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艾滋病患者现有多少,诸如此类的资料
解析: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人体免疫防御系统方面的疾病。1981年,人类首次发现艾滋病病毒,而到1988年,美国艾滋病患者就达到了5万人,与此同时,艾滋病也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在世界各地传播。1992年,科学界曾预言,2000年人类将有250万人成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而当人类真正迈进2000年时,全世界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竟达到了3400万,因艾滋病而死亡的人数至少为1880万,因艾滋病所造成的孤儿就有1320万。正是由于艾滋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现在世界上每一个人 实际上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艾滋病的威胁。艾滋病被称为“世纪瘟疫”,它就像一头难以驯服的恶魔,正在慢慢吞噬着人类,危害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艾滋病是英文名称AIDS的译音,全名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缩写为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以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混合免疫缺陷病。 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细胞作为攻击目标,大量吞噬、破坏T4淋巴细胞,从而使整个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最终人体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而导致死亡。
科学家把这种病毒叫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它可以侵袭人的免疫系统(即人体抗各种外来感染的自然防卫系统)、降低并最终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随着人体免疫力的降低,人会越来越频繁地感染上各种致病微生物,而且感染的程度也会变得越来越来重,最终会因各种复合感染而导致死亡。
艾滋病不是一种病症,而是一种综合症。因为,一个不会死于艾滋病,而只是当滋病毒瓦解了人体内的免疫系统之后,人就会由于各种各样的疾病缠身而导致丧生。人不容易得艾滋病,因为艾滋病病毒只能在人体外存活几秒钟时间,而且只从一个活细胞传到另一个活细胞。只有人类才会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因而,给专家的利用动物进行病理学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虽然全世界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治愈艾滋病,但有关的专家已经发现有几种药物显示出对艾滋病有一定的疗效。
自1981年美国受次发现艾滋病以来,艾滋病以异常迅猛的速度蔓延到世界各地,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截止到1999年底,全球累计艾滋病病毒感染和艾滋病病人4990万人,其中成年人4510万,成人中有妇女2100万,15岁以下儿童有480万.感染者有95%在发展中国家.999年,全世界新增加HVI/AIDS约有560万人,这相当于每天约有16000人感染此病毒.艾滋病袭击的通常是青壮年.
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截止到2000年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累计报告HIV感染者22517例,其中AIDS病例880例,已经死亡496例.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女性HIV感染者近年明显增加,2000年已经接近感染者的20%,随着育龄妇女感染人数的增加,母婴传播在中国也会日趋严重.
80年代艾滋病流行几乎不涉及妇女和儿童,而现在有成千上万的妇女儿童感染HIV,他们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1980年女性感染占20%,1995年占40%,现在已超过40%.迄今为止,艾滋病已经吞噬了300万儿童的生命,现今还有100万儿童感染HIV,新感染者约1/10是儿童,9/10出生在非洲.女孩子感染的高峰年龄比男孩子要低.在新感染HIV的人中约有60%是15-24岁的青少年,男女比例为1:2.由于儿童感染HIV后进展到AIDS速度很快,所以这些孩子大多等不到长大就夭折了.到2010年,如果艾滋病的传播未得以控制,那么,在流行严重的地区,艾滋病将使婴儿死亡率增加75%,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增加一倍还多.
