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 清热滑痰,镇惊利窍。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
禁忌 寒嗽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竹沥是竹子经加工后提取的汁液。它是一种无毒无副作用,集药、食两用的天然饮品。化痰止咳平喘药。
竹汁,是指从竹茎或竹笋里提取出来的竹液。中药“竹沥”就是其中之一种。竹沥作为一味传统中药,在唐人苏敬等撰写的《唐·新修本草》中已有记载,《本草衍义》称其为“痰家之圣剂”。中医认为竹沥性味甘寒,能清热祛痰、镇惊利窍。临床上常用于急、慢性气管炎等的治疗。据药理研究,竹沥含有酚类、多糖、甙类、氨基酸、蛋白质等有效成分。
最近日本学者对竹的活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竹汁中存在着微量锗、硅等有机化合物,能活化人体细胞,具有一定的保健和药理作用,其分离出的有效成分及竹汁药酒,能治疗习惯性便秘、高血压、痔疮等多种病症。由于鲜竹汁澄清透明,竹香淡雅,爽口怡人,既能治病又能保健,故深受人们欢迎。
竹沥是什么
【药名】竹沥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竹茹”条。
【制法】取鲜竹杆,截成30—50厘米长,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部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气。以色泽透明,无杂持者为佳。
【生态环境】
(1)淡竹通常栽植于庭园。
(2)青竿竹多生于平地、丘陵。
(3)大头典竹生于山坡、平地工路旁。
【资源分布】
(1)淡竹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2)青竿竹分布于广东、广西。
(3)大头典竹分布于广东、海南及广西。
【制法】
取鲜竹杆,截成30—50厘米长,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部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
【性状】
为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气。以色泽透明者为仕。
【天麻竹沥粥】
原料:天麻10克,粳米100克,竹沥30克,白糖适量。
做法:先将天麻放在清水中浸软,然后全切成薄片,备用。锅中加入适量水,煮粳米粥,调入竹沥、白糖即食。
药膳功效:本粥具有平肝息风、清热化痰的功效。
竹沥的功效与作用
(一) 功效作用
清热滑痰,镇惊利窍。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
1、清热滑痰:①用于邪热壅肺,症见咳嗽气息粗促,喉中痰盛,量多质黏稠,色黄难吐出,胸胁胀满,身热口干,可与黄芩、芦根、瓜蒌、桔梗、连翘、薏苡仁等同用,以润肺止嗽、清热祛痰。②用于发热烦渴,多为病后余热不尽、口干、烦渴,可与石膏、知母、地骨皮、麦冬等滋阴润肺药同用。
2、镇惊开窍:用于中风痰迷,可以本品配生姜汁同饮,以滋阴清热化痰,痰热去则气道通利、经脉流转诸证除矣。
名家论述
1、《别录》:“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纲目》末句下有’消渴劳复’)。”
2、《药性论》:“治卒中风失音不语。”
3、《本草拾遗》:“久渴心烦。”
4、《纲目》:“治子冒风痉,解射罔毒。”
5、《本草备要》:“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阴,利窍明日。治中风口噤,痰迷大热,风痉癫狂,烦闷消渴,血虚自汗。”
6、《本草再新》:“清心火,降肝火,化痰止渴,解热除烦,治牙痛,明眼目。”
(二)药理作用
1、镇咳作用:慈竹沥30ml/kg、5ml/kg灌胃,能明显延长小鼠氨水刺激半数有效致咳喷雾时间(EDT50),分别为对照组的226%、186%,作用强于同剂量的淡竹沥。
2、祛痰作用:气管酚红法证实小鼠灌胃5ml/kg、15ml/kg。30ml/kg慈竹沥均有明显的祛痰作用,在5-30ml/kg剂量范围内,量效关系不明显。
3、平喘作用:慈竹沥10ml/kg灌胃,每日2次,连续3天能明显降低0.5%磷酸组胺喷雾所致的豚鼠Ⅳ级哮喘发生率,延长哮喘潜伏期,作用强于淡竹沥。
4、对小鼠小肠运动的影响:慈竹沥5ml/kg、15ml/kg、30ml/kg灌胃,有促进小鼠小肠运动的作用,高剂量组差异有显着性。
5、毒性:慈竹沥以2倍浓缩液灌胃,每次50ml/kg,24小时内给药4次(总计给药量为400ml/kg),小鼠无异常反应。
【 应用 】
1、痰热咳喘。本品性寒滑利,祛痰力强。治痰热咳喘,痰稠难咯,顽痰胶结者最宜。常配半夏、黄芩等,如竹沥达痰丸(《沈氏尊生书》)。
2、中风痰迷,惊痫癫狂。本品入心肝经,善涤痰泄热而开窍定惊。治中风口噤,《千金方》以本品配姜汁饮之;治小儿惊风,常配胆南星、牛黄等药用。
(三)竹沥的性味归经
【性味】 甘苦,寒。
①《别录》:“大寒。”
②《纲目》:“甘,大寒,无毒。”
③《药品化义》:“味甘淡,性凉。”
④《本草从新》:“甘苦,寒,滑。”
【归经】 入心、胃经,
①《药品化义》:“入肺、胃二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
竹沥的配伍应用竹沥配生姜汁:竹沥性寒滑利,宜于痰热之证,能清心、肺、胃三经之火而涤痰利窍,定惊通络,单用即能取效。但竹沥亦有伤胃滑肠之弊。临床常和生姜汁相须为用。生姜汁能消痰利窍,《丹溪心法》谓:“竹沥滑痰,非姜汁不能行经络”,生姜汁温中益胃之功亦可减竹沥寒胃滑肠之弊。
竹沥配半夏:半夏能燥湿化痰,竹沥能清热滑痰,可用于肺热痰壅、热痰黏稠之证;竹沥能转半夏温热之性而为寒凉,而半夏可减弱竹沥寒凉之性,对寒热错杂之咳嗽、痰滞诸证,均可应用。
竹沥配瓜蒌:瓜萎清肺化痰,利气宽胸,竹沥能清热化痰,配伍可清肺除热、化痰止咳。
配肉桂、附子:附子、肉桂,皆为辛热之品,具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温通经脉之效,用治阳虚之危重证,能温一身之阳,且善温脾阳;竹沥功专清热化痰,视寒痰湿痰为禁忌。但三药合用,以其桂、附之辛热之性,可转竹沥之禁忌为适宜。
