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CT扫描是指扫描厚度小于5mm。普通螺旋CT扫描一般在5mm-10mm。也就是说每隔5mm或者10mm等扫描一层。层的厚度越小越容易发现病灶,扫描的越清。
薄层扫描法指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在经薄层层析后的层析板上,对具有吸收或能产生荧光的层析斑点进行扫描,用反射法或透射法测定吸收的强度,以检测层析谱。对于中成药复方制剂,亦可用相应的原药材按需要组合作阴、阳对照,然后比较其薄层扫描图谱加以鉴别。使用仪器为薄层扫描仪。
如需用薄层扫描仪对色谱斑点作扫描检出,或直接在薄层上对色谱斑点作扫描定量,则可用薄层扫描法。薄层扫描的方法,除另有规定外,可根据各种薄层扫描仪的结构特点及使用说明,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吸收法或荧光法,用双波长或单波长扫描。
由于影响薄层扫描结果的因素很多,故应在保证供试品的斑点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线性的情况下,将供试品与对照品在同一块薄层上展开后扫描,进行比较并计算定量,以减少误差。各种供试品,只有得到分离度和重现性好的薄层色谱,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扩展资料:
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物质分子之所以能在固体表面停留,这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和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在固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是对称的,其力场互相抵消。
而处于固体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是不对称的,向内的一面受到固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力大,而表面层所受的作用力小,因而气体或溶质分子在运动中遇到固体表面时受到这种剩余力的影响,就会被吸引而停留下来。吸附过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吸出来。
在单位时间内被吸附于吸附剂的某一表面积上的分子和同一单位时间内离开此表面的分子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称为吸附平衡。吸附层析过程就是不断地产生平衡与不平衡、吸附与解吸的动态平衡过程。
例如用硅胶和氧化铝作支持剂,其主要原理是吸附力与分配系数的不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当溶剂沿着吸附剂移动时,带着样品中的各组分一起移动,同时发生连续吸附与解吸作用以及反复分配作用。
由于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以及吸附剂对它们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最终将混合物分离成一系列斑点。如作为标准的化合物在层析薄板上一起展开,则可以根据这些已知化合物的Rf值(后面介绍Rf值)对各斑点的组分进行鉴定,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采用某些方法加以定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薄层色谱法
薄层CT是高密度或1MM断层的计算机扫描,主要观察微小病灶。高分辨率CT是薄层CT及高分辨率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高分辨率CT和薄层CT区别:
1、高分辨率CT使用时,相较于薄层CT需要适当提高电压和电流,使用的是传统的CT扫描仪。
2、成像时高分辨率CT会精确一些参数以最大化空间分辨率,具有极好的空间分辨率,能清晰地显示肺组织的细微结构,几乎达到能显示与大体标本相似的形态学改变,比薄层CT成像更为清晰。
CT层厚指扫描层的厚度。
CT层间距指指两个扫描层面中心之间的距离。
扩展资料:
高分辨率CT应用:
1、病人有明显呼吸道症状而胸片、常规CT正常,包括不能解释的急性或慢性呼吸困难、咯血等,特别是肺功能检查异常的病人。
2、弥漫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癌性淋巴管炎,特发性间质纤维化、肺气肿、支扩等。如乳腺癌转移发生癌性淋巴管炎概率较多见,而行胸片和常规CT往往正常,此时进行HRCT检查非常有必要。当出现典型HRCT表现时,HRCT几乎可以代替进一步的病理学检查而作出明确诊断。
3、估计肺部弥漫性病变的活动性,有助于选择活检部位、治疗后疗效观察。
4、对小结节性病变能更好地显示肿块结节的形态学特征,如发现钙化、脂肪成分、边缘形态估计等有助于早期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HRCT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