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为急性(即时)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时间就经肛门随粪便排出,或便后直接流出。流出的血液外观类似外伤出血,颜色鲜红或紫红、暗红,时间稍久后可以凝固成血块。常于以下疾病:
(1)痔疮 各期内外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为粪便附有鲜血或便后滴血。外痔一般无大便出血。
(2)肠息肉 为无痛性大便出血。排便时出血,排便结束后停止,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与粪便相混,或息肉位置高、数量多,也可与粪便相混。
(3)直肠脱垂 久病后可有排便时出血。
(4)肛裂 便血,出血方式为粪便表面一侧附有血迹,不与粪便相混,部分患者便后滴血。
2.脓血/黏液血便
即排出的粪便中既有脓(黏)液,也有血液。脓(黏)液血便往往见于直肠或结肠内的肿瘤及炎症。常见以下疾病:
(1)直肠癌 血色较新鲜或暗红色,粪便中可有黏液,往往血液、黏液、粪便三者相混。
(2)结肠癌 随病程延长逐渐出现大便出血,多为含有脓液或黏液的血便,血色较暗。
(3)溃疡性结肠炎 黏液便或脓血便,同时伴有左下腹痛或下腹疼痛。
(4)肠道感染性疾病 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等。
3.黑便
又称为柏油便,大便呈黑色或棕黑色。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出血量较少,且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排出的粪便即为黑色;若出血量较多,在肠内停留时间较短,则排出的血液呈暗红色;出血量特别大,而且很快排出时也可呈鲜红色。
4.隐血便
小量(微量)消化道出血不会引起粪便颜色改变,仅在粪便隐血试验时呈阳性,称为隐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发生隐血便,常见溃疡、炎症及肿瘤。便隐血试验可检测粪便中的少量(微量)血液成分。肠息肉(癌)的早期粪便隐血可呈现阳性,定期进行粪便隐血检测是结直肠肿瘤筛查(初筛)的重要途径。
5.伴随症状
(1)肛门及肛周病变 便血鲜红,肛门疼痛难忍,或肿胀有痔核,或伴有肛裂。
(2)上消化道疾病 呕血一般都伴有黑便,出血量大、速度快时可以有血便。
(3)下消化道疾病 根据出血的原发病不同,伴随症状表现不一。
便血(hematochezia)即血从肛门而出,或随大便挟杂而下,或下纯血。一般认为消化道出血量在50毫升以上即可出现黑便。由于血红蛋白中的铁在肠管内与硫化物相结合而生成硫化铁,故大便呈柏油样黑色。在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大便出血的病因
(一)胃热蕴盛
病因病机:胃热内盛,气血逆乱,迫血下行,渗于肠道,下为便血。
(二)大肠湿热
病因病机:湿热蕴结大肠。久蕴化瘀,肠络受损。血随便下。
(三)热毒内结
病因病机:热毒火邪,内结大肠,灼伤血络而致。
(四)气滞血瘀
病因病机:气血瘀阻,脉络不通,血不循经。溢于脉外,下溢于肠。
(五)气虚不摄
病因病机:脾不统血,中气不足,气不摄血,血随便下。
(六)脾胃虚寒
病因病机:脾胃虚寒,中阳不振。阴血失守,血渗于下。
大便出血的诊断
在临床上,观察便血的颜色、性状。是证候分型的重要方面。便血颜色黯红。或黑便量多,病在胃与小肠便血颜色鲜红,大便带血,病在大肠、直肠。前者为远血,后者为近血。此外,尚需依据全身情况和其他兼症,分别寒热证候。一般而言热证多实,寒证多虚,但亦有虚实、寒热夹杂的情况。
便血与痢疾不同。痢疾之便血,脓血相杂,且有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借此可与一般所谓的便血相鉴别。痔疮为常见肛肠病,大便下血鲜红,伴肛门异物感或肛门疼痛,局部检查可发现外痔或内痔,临床分辨也不困难。
大便出血的治疗
【证治方药】
(一)胃热蕴盛
1,临床表现:便血色紫黯或紫黑,可伴吐血,口渴喜冷饮,胃脘胀痛并有灼热感,烦躁口苦,头晕目眩,大便不畅。舌红,苔黄燥,脉弦数、滑数,
