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幼儿的社会性的发展是儿童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幼儿如果只有较高的智商,却缺乏应有的社会交往能力,与其他小朋友难以和谐友好地相处,那么,他的心理发展是不全面的、有缺陷的。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影响着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也将影响幼儿个性的最终形成。
社会性与个性是对立统一的,它的对立面是多占、独占。
相关细化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幼儿时期对物品的分配上,均分观念已占主导地位,其中四至五岁儿童均分观念增多,由不会均分到会均分;五至六岁儿童分享水平有所提高,表现为慷慨的增多。
第二,幼儿时期对物品的分配上,自我也占据相当一部分的比重。
其中二至三岁儿童自我的观念比较强,他们觉得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不应该分配给别人,年龄越小的儿童自我的观念越强;第三,幼儿时期对物品的分配上,慷慨占据的部分比较少,六岁之后的儿童更具有慷慨精神,他们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同伴,一次来获得内心的快乐,这个时候儿童的心理作用开始发挥作用了。
均分、自我、慷慨代表了分享观念发展的三个不同等级水平。
如果从为我还是为他的角度来划分,均分和自我均属于为我范跨,而慷慨则属于为他范畴。如果从为我的角度看,均分的分享水审又高于自我。
在一个小组中,当物品只有一件时,有半数的幼儿能为他人着想;而当物品超过一件时,为我着想的人次则超过半数以上。
这说明幼儿分享观念的发展深受所供分享物品多少的影响。当分享人物中出现需要者时,幼儿普遍倾向于将多余的那份分给需要者,而对非需要者不予重视。
其中,幼儿分享观念的水平明显地受到幼儿父母文化水平和教养方式的影响。父母为知识分子的比父母为工人的幼儿其分享观念的水平要高。
父母教导孩子要懂得分享的比父母不教导孩子的分享观念水平要高;处于由利己向利他过渡的幼儿则受分享物品性质和用途的影响较大,突出的反应就是他们更看重吃的东西。
不同性别的幼儿其分享观念的发展也有所不同。女孩比男孩更倾向于做出自我的反应;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做出不会的反应。
其中,不会是指幼儿不知该怎样处理分享的物品,如:幼儿直接回答“我不会。”幼儿分享观念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表现为不统一性和不稳定性。这说明幼儿期正处在从考虑自己向考虑他人的过渡阶段上,因此更需要成人的训练和教育。幼儿谦让行为的发展利他行为是指人们出于自愿、不指望任何报酬而帮助他人的行为。
它可能在紧急情况下发生,也可能在日常情况下发生,而幼儿的利他行为则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谦让行为是利他行为的组成之一。幼儿的谦让行为应具备以下条件:
行为的发出者应该是自愿的;行为的结果是有利于他人而自己相应有所损失的,是厚人薄己的;行为的对象是幼儿自己所喜爱的物品。
我国以往有关幼儿亲社会行为方面的研究在方法上侧重自然观察法和将儿童置于假设的实验情境中进行实验的实验法。
因此,在这种模拟性质的实验中,由于幼儿切身的利益得失并不明显,因而未必能真正反映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水平。亲社会行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亲社会行为所用的工具主要是感知动作,具体形象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表象,而抽象逻辑思维所用的工具为语词所代表的概念。在幼儿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的作用不断发生变化,在动作和语言的发展中,亲社会行为也就发生了。具体表现为: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则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
如何对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的教育?
根据目前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并适当采用下列方法。目标分层原则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他们具有真正的社会责任感和亲社会行为。不同年龄、不同的个性的幼儿在认知能力、情感体验、亲社会行为的动机等诸多方面都各有差异。因此,在实施亲社会行为教育时,应注意在总目标下分层设立子目标。
子目标的确立应根据幼儿现有的道德行为水平并进一步提出相对高一级的要求,让幼儿“跳一跳、摘一桃”,而那种所设目标脱离幼儿现有水平并企图一次性地达到终极目标的想法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
如:当幼儿只习惯于考虑自己如何才能多占时,就应教育他想到还有别人,训练他设想他人困境,体验他人心情,进而由学会均分到逐渐学会厚人薄己的谦让。
同时教育者还应注意,教育中不能过长地停留在中间目标上,因为一种思想一旦固定下来,它就会对新的要求产生抵制作用,因此应瞄准最终目标即培养幼儿真正的亲社会动机与行为,并使之逐渐形成习惯。
这一原则既反映了亲社会行为教育过程的渐进性,也反映了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和彻底性。一致性原则幼儿在道德认识方面尚处于尊重权威的他律阶段,因而极易受到成人的影响,尤其是来自父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因此,教师应要求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工作,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同时幼儿园在各项活动中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要求、影响也要具有一致性。
也就是说,保教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对幼儿的要求都应一致而且言教和身教也应一致。实践性原则幼儿的思维水平是具体形象的,离开了具体事件,单纯抽象空洞的说教幼儿是无法理解的,即使他们表示已经明白了,也不一定能在生活中兑现。
因此,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和训练,必须落实到他们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在幼儿的游戏、学习和劳动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具体事件使幼儿明白什么是亲社会行为,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实验,加深体验,积累经验,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几种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