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下腺囊肿怎么治疗?

颌下腺囊肿怎么治疗?,第1张

颌下腺囊肿临床上相对较为少见,相对多见的一般是舌下腺囊肿。无论针对颌下腺还是舌下腺的囊肿,如果囊肿一旦开始逐渐生长,治疗方式就只有手术治疗。因为针对囊肿这种形态不手术切除,应用药物的方式并不会使囊肿消失。囊肿作为一种良性囊性肿物,本身不会引起恶变或者恶变几率很低。但是会造成局部肿胀,从而引起面型和相应部位的隆起,此时需要到专业的口腔科,最好是有口腔外科实行全麻下的手术治疗,针对于颌下腺囊肿需要直接将颌下腺摘除。因为本身颌下腺作为颌面部六个较为大型的腺体之一,摘除后并不会对有患者造成较大的影响。

颌面部囊肿有软组织囊肿和颌骨囊肿两大类。软组织囊肿主要有涎腺囊肿(如舌下囊肿、粘液囊肿和颌下腺囊肿等),和发育性囊肿(如口底表皮囊肿、甲状舌管囊肿、鳃裂囊肿等)。颌骨囊肿则分为牙源性囊肿,(如根端囊肿、含牙囊肿、始基囊肿和角化囊肿等)和发育性囊肿(如球上颌囊肿、正中囊肿、鼻腭囊肿等)。

(一)粘液囊肿

又称粘液腺囊肿,在口腔粘膜下组织内,分布着数以百计,能分泌无色粘液的小涎腺,称为粘液腺,以下唇、软腭、舌尖腹面分布最多。其排泄管开口于口腔内,由于排泄管受到创伤,粘液外漏而形成囊肿。常见于下唇,且多发生有咬唇习惯者。囊肿位于粘膜下,呈半透明状小泡,表面覆盖正常粘膜,出现数日后可因食物等磨擦,囊膜破裂而消失,但不久又可出现,多次复发后粘膜产生疤痕组织,使半透明水泡变成白色硬结。主要治疗为切除囊肿及周围粘液腺组织,也可用激光或冷冻治疗。

(二)舌下腺囊肿

舌下腺是大涎腺中最小的一对,位于舌下间隙内,有导管约8~20个,直接开口于口腔内,少数集合成一个导管,开口于颌下腺导管、分泌较为粘稠的粘液。囊肿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分泌导管的创伤,使粘液外漏,逐渐为周围的结缔组织所包绕而形成的。所以,舌下囊肿的囊壁有上皮衬里者极为少数,有上皮衬里的舌下囊肿,仍可能为导管排出受阻,粘液潴留而形成的。

舌下囊肿多见于青少年,先发生在口底的一侧,位于粘膜与口底肌肉之间,表面覆盖很薄的正常粘膜,透过粘膜可见淡蓝色、柔软、有波动感的囊性肿物,缓慢增大,可逐渐扩展到对侧口底,将舌上抬,形成重舌,影响说话、进食甚至呼吸。囊肿也可沿颌舌肌后缘向颌下区伸展,呈哑铃状,在口底和颌下区同时出现。少数舌下囊肿主要向颌下三角及颈上部隆起,口底症状不明显,而被误认为颌下腺囊肿。舌下囊肿可有继发感染,出现疼痛及感染症状。也可因损伤破裂,流出粘液而暂时消失,数日后又逐渐增大。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需与口底表皮囊肿、口底局限性血管瘤等相鉴别。治疗主要为外科手术,过去采用囊肿摘除或袋形手术,复发率很高。目前多作舌下腺切除术,即使遗留部分囊壁,亦少有复发者。手术中要防止误伤颌下腺导管、舌动脉、舌深静脉和舌神经。

(三)口底表皮囊肿

胚胎发育时期,两侧胚胎组织在口底中线融合过程中,上皮细胞遗留在口底组织中,日后发展而形成为口底表皮囊肿。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囊肿位于口底正中,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上方,表面覆盖口底粘膜并向口内隆起,将舌抬高,影响说话、进食,甚至影响呼吸。少数囊肿位于下颌舌骨肌下方,向颏下部隆起。囊壁较厚,表面粘膜色泽正常,压迫囊肿似有橡皮样感,软而有弹性,穿刺抽出豆渣样内容,以此与舌下囊肿相鉴别。治疗为手术切除,一般可在口内摘除,如囊肿主要位于颏下部,则在口外作切口。囊壁较厚、分离囊肿完整摘除并不困难。手术中应注意仔细止血,防止术后口底血肿,造成呼吸困难。

