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一个人出生的头三年往往决定了他三年之后的成长轨迹。因此,父母需要在这三年里十分尽心照顾孩子。请看看下面的文章,反思一下自己尽心了吗?
“粘人”很多人在很多地方都提到过这个词。现代人,多将它用在男女情感中。不过,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孩子的安全感问题。
一、为什么是安全感?
安全感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第一个要讲的课题,更是避不开的一个题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孩子的早期发展(0-6岁)分为了三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和学龄初期。其中第一个阶段“婴儿期”,孩子的心理成长主题就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千万不要以为婴儿期的孩子只是什么都不懂得的小东西,只要喂饱了就行。事实上,这时孩子开始认识人、体验周围这个世界了。光溜溜地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后,如何适应、相信这个世界是孩子面对的第一大课题。当孩子哭闹时,父母是否出现、及时给予回应,是孩子能够建立基本信任感的基础。
所以,要解决婴儿期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父母能否与孩子之间建立好的安全依恋关系至关重要。父母这种爱与情感上的及时满足,就将内化为孩子的安全感,会帮孩子更好地走向未来的世界。
二、什么是安全感?
安全感是个体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时的有力与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好的安全感,有助于提升孩子对他人和世界的信任,是自由探索、及建立自信、自尊的基础。
说通俗一点,安全感就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起着关键作用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确定感和可控感。安全感建立的好的孩子,是一个在任何环境里都感到自在的孩子。他们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能够明白地告诉自己:我确定我能做好,同时确定事情在我的控制范围内。
现在的人们聊天,会比较频繁地提到一个说法,即“我特别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人,通常会觉得自己是被拒绝的,容易焦虑,连同人际交往也会受到影响。
前不久,中科院高文斌研究员在业内的科学早教高峰论坛上有过一个更加好懂的表达:什么是安全感?觉得外部世界靠谱,就是安全感,表现出来就是自在。强势的人,有强迫症的人,自卑的人都不自在。他们不停在耗费能量,以试图证明什么,或逃避什么,以弥补早期缺失的安全感。
所以,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不仅在以后走上社会的时候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会影响到成年以后的亲密关系。而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则在0-6岁。所以,3岁看大7岁看老,是有科学依据的。
三、分离焦虑可导致“心因性疾病”
粘妈妈,其实就是孩子在建构安全感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成长现象。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医上讲忧伤肺,而肺主皮毛,很多时候孩子心里面焦虑说不出来,怎么办?他会有一些躯体化的反应,实际上大人也是这样。医学上,有一种疾病的名字叫【心因性疾病】,就是因为我们焦虑的太多,忧伤的太多,即使我们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但是实际上已经开始有了一些躯体化反应。
孩子不会表达,尤其是小孩子一岁以前。我们知道,分离焦虑主要发生在六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上到一岁半之间,孩子都不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要的是什么,他心里想的是什么。那么,他怎么来表示自己的忧虑或焦虑呢?他就是通过自己的一些躯体化的反应。
所以刚才漫画里,大家看到孩子得荨麻疹的现象,并不少见。我在生活中,会发现有很多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妈妈没有跟他们做好分离的仪式,导致了孩子跟妈妈短时间分离以后表现出了很多的紧张,大哭、大叫,甚至是撕心裂肺的这种哭喊。
(铭爸shuo:如果孩子经常生病,除了考虑环境的因素,就要看看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四、为什么会产生分离焦虑
为什么跟孩子分离的时候,孩子有这么大的情绪反应?从心理学上来讲,孩子的这种反应是因为他的思维方式。
【孩子的独特思维方式一:客体永恒性】
六个月左右的孩子,一直到两岁半左右,他们的思维方式,其实都不具有“客体永恒性”。怎么说呢?他认为在你眼前的玩具,这个玩具就存在,如果把这个玩具拿开,这个玩具就不存在了,即使把这个玩具藏在他身边的毯子底下,当他看不见的时候,他就认为它消失了。
孩子大约在1岁前后,才开始慢慢习得客体永恒的概念。但是学会之前,孩子的逻辑是非常简单的:你在眼前,你就;你不在眼前,你就不在。所以,对孩子来说,每一次分别,几乎都像是场悲壮的“生别离”。所以妈妈们会发现,有些孩子是妈妈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有些孩子夜里睡不安稳,需要妈妈在身边才能睡踏实。
所以妈妈离开的时候,孩子的小脑袋里正在想:妈妈就这样走了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