把这些偷来的东西摆在家中用来欣赏,满足自己的精神上的需求。因此,这类人即便被抓被拘留,也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
如果是“盗窃癖”,那么就要从心理上帮他们解决问题,这个靠自己是没有什么用的,需要心理医生介入治疗,找到让他形成“盗窃癖”的原因或是经历,然后再有针对性的引导,让他们走出这种心理阴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