(四)颌骨滤泡囊肿

牙齿胚胎发育过程中,牙滤泡的星形网状层发生变性,渗出的液体可潴留形成滤泡囊肿,如多个牙滤泡同时发生病变,则可形成多房性囊肿,但多数为单房性,病变发生在牙齿硬组织形成之前,所形成的囊肿,不含有牙齿者称为始基囊肿。在牙齿硬组织形成之后发生的囊肿,由于其病变是在残余釉上皮与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故在X线片上可见囊肿的囊膜部分附着在一个牙齿的牙颈部,此牙齿的牙冠已经形成,并突向囊内,称为含牙囊肿。无论是始基囊肿或含牙囊肿,囊壁的衬里上皮具有角化层结构,囊腔内含有角化物质者,称为牙源性角化囊肿。近年来,诊断为角化囊肿者逐渐增多,由于术后易于复发,且有恶变可能,因而具有潜在的肿瘤性质,应受到特别注意,目前已单独列出,以与一般始基囊肿相区别。

颌骨牙源性囊肿多见于青壮年,囊肿在颌骨内呈膨胀性生长,缓慢增大,早期多无自觉症状,增大后可向面颊部隆起,骨皮质变薄,触诊时有乒乓球样感,当骨皮质完全消失后,肿块质地变软有波动感,并可发生病理骨折。上颌骨囊肿增大后,可侵入鼻腔或上颌窦,也可将眶底上抬,眼球移位,产生复视,囊肿穿刺可获淡褐色或棕黄色,含有胆固醇晶体的囊液,如有继发感染,可形成瘘管,有的因反复感染,经X线摄片才被发现。滤泡囊肿往往有先天性缺牙或有多余牙。

牙源性角化囊肿可为单发或多发,囊膜薄而脆,与口腔粘膜紧粘,不易刮除,囊腔内含有白色油脂样角化物,多见于下颌骨升支和角部,有1/3囊肿是向舌侧膨隆,囊肿内含牙率可高达25~43%,临床主要表现为肿胀,有继发感染时,可在面部形成瘘管,约有15%左右的病例诉有疼痛,可侵犯神经出现下唇麻木感,如穿破骨皮质,则可向周围软组织如牙龈、肌肉、涎腺等组织扩展并与之粘连。多发性角化囊肿约占所有角化囊肿的7~8%,多发性角化囊肿中,又大约有1/2左右可同时伴有身体其它部位的症状,如皮肤基底细胞痣或基底细胞癌,肋骨分叉,大脑镰钙化,掌跖面的凹陷等,组成所谓多发性角化囊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可有家族史,且发病年龄较单发者年轻。

根据上述的临床表现及其特点作出临床诊断,X线片可显示囊肿大小,范围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颌骨囊肿需与其它牙源性肿瘤,特别是颌骨造釉细胞瘤相鉴别,但从临床及X线摄片上,有时尚难作出鉴别。因此,在手术时应常规作冰冻切片检查,手术摘除囊肿是治疗颌骨囊肿的主要方法,应彻底刮除囊壁组织。角化囊肿术后复发率为5~62%,其复发原因除囊膜薄,与牙龈周围软组织紧贴,不易刮净外,尚与其囊壁上有子囊及上皮岛,囊外正常骨内有星状小囊,在刮治时易被遗留等因素有关。而且角化囊肿的恶变率比非角化囊肿要高。因此,手术刮治时更应注意其彻底性,复发的或较大的角化囊肿,需在正常骨组织内切除囊肿,或作颌骨的方块切除并保持颌骨的连续性。囊肿摘除后留下的骨腔,可用自体骨松质填充。近年来,使用多孔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填塞,亦获得较为满意效果。其孔径以200μ/mm,孔率以40~70%较好。有应用林格溶液,20%葡萄糖液,抗生素、类固醇依次行囊腔冲洗,每周1次。通过数次冲洗,可控制炎症,减慢氧化,进而抑制脂肪酸氧化并促进前列腺素E的产生。囊壁释放过氧化脂前列腺素E是造成骨质吸收,囊腔扩大的主要因素。

(五)面裂囊肿

是一种发育性囊肿,在胚胎发育时,各个面突的融合过程中,残留在接合处的上皮组织可演化而成囊肿。根据发生的部位有不同的称呼,如发生在两侧腭突融合处,位于腭中缝的正中囊肿;发生在中鼻突的球状突和两侧上颌突融合处,位于腭前部的鼻腭囊肿,也是面裂囊肿中最为常见;发生在鼻突的球状突与一侧上颌突融合处,位于上颌侧切牙与尖牙牙根之间的球上颌囊肿等。临床上可根据其部位和X线表现作出诊断。治疗为囊肿摘除或刮治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10044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5
下一篇2023-08-05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