njfu.edu/xyy/jujiao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属逆转录病毒的一种。普便认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导致爱滋病(AID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爱滋病是后天性细胞免疫功能出现缺陷而导致严重机会感染及/或继发肿瘤并致命的一种疾病。爱滋病自1981年在美国被识别并发展为全球大流行至2003年底,已累计导致两千余万人死亡。因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爱滋病的密切关系,该病毒通常也俗称为「爱滋病病毒」或「爱滋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作为逆转录病毒,在感染后会整合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而目前的抗病毒治疗并不能将病毒根除。在2004年底,全球有约四千万被感染并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共同生存的人,该年并有三百余万人死於爱滋病;流行状况最为严重的仍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次是南亚与东南亚,但该年涨幅最快的地区是东亚、东欧及中亚。
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病程的一些时期,特别是早期及末期,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会存在於含有免疫细胞、血浆、淋巴液或组织液的某些体液中,如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唾液或伤口分泌液;另一方面,病毒在体外环境中极不稳定。因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不安全的性接触、静脉注射、输血、分娩、哺乳等;但通常的工作、学习、社交、或家庭接触,比如完整皮肤间的接触、共用坐便器、接触汗液等,不会传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唾液或泪液的通常接触(如社交吻礼或短暂接吻)也未有导致传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报告。
历史与现状
[编辑]
发现
爱滋病最早是於1980年代初期在美国被识别,早期的病人都是年轻的男同性恋者,因此爱滋病一度被称作「同性恋病」("gay disease"),并受到当时雷根保守政府的忽视。但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以及有识的医生与科学家的持续工作下,累积了信服性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爱滋病有一定的传染性致因(etiology),同时,因输血导致非同性恋者罹患爱滋病的病例逐渐增多,许多科学家开始调查此传染性病原。
在巴黎巴斯德研究所专门研究逆转录病毒与癌症关系的法国病毒学家路克·蒙塔尼埃(Luc Montagnier)及其研究组於1983年首次从一位罹患晚期卡波西氏肉瘤的年轻男同性恋爱滋病人(首字缩写LAI)的血液及淋巴结样品中,分离到一种的新的逆转录病毒;他们发现这种病毒不同於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 cell Leukemia Virus, HTLV),而是一种慢病毒(Lentivirus),他们将之命名为「免疫缺陷相关病毒」(Immune Deficiency-Associated Virus, IDAV)。大西洋另一边,蒙塔尼埃当时的合作者,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美国生物医学科学家罗伯特·加罗(Robert Gallo)及属下也从一些细胞株系中分离到新病毒,并将之命名为「IIIB/H9型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 cell Leukemia Virus-IIIB/H9, HTLV-IIIB/H9);加罗小组首次於1984年在《科学》期刊发表论文,论证了这种新病毒与爱滋病的病原关系。
随后加罗前往法国,提供HTLV-IIIB/H9以与蒙塔尼埃的IDAV (LAI)比较,结果两株病毒是完全一样的,就是蒙塔尼埃小组的LAI。本来双方约定共同举行新闻发布会,但已经知情的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DHHS)部长玛格理特·海克勒(Margaret Heckler)紧急电召加罗回国,单方面举行了新闻发布会。DHHS指示加罗尽速开发在血液中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技术并申请专利,以方便美国的制药公司在全球销售这一技术,加罗使用了这种HTLV-IIIB/H9病毒。法美两国以及双方的科学家为此有若干年的争议与官司,一直无解;持续到1991年,双方才达成某些程度的谅解。
1986年,该病毒的名称被统一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以更好地反映病毒导致免疫缺陷而不是免疫癌症的性质。
[编辑]
全球大流行
根据世界衞生组织的HIV/AIDS统计报告,在2004年,全球估计有四千万人(3590至4430万人)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伴生存(被感染),其中五百万人(430至640万人)属於新发感染病例,另外,有三百万人(280至350万人)死於爱滋病。这些数字并在不断增长中,其中,东亚、东欧、中亚等地区涨幅最快。感染最严重的地区仍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次是南亚与东南亚。
[编辑]
生物学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属於慢病毒属,是一种潜伏期极长的逆转录病毒。HIV分为两型:HIV-1与HIV-2。多数国家的HIV感染是由HIV-1造成的,并且感染HIV-1后超过90%的患者会在10-12年内发病成为爱滋病;HIV-2主要分布在西部非洲,其感染往往没有相关的病症。
选b。首先,hvi病毒是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显然a、c选项是不对的;其次,逆转录是指rna到dna的过程,不是到蛋白质的过程,所以d选项也不对。实际上,hiv病毒在宿主细胞内首先逆转录为dna,将dna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借助宿主细胞转录成rna,实现自身遗传物质的合成,并通过自身的rna指导自身蛋白质的合成,所以选b。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