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很多父母都不再要求孩子懂事了呢?

为什么现在很多父母都不再要求孩子懂事了呢?,第1张

为什么现在很多父母都不再要求孩子懂事了呢?

懂事的孩子真的会让父母担心吗?为什么“孩子懂事”不再是褒义词?在《新物种妈妈》的报告中,有一项让我们大吃一惊:56.5%的妈妈不再一味要求孩子听话懂事,而是鼓励孩子尝试一些危险的行为。为什么很多家长不再要求孩子懂事了?

小时候“懂事”是个十足的褒义词,特别用来夸孩子。然而现在,要说一个孩子真的很“懂事”,很乖,就有点苦涩了。

这是一种什么心理?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什么样的行为是理智的?懂规矩,懂礼貌,管好自己的情绪,体谅大人,不打扰,不要求什么。一句话:懂得控制自己乱七八糟的欲望,才是懂事的标准。那么,什么样的土壤最容易培养出“懂事”的孩子呢?——通常是欲望得不到完全满足的家庭。

一个懂事的孩子背后,往往是一个贫穷的家庭。

经济贫困是最常见的。尤其是上一代的父母,家里不宽裕,还得花钱。懂事的孩子看到这些,都想帮父母省钱。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深刻地理解了这个重要的原则。去市场买水果,有两块钱一斤的苹果,从来不考虑三块钱。后者又甜又大,但我很懂事。我吃小的就够了。JeanPear的故事是关于我的。

对了,孔融为什么会让梨名扬千古?也是因为穷。在经济匮乏的时代,节俭是一种美德。我们现在家里的梨都吃不完了,还能放下什么?

不一定只是因为穷。比如家里不缺钱,父母都会赚钱,但是很忙。他们每天早上很早出门,午夜才回家。孩子从小就要学会照顾自己,自己上学,自己回家,自己写作业,自己叫外卖。这也是明智的。

在这个例子中,缺少的是时间。

依赖别人的孩子也很容易懂事。那些寄养在亲戚家的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为了赢得主人家的喜爱,展现出自己聪明的一面。并不是叔叔阿姨对他们不好。有时甚至比平均水平还要好。但善有善报。在孩子眼里,这种“好”总是有条件的。你对我越好,我就越想报答你。

在这个例子中,缺少的是无条件的信任。

懂事往往是某种匮乏的产物。也是我们应对稀缺最本能的方式。在困难时期,这种方式是好的。——说实话,不好,因为很难说有第二种选择。但它的惯性可能会持续下去,直到我们摆脱稀缺。

当时的懂事或多或少有些悲壮。

我认识一个成年人。他从小就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孩子。他的父母带他去超市,问他:“你想买什么零食?”他看着架子上的饼干,咽了口唾沫,告诉父母:“我不要。”我爸妈说:“我今天可以买一个。”他摇摇头:“真的不要。」

他们的家庭条件还不错,但他还是忍不住读出了父母的心思:“他们没那么喜欢我吃零食,只是给我额外的放纵”。父母愿意付出,但他想成为最好的孩子。

他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趴在桌子上对着父母大喊,告诉他们自己忍受得有多辛苦。我们都鼓励他把它付诸实践。有一天晚上,我们喝多了,就给了一个鼓励:“给他们打电话,不要解释,只要喊一声:我受够了!”他满脸通红,一边连连说好,一边酒劲拨通了电话,问了他父母好,然后挂了电话。问他:“算了,他们没有错。」

懂事的反义词是“任性”。

任性是个贬义词。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上大学的时候,经常听到一些老教授感叹:“现在这些年轻人,90后……什么都好,怎么可以这么任性?”」

当然,他们也知道原因:“我小时候没吃过苦。」

但是他们的语气是不赞成的。我想,小时候,我没吃过苦。这难道不是好事吗?老教授们说:“你没吃过苦,你发脾气迟早要吃。」

在他们看来,任性等于后悔,这几乎是肯定的。

有些同学会在学了一半的时候退学,去做自己的项目。有的同学年纪轻轻就创业了,谈风投,谈BP,谈商业模式,都是一套。几个没有经验的年轻人一见面,聊得很开心,就觉得天下在手,事情已经成了一半。但是怎么会这么容易呢?别人做不到,你就能做到?你有什么任性的资本?