2,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3,方剂:泻心汤(《金匮要略》)合十灰散(《十药抻书》)加减。
药物:生大黄10g,黄连6g,黄芩10g,大蓟10~15g,小蓟10~15g,侧柏叶15g,丹皮10g,炒山栀10g。
方义:生大黄清热泻火,化瘀止血合黄连、黄芩清心胃之热,作用更佳。大蓟、小蓟、丹皮、山栀凉血止血。合而可治胃肠出血属实热证者,以远血为宜。
加减:兼见吐血者,加白及、生地榆,收敛止血。便血量多色如柏油,加三七粉或云南白药(吞服),以加强化瘀止血功效。口渴軎饮者,加石斛、麦冬,养阴生津。出血量多,气阴两亏,加党参(或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
4,变通法:亦可用单味大黄治疗,
(二)大肠湿热
1,临床表现:大便下血,血色不鲜,或色紫黯如赤豆汁,大便不爽或夹黏液脓血,肛门灼热,腹痛,泻后痛减,脘痞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数。
2,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3,方剂:赤小豆当归散(《金匮要略》)合地榆散(《仁斋直指方》)加减。
药物:地榆炭15~30g,茜草炭15g,黄芩10g,黄连6g,炒山栀10g,赤小豆15~30g,当归15g。
方义:地榆、茜草凉血止血,山栀、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赤小豆祛湿解毒,当归养血和营。
便血量多者,加槐实增强止血之功大便有黏液脓血者,加苡仁、败酱草、蒲公英,清热解毒、排脓利湿胸闷脘痞,腹胀纳呆,苔腻者,加苍术炭燥湿运脾。此外。尚可加入炒黑荆芥、炒黑防风,清肠泄热,祛风升阳。
4,变通法:便血日久不愈,湿热未尽而阴血已亏,可用驻车丸(《千金要方》)合黑地黄丸(《医方集解》录方),药以熟地、当归、阿胶、地榆、苍术、黄连、炮姜炭,收寒热并调、化湿坚阴、养血止血之功。
(三)热毒内结
l,病因病机:热毒火邪,内结大肠,灼伤血络而致。
2,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3,方剂:白头翁汤(《伤寒论》)食芩芍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白头翁20~30g,黄连10g,黄芩15~30g,黄柏l0g,白芍15~30g,秦皮10~15g,贯众炭10g,银花炭15g,甘草l0g。
方义:白头翁、秦皮清肠泄热,黄连、黄芩、黄柏清热燥湿,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贯众、银花炒炭凉血解毒止血。
加减:发热、便血者加紫花地丁、蒲公英,清热解毒。太便不畅者加制大黄、炒槟榔,通腑泄浊。腹满胀痛,加枳壳、厚朴,木香,理气止痛。纯下秽浊紫黯水样使者,加苡仁、败酱草、赤芍、丹皮,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4,变通法:症情较轻者,可用槐角丸(《丹溪心法》)合地榆散,药如生地榆、茜草、黄连、黄芩、山栀、槐角、当归、生地、枳壳、防风炭、荆芥炭,以凉血止血、清热祛风为主。
(四)气滞血瘀
1,临床表现:大便色黑或血色紫黯,脘腹胀痛拒按,面色黯滞,胁下癃积。舌紫黯有瘀点(斑)。脉弦、涩。
2,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血。
3,方剂: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当归10g,川芎6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6g,五灵脂10g,香附10g,乌药10g,延胡索10g,枳壳3g,三七粉10g(冲)。
方义: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五灵脂、延胡索化瘀定痛,香附、枳壳、乌药理气,三七化瘀止血。
加减:胁下瘢积,加丹参、鳖甲、三棱、莪术,化癍消积气虚明显者,加黄芪、党参,益气生血。