配胆南星:胆南星有清热化痰、熄风定惊之效,适用于痰热惊风抽搐及中风、癫狂诸证;二药配伍,可用治痰涎壅盛、上蒙清窍致卒然昏倒、人事不省证。
竹沥附方
治中风口噤不知人:淡竹沥一升服。(《千金方》)
治风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竹沥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温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千金方》竹沥汤)
治卒消渴,小便多:作竹沥恣饮数日愈。(《肘后方》)
治产后身或强直,口噤面青,手足强反张:饮竹沥一、二升。(《梅师集验方》)
主妊娠恒若烦闷,此名子烦:茯苓三两,竹沥一升,水四升,合竹沥煎取二升,分三服,不差重作,亦时时服竹沥。(《梅师集验方》竹沥汤)
治小儿惊风天吊,四肢抽搐:竹沥一盏,加生姜汁三匙,胆星末五分,牛黄二厘调服。(《全幼心鉴》)
治小儿口噤,体热:用竹沥二合,暖之,分三、四服。(《兵部手集方》)
治乙脑、流脑高热,呕吐:竹沥代茶饮。(江西《中草药学》)
治金疮中风,口噤欲死:竹沥半大升,微微暖服之。(《广利方》)
治小儿大人咳逆短气,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脓涕粘:淡竹沥一合服之,日三、五服,大人一升。(《兵部手集方》)
治小儿吻疮:竹沥和黄连、黄檗、黄丹,敷之。(《全幼心鉴》)
治小儿赤目:淡竹沥点之,或入人乳。(《古今录验方》)
治小儿重舌:竹沥渍黄檗,时时点之。(《简便单方》)
治风着人面,引口偏,着牙车急舌不得转:竹沥一升,独活二两,生地黄汁一升。三物合煮,取一升,顷服之。(《医心方》引僧深方)
治伤寒失音不语:竹沥、梨汁、荆沥各二合,陈酱汁半合。上四味,搅令匀,以绵滤过,分温四服,空心日晚各一服。(《圣济总录》二沥汤)
治霍乱狂闷烦渴,吐泻无度,气欲绝者:淡竹沥一合,粳米一合(炒,以水二盏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匀顿服之。(《圣济总录》竹沥饮)
治妊娠中风痉,口噤烦闷:竹沥五合,人乳二合,陈酱油(汁)半两(合)。上件药相和,分温二服,拗开口灌之。(《圣惠方》竹沥饮子)
治肺痈:竹沥60g,分3次,温开水冲服。(《安徽中草药》)
治小儿狂语,夜后便发:竹沥夜服二合。(《至宝方》)
竹沥的副作用【用法用量】
内服:冲服,1—2两;入丸剂或熬膏。
【注意】
寒嗽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纲目》:“姜汁为之使。”
《本草经疏》:“寒痰湿痰及次食生痰不宜用。”
《本草备要》:“寒胃滑肠,有寒湿者勿服。”
"复方鲜竹沥”这是我用过的、化痰效果最好的药,推荐给你了化痰之圣药——竹沥
竹沥,又名竹汁、竹油,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新鲜茎,经火烤所沥出的汁液。
竹沥,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一味豁痰力很强的中药,《本草衍义》曰:“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胸膈可开,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脏腑经络可利,痰在膜外可行。又如癫痫狂乱,风热发痉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醒。为痰家之圣剂也”。
竹沥,性味甘寒。功能清热豁痰,镇惊开窍。对热痰咳喘,中风痰盛者用之多获良效,并有清心除烦的作用。用于治疗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破伤风等症。此外,临床对气管炎、急慢性咳嗽也有较好疗效。若以竹沥代茶饮,可治疗乙脑、流脑。“鲜竹沥”、“复方鲜竹沥”就是这一传统经验的结晶,由鲜淡竹沥、鱼腥草、生姜汁等主要原料制成,具有清热化痰、清肺止咳的功能,适用各类咳嗽,功效卓著。竹沥常与生姜汁同用,一般用量为30克~60克,单独饮服或同药汁冲服。
近年日本学者对嫩竹的活性成分作了分析,发现在竹沥中存在着含锗、硅等元素的有机化合物。这类微量元素,能活化人体细胞,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他们将浓缩后的竹沥置于色谱柱中,分离出竹汁A、B两种单一的有效成分。其中竹汁A可用于通便,竹汁B可降血压、止血,特别是对因肛裂和出血性痔核引起的出血,疗效显著。国外这一实验为我国传统药物竹沥在拓宽了新的用途。
心悸是常见的临床症状,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一般 健康 人仅在剧烈运动、神经过度紧张或高度兴奋时才会有心悸的感觉。
中医学则认为心悸是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发作时常伴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西医西药尽管对一些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多为对症治疗,一些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甚至可以引起药源性的心律失常,而中医中药的整体治疗,体现了标本兼治、安全有效的优势,尤其是对一些功能性的心悸,具有明显的效果,具体如下:
1.心虚胆怯: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稍惊即发,劳则加重。胸闷气短,自汗,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少寐多梦而易惊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动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常用方: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加减。
常用中成药
黄芪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2 4ml,每日1 2次。静脉滴注,每次10 20ml,每日1次。益气养元,扶正祛邪,养心通脉,用于心气虚损所致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
