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出现“山根青”的孩子确实更容易“磨娘”。一方面,儿童受到惊吓容易出现山根青,或者使得山根青的颜色加重。而孩子因惊吓会表现出哭闹、萎靡甚至发烧,半夜也容易惊醒、啼哭不止。
另一方面,大数据统计,山根青的孩子在免疫力方面也会偏弱,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哮喘,还容易是过敏性体质。
山根是什么?所谓山根,就是双眉中心下方与鼻根部组成的区域,又被称作“健康宫”,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的健康和体质。
山根处有几条浅静脉,当受寒冷和惊吓等刺激时,就会影响静脉回流,使得局部充盈,婴幼儿该处皮肤娇嫩单薄,就很容易表现出来,出现暗青色的浅静脉区。
儿童山根青会有什么表现?
俗话说“青筋过鼻梁,无事哭三场”。
原因最开始就说过了,无非是容易惊吓、过敏性体质可能性高、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等。
山根青宝宝怎么调理?
山根青的宝宝大多脾虚肝旺。宝宝们皮薄,按摩推拿会比较有效果。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清肝健脾的手法,为宝宝增强体质。
补脾经
用自己的左手抓着孩子的左手,用自己右手的大拇指顺着孩子大拇指桡侧从指尖向指根直推,就是补脾经,推300次。
清肝经
肝经穴是从食指指根到指尖的一条直线,从指根向指尖推就是清肝经。清肝经做150次即可。
揉板门
揉板门能消食化滞、健脾和胃、运达上下之气。
注意,板门穴也跟脾经穴一样,是一个区域,并不是一个点。板门穴的位置在大拇指下方、手掌上那片厚厚的肉上。
(上图红色区域就即为板门穴,顺时针揉即可,150~300次。)
知识点:宝妈宝爸们要牢记,脾经穴和板门穴是两个非常好的保健穴,若宝宝出现腹胀、消化不良、不爱吃饭、消瘦脸黄,家长们可以常给宝宝揉这两处穴位。
揉中脘
中脘穴的位置如下图,对应胃的中部。刺激中脘穴可以促进胃蠕动。中脘穴主要是治疗胃病,如腹胀腹泻、胃痛、便秘、吃饭少和翻胃等,因此,中脘穴被称为“万能胃药”。
家长们若发现孩子晚上睡觉翻来覆去无法入睡,可以试着给孩子揉揉中脘穴。小孩子脾胃弱,容易消化不良,揉中脘穴,可以缓解宝宝的不适,顺畅入睡。
揉足三里
足三里穴的位置如下图,在外膝眼下四指的地方。将宝宝的左右腿各揉150次。
足三里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要穴。有句老话是“揉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家长们如果发现孩子有山根青,无需太过恐慌,可试试上述整套手法,有清有补,长期坚持,孩子的山根青会越来越淡甚至消失。
此外,要注意给宝宝防寒保暖,尽量减少宝宝发生感冒和呼吸道炎症的机会。
上脘: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呕吐、癫狂、咳嗽痰多、黄疸。别称上管(《千金方》),出《灵枢
四时气》中。属于任脉,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处,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呕吐、癫狂、咳嗽痰多、黄疸。操作方法为直刺1~1.5寸。
中脘:功能作用和胃健脾、降逆利水。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上纪、太仓、胃脘。属任脉。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布有第七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
下脘:主治各种消化系统疾患如胃痛呕吐,腹胀肠鸣,痢疾泄泻,饮食不化,水肿,胃下垂等。
历代医籍多有记载。因本穴具有较强的健脾和胃,降逆止呕功效,临床常与足三里配合治疗饮食不化、呕吐;与足三里、四缝、商丘配合治疗小儿疳积;还具有治疗“腹部坚硬癖块、脉厥厥动”(《太平圣惠方》)之功能;并能消散六腑寒气腹痛,治疗不嗜饮食,水谷不化,日渐羸瘦等症状。
扩展资料:
穴位,学名腧穴,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灸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穴位是中国文化和中医学特有的名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称为穴、穴道。
穴道:是人类及动物共有的电位最高的皮下电场区,是神经主干和神经末梢经过的地方,是人类和动物身体中电势能最高的地方,这部分破坏或者坏死,以及外力破坏及阻碍,都会引起麻、胀、痒、痛、酸等症状,甚至会产生组织、器官、循环和心脑不适、还可导致残疾、衰竭、窒息及死亡等症。
穴道是活体中重要的电场,也是与大脑密切联系场所。人体总计穴位有720个,医用402个,其中要害穴位有108个,有活穴和死穴之分,不致死的穴为72个,致命为36个。
参考资料:下脘百度百科中脘百度百科上脘百度百科穴位百度百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