4,变通法:出血量多者,可用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凉血止血。
(五)气虚不摄
1,临床表现:便血,血色紫黯,脘腹隐痛不适,喜按喜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晕目眩,纳食不香。舌质淡,脉虚缓。
2,治法:益气健脾统血。
3,方剂: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药物:炙黄芪10~15g,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0g,酸枣仁10g,龙眼肉10g,木香3g,炙远志6g,炙甘草6g。
方义: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当归、枣仁,龙眼肉、远志养血安神,木香理气。
加减:便血加仙鹤草、阿胶、艾叶炭、炮姜炭,温摄止血。
4,变通法:气虚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炒黑荆芥、防风炭等,益气摄血。
(六)脾胃虚寒
1,临床表现:大便下血,血色紫黯或黑便,脘腹隐痛,喜按喜温,形寒肢冷,饮食减退。舌淡苔薄,脉虚细、沉迟。
2,治法:温中散寒,健脾统血。
3,方剂:黄土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伏龙肝100g(煎汤代水),淡附子6~10g,炒白术10~15g,熟地10~15g。阿腔10g(烊冲),黄芩10g,炮姜炭3~6g,甘草6g。
方义:伏龙肝温中涩血,附子、白术温阳健脾,地黄、阿胶养血止血,黄芩苦寒坚阴,炮姜炭温脾统血,甘草调中。
加减:下血日久,滑脱不禁者加赤石脂、禹余粮,固涩止血。脾虚及肾者加鹿角霜、补骨脂、五味子,补肾鼬阳。
4,变通法:可用理中汤(《伤寒论》)加伏龙肝、花蕊石等。温中统血。
【医家经验】
(一)程门重治疗便血经验
便血有远血、近血、肠风、脏毒等不同。除可据大便前后、血色鲜黯而分论之外,主要还要根据舌苔。便血而舌苔腻者,以湿为主,主以苍术地榆汤,为张洁古治“脾湿下血”效方,药仅两味,以苍术燥湿,地榆凉血。舌苔不腻而舌红,以血热为主,用生地、黄芩、阿胶等,此为黄土汤之一半,凉血清热。著脾阳虚,舌质淡胖,舌苔或有口腻,可用灶心土、白术、附子、炮姜炭等,不用黄芩、生地,宜用熟地,在诸方中可加人银花炭、侧柏炭、白芍、苡仁,有时用炮姜炭1,5g温摄。若不效时,加肋风、荆芥炒黑佐之,取风以胜湿、黑以入血之义。若脾气下陷,便血、脱肛等,可用朴中益气汤、归脾汤健脾益气养血。如用柿饼霜、黑木耳小量作药引更佳。至若叶天士治便血,常宗罗谦甫平胃地榆汤,以苍术、地榆为主,热加黄连、槐米,寒合附子理中汤,殊可效法。
(二)焦东海治溃疡病合并出血经验
单味生大黄粉,每次3g。每日3次,进服。适于以下情况:
1,溃疡病与胃炎合并出血,特别是以黑便为主,出血量在500ml以内者。
2,对中风伴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而不宜使用凝血药者,特别对伴舌苔黄腻、便秘及有吸收热的患者更宜。
3,用其他止血药无效,而不宜手术治疗者。
实践证明,采用中、西药物止血,若加用大黄后,均可使止血时间缩短。[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上),上海:文汇出版社,1989,347]
(三)急性坏死性肠炎的中医治疗
本病以腹痛、便血、发热、呕吐、腹痛为主要表现,多见于儿童。属便血范畴。实证因热毒瘀结者,用导毒化癣汤(黄连、黄芩、大黄、地榆、槐花、白头翁、丹皮、枳实、甘草),清热解毒、除湿导滞,凉血化瘀。腹胀加厚朴、木香。便血严重加云南白药、血余炭,高热、烦躁、谵妄、舌绛加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气阴两虚加人参,生地、麦冬。因风邪传入阳明,西热下血者,清热止血为主,方用清脏止血汤,黄连、黄芩、槐米、地榆、侧柏叶、当归、川芎、荆芥、枳壳,清热凉血为主。虚证治宜温阳健脾、养血止血,方用黄土汤加槐米、地榆、炮姜、茯苓、枳壳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