2.心脾两虚: 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心则甚。神疲乏力,眩晕健忘,面色无华,口唇色淡,纳少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常用方: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常用中成药
归脾丸:浓缩丸,每次8 10丸,每日3次,口服。益气健脾,养心安神,用于心脾两虚,心悸气短,失眠多梦。
益气养血口服液:每次15 20ml,每日3次。益气养血,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气短,面色不华,体虚乏力。
稳心颗粒:每次9g,每日3次。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用于气阴两虚,心脉瘀阻所致心悸不宁,气短乏力,胸闷胸痛。
3.肝肾阴亏: 心悸失眠,眩晕耳鸣。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视物昏花,两目干涩,咽干口燥,筋脉拘急,肢体麻木,急躁易怒,舌质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养心安神。
常用方:一贯煎(《柳州医话》)合酸枣仁汤(《金匮要略》)加减。
常用中成药
天王补心丹:浓缩丸,每次8丸,每日3次。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用于阴血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养血安神片:每次5片,每日3次。滋阴养血,宁心安神,用于阴虚血少所致的头晕心悸,失眠健忘。
4.心阳不振: 心悸不安,动则尤甚,形寒肢冷。胸闷气短,面色白,自汗,畏寒喜温,或伴心痛,舌质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
常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加减。
常用中成药
心宝丸:温补心肾,活血通脉,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表现为心肾阳虚,心脉瘀阻所致心悸,气短,脉结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每次300 600mg,每日3次,疗程3 6月。期外收缩及房颤,每次120 240mg,每日3次,疗程1 2月。
宁心宝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提高心率,改善窦房结房室传导功能,用于房室传导阻滞、缓慢性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肾阳虚,心悸、胸闷、气短。
参附注射液:5 20ml加入5% 10%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推注;20 100ml加入5% 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500ml,静脉滴注。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用于阳虚或气虚所致惊悸怔忡。
5.水饮凌心: 心悸眩晕,肢面浮肿,下肢为甚,甚至咳喘,不能平卧。胸脘痞满,纳呆食少,渴不欲饮,恶心呕吐,形寒肢冷,小便不利,舌质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常用方: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加减。
常用中成药
五苓散片:每次4 5片,每日3次。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用于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聚引起小便不利等。
6.血瘀气滞: 心悸,心胸憋闷,心痛时作。两胁胀痛,善太息,面唇紫黯,爪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常用方:桃仁红花煎(《素庵医案》)加减。
常用中成药
七叶神安片:每次50 100mg,每日3次。益气安神,活血止痛。用于心气不足,心血瘀阻所致心悸失眠、胸闷胸痛。
7.痰浊阻滞: 心悸气短,胸闷胀满。食少腹胀,恶心呕吐,或伴烦躁失眠,口苦口干,纳呆,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宁心安神。
常用方:导痰汤(《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常用中成药
竹沥达痰丸:每次6 9g,每日2 3次。豁除顽痰,清火顺气。用于痰热上壅,咳喘痰多等。
8.邪毒犯心: 心悸,胸闷,气短,左胸隐痛。发热,恶寒,咳嗽,神疲乏力,口干渴,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常用方:银翘散(《温病条辨》)合生脉散(《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常用中成药
维C银翘片:每次2片,每日3次。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口干等。
银翘解毒胶囊:每次4粒,每日2 3次。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口干等。
生脉注射液:益气养阴,复脉固脱,用于气阴两虚所致脱证、心悸胸痹。20 60ml加入5% 10%葡萄糖注射液250 500ml,静脉滴注。
参麦注射液: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用于病毒性心肌炎表现为气阴两虚者。10 60ml加入5% 10%葡萄糖注射液250 500ml,静脉滴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