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一些国家,我发现中华饮食与他国饮食的真正不同是我们对蔬菜的热爱,普通人餐桌上的蔬菜品种丰富量又足。
外国人并非不吃蔬菜,但一是菜的种类少,二是具体到每份餐食里的量也少。经常就是几片叶子点缀一下。地中海饮食里那一大碗蔬菜沙拉已经是极限了。话说我还真认识一些从不吃蔬菜的外国人。
与中华文化近似的东亚国家也没中国人这么疯狂吃菜。这个十一去了趟日本,发现以清淡健康著称的日本饮食,一份套餐里也就几根青菜。想专门吃青菜的话只好去中华料理,也只有菜花、西蓝花、秋葵等几种可选。
数字也支持这一点: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2010年,全球蔬菜产量10.44亿吨,而中国就占了5.4亿吨,超过50%。排第二名的印度产量只有1亿吨(别忘了印度的大量人口是素食者),排第三名的美国只有0.36亿吨(source: Vegetable)
另一篇报道也表示中国在2012年的蔬菜产量达到了5.74亿吨。而且这些菜几乎都是中国人自己吃掉的,出口只有640万吨(source: 中国稳居世界蔬菜和水果生产头把交椅)
如果占世界20%人口的中国人,吃掉了50%的蔬菜,而世界其他80%的人口吃掉剩下的50%,那么中国人均蔬菜消费量就是世界其他国民平均的4倍。实际倍数比这还要高一些。
所以比起世界其他国家,中国人就是特别爱吃菜。为了适应这种饮食结构,中国要拿出3.5亿亩土地来种蔬菜。(如果我们吃的跟日本人一样,也许可以释放2亿亩土地出来)
中国现在的菜肴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炒”出来的菜。在上古年间,最重要的是羹,和汤不同,更浓稠,而且都是荤菜,基本就是肉汁。人们最开始学会的是煮,把一大锅东西放锅里炖熟就行,吃的都是汤汤水水,只不过稠度不一样罢了。周天子有名的“八珍”中没有一个是炒菜。
炒菜的出现有两个条件,一是锅。最开始是铁锅,这得归功于咱们充满智慧的祖先,他们发明的铸铁技术,尽管比中东要晚几百年。先秦人们一直沿用古老的陶锅,传热太慢,只能慢慢煮或者蒸。青铜时代虽然也有青铜炊具,但是材料珍稀价格太贵,一般人用不起。等到人们发现铁器的好处,开始制造成农具,后来转向饮食器具。
尽管有了铁锅,但是炒菜的普及还经历很久。冶铁工艺直到汉代才成熟,西汉的盐铁论中有客店里贩卖韭菜鸡蛋的记载。最早的炒菜出自南北朝的《齐民要术》,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菜谱——炒鸡蛋。“打破着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细擘葱白,下盐米、浑豉,麻油炒之,甚香美。”虽然这里面用的是铜锅,但炒的过程很现代老。唐宋中期,炒菜很多叫“熬”,麻油揩过,熬煎。直到清代,炒菜越做越精致,逐渐成为烹饪技艺的主流,而且炒的方法越分越细:生炒、熟炒、大炒、小炒、干炒、老炒、托炒、熘炒、爆炒等。
另一个条件是“油”。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油是仅次于燃料柴火和基本食物米。炒菜尤其是那些脂肪含量低的菜必须得有油脂作为传热中介,但在先秦人们吃的主要是动物脂肪,肉食本就稀少,那大部分人肯定连油脂都看不到。植物油的加工大约在东汉末年、三国两晋时期。开始用于电灯照明,后来发现它很香,食用无毒,便用于炒菜。当时主要是芝麻油、荏子油、大麻籽油,芝麻油最好。
国外并不是没有炒菜,有时候用的是干煸方法,但是油锅刺啦刺啦,热气疼疼,厨房里满是烟火气息,菜品闪闪油光的场面是中国烹饪的最大特色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