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会穴具有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效。现代研究表明,按摩百会穴能够调整微血管的舒缩作用,解除小动脉痉挛,从而达到降压作用。中脘穴,在肚脐上四寸,主要调理胃胀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可以通过手法按摩刺激中脘穴进行调治。主要通过手掌根部由轻—重—轻的手法进行搜按,好似揉面的感觉,一般效果比较明显。这功夫特别适合中老年人,睡前做,被窝里也能做,夜里醒来正好做,因为三焦经、胆经、肝经在晚上是血脉最旺的时段。传你一个功,我积一份德。你若是康复了,功德便园满了!
经常穴位按摩对身体是有害的,可以导致穴位疲劳和依赖,就是以后怎么按都没什么感觉不按还不好受,建议5-7天按一回就好,有些穴位轻轻按就疼是正常的一般在你得阴面也就是阴经后溪穴。在手背位于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处。颈椎、后脖颈酸疼时按摩,或者两手后溪穴对后溪穴对敲,很快疼痛就消失了,长期敲打可防止颈椎病。像题主描述所描述,类似得穴位很多,譬如:攒竹治呃逆、合谷治便秘、足三里治腹痛、内关治晕车、后溪治颈痛等等,数不胜数。
比如人们经常患咽炎,咽喉肿痛,咽痛痒咳等,应用上病下治按摩脚内踝斜下方约两横指处的大钟穴2一3钟就可立杆见影好转之功效,如再加按手小臂内手腕横纹一一手肘横纹中段间孔最有合谷穴,合谷又称虎口。头面部的疾病有面口合谷收之说。能治面瘫,止痛,治疗牙龈肿痛,头痛以及咽喉痛,扁桃体炎引起的咽喉肿痛,还有胃痛,痛经。还能预防和治疗感冒。
1、脘穴。 这个穴位是专门治疗肠胃疾病的,而且很多其他类型的问题也许会用它来进行辅助。脘穴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上中下。上脘穴是在我们肚子上,先找到正中线,然后沿着肚脐上面大概6指宽的地方可以找到它而中脘也可以在上面位置找到,可以在上脘穴往下两指的位置,可以确定它的位置而下脘穴就不一样了,需要在肚脐上面3指中间位置处找到。按摩手法也很关键,需要由轻到重,有上到下,按摩这三个位置,需要每隔穴位持续5分钟。对治疗胃痛、胃胀、呕吐或者反酸都有不错的效果。
2、足三里。 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穴位了,因为它是一种可以治疗很多疾病的点,所以日常保健中,经常被养生专家们提及。它的位置可以在膝盖下面找到凹陷的地方,然后再我们小腿的外侧找到对应的点,这里就是正确的位置了。我们采用每天用力按摩的方法,坚持10分钟,如果症状严重可以配合其他穴位进行辅助,它对治疗腹胀、消化问题都有非常不错的疗效。
3、章门穴。这个穴位大家很少用到,确定位置也不较难,我们可以把手贴在脸颊位置,肘部弯曲端碰触的地方就是它的所在地了。可以每天用手掌按摩这里,知道觉得发热就可以了,它是很好的理气散热、疏肝健脾的穴位,用来辅助治疗非常不错。
1 推前臂(推三关):适用寒吐 位置: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 次数:100~300次。 功用:温阳散寒,发汗解表,补益气血。 主治:一切寒证。风寒感冒,腹泻,腹痛,斑疹白,疹出不畅,病后体弱,阳虚肢冷,痿证等。 2 揉足三里:适用寒吐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手法:以拇指端作按、揉法。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下肢萎软乏力等。 3 摩中脘:适用寒吐 位置: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脐上约4寸)。 手法:用拇指或食、中指端或掌根按揉叫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叫摩中脘用食、中二指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或自喉下向下推至中脘,称推胃脘。 主治:腹胀,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嗳气,腹痛等。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