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理性:多见于肢体远端,呈姿势性震颤,振幅较小,易受环境、精神影响,不伴随神经系统其他表现。
2、药源性:作用于中枢和(或)外周神经系统等药物所引发的震颤,如抗精神病药物、胆碱类药物、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甲基黄嘌呤类、咖啡因、氨茶碱、汞等。见于老年人一般存在剂量依赖性和个体敏感性,常呈对称性的姿位性和意向性震颤。
3、病理性:病理性震颤的频率和振幅相对恒定。
⑴帕金森:一般为静止性震颤,即肢体静止不动时也会出现肌肉不自主震颤。
⑵脑部疾病:脑炎、颅脑损伤、颅内肿瘤、颅内血管硬化等。
⑶特发性震颤:即家族性震颤,具有遗传倾向,以震颤为唯一的表现,一般为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常累及上肢或头部,下肢一般不累及。
一、生理性震颤:正常人在两上肢向前平伸时,手部会出现细微的快速震颤,即生理性震颤。但生理性震颤发生强化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如肌肉抖动,可见于超负荷运动、焦虑、紧张、疲劳,或见于应用咖啡因、肾上腺素等药物时。
二、病理性震颤:
1、原发性震颤:变现为细微至粗大的慢震颤,通常影响手、头及声带,属于染色体遗传病。震颤可为单侧性,在静止时表现轻微或不发生,当患者执行精巧动作时会引发震颤,出现肌肉抖动。伴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会增加;
2、静止性震颤:常见于帕金森病,多由于遗传、环境毒素、神经系统老化等因素导致,除肌肉抖动外可伴随运动迟缓、肌肉强直、姿势平衡障碍等症状;
3、小脑疾病引发的震颤:包括意向性震颤、支持性震颤及扑翼样震颤,多见于小脑损伤、随意运动出现障碍的患者,可表现为肌肉抖动;
4、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一般会伴随意向性震颤和静止性震颤,肢体远端出现节律性拍击,或肢体近端出现扑翼样动作,也可表现为肌肉抖动。
引起肌肉抖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受凉,冷空气刺激皮肤,可以引起肌肉痉挛收缩减少机体的散热,是一种机体的保护反应。2、惊吓,人体在手受到惊吓的情况下,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肌肉、血管痉挛可出现肢体的抖动症状。3、过于劳累,如果长时间工作,肌肉长期处于疲劳的状态,休息时可引起肌肉的抖动。4、低钙抽搐,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孕期患者。血液中的钙离子主要维持肌肉的兴奋性,如果钙离子偏低可引起肌肉的兴奋性降低,出现抽搐的症状。5、帕金森综合征,如果是老年人出现肌肉抽搐的症状,可能是帕金森综合征引起,可到医院检查头颅CT等确诊。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