但如果你权衡清楚,你可以任性,那么它就不会任性。我更接近年轻人。我其实见过很多任性的人最后都成功了,乱搞,折腾成了事。

但是我看到这个,却不敢跟着走。坦白说,我还是没有安全感。如果是我,反正我还是先混个文凭吧。先找个工作干几年,积累点经验再创业。但我知道这只是我的想法。如果他们敢这样做,他们一定有信心。

他们父辈的态度介于两者之间。一对夫妻专程去学校,苦口婆心劝孩子不要任性,未果。“以后你就知道了。”他们痛苦地说。

“那就等我知道了再说。”孩子笑得很开心。

“等你知道的时候,已经太晚了。”父母很无奈。

我猜想,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导火索是对稀缺岁月的记忆:一旦开始任性,你就要付出代价,你的人生可能会有很大的麻烦。那些困境可能没有真正发生,但它们在那一代人的脑海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来自那个时代的共同记忆。但他们最终还是同意了,证明这种记忆带来的恐惧是可以被超越的。

小孩子是体会不到这个的。他调皮地笑了,“爸爸妈妈,请给我一笔钱。」

我爸妈说:“你自己交还不够,还要给我们养老钱!」

“就当是天使投资吧。等我以后发达了,有多少人想投我,可能都没有机会了。」

我看着孩子微笑的表情,心想,这么说吧,不管事情能不能办成,按照陈丹青先生的说法,这张脸就是一张没受过委屈的脸。父母信口开河,但对孩子的成长有多自豪?女儿长大了,我也想让她有这样的笑容。

老教授说:“真可惜,真可惜。」

有什么可惜的?孩子成长为自己,而不是上一代人希望他们成为的“懂事”的自己,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为什么不祝福他们?

我女儿在英语课上遇到了她的好朋友艾尔莎。艾尔莎喜欢艾莎公主。女儿回家后告诉我们:“她只有艾莎公主的皇冠,我们家所有的装备都可以给她。那是她在迪士尼买的装备:裙子,披风,皇冠,拐杖。她很喜欢,但是送给朋友一点也不心疼。我们只好把她打得满脸肥肉,夸她干得好:“干得好!好东西是要和朋友分享的!奶奶说:“那你没有了?”女儿说:“我们再去迪士尼买吧!」

我只好苦笑。

奶奶说:“爸爸妈妈不带你去迪士尼。我该怎么办?」

女儿说:“奶奶带我去!」

奶奶瞪大了眼睛:“奶奶带不起你去!」

女儿不屑一顾:“等你有钱了再说。」

其实不是奶奶没钱去迪士尼。那句话多少代表了她的恐惧。幸运的是,这种恐惧没有传递下去。毕竟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更富裕的时代。我们等得起。

有些关于“任性”或“无知”的恐惧没有事实依据,而是建立在一种情绪记忆的基础上。但是要认清这件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看别人,尤其是上一辈,往往能讲得头头是道。但如果落在我身上,我就说不清了。

我也害怕犯错误。我试着为我的孩子创造一个平静的环境,这样她就不会因为不满足,因为缺乏资源,因为她没有得到足够好的照顾而不得不学会懂事。虽然要给予必要的限制(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能任性),但我承认很多时候,我不确定哪些要求可以满足,哪些需要她的约束。

偶尔也会有和上一代一样的担心-

“这么任性真的好吗?」

“会不会太过分了?」

“她会不会变成一个太不懂事的孩子?」

挺麻烦的。我和老婆都是从相对匮乏的年代走出来的,“懂事”的声音经常在我们脑海里回荡。当女儿在碗里挑出不喜欢吃的蔬菜和豆子时,我有时会抑制不住自己的冲动,对她说:“不要挑食!」

她说:“可是我不喜欢。」

我说:“不喜欢就吃!」

她撅着嘴:“为什么?」

我眯起眼睛,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是啊,为什么非要吃不喜欢的东西呢?我可以说,“因为农民伯伯辛苦种粮食。爸爸妈妈赚钱不容易。”或者,“你得什么都吃才能长高。你甚至可以引用我爷爷奶奶的一句老话:“十粒米,一条命”。但我知道这些回答是不诚实的。只是利用记忆深处的恐惧,引导她走上“懂事”的道路。

我老婆说:“因为我爸看到浪费心里就疼。」

女儿看着我,好像在确认我的心是不是真的疼。然后他伸出油腻腻的小手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好吧,最后几筷子我来挑,以后就不挑了。」

我苦涩地想,好吧,反正我也不能为了她饿肚子。

有时我会感到不安。总觉得这样下去,一切都要和她协商。不是越来越难管理了吗?必须有一些规则。但我想,是为了她好还是为了让我安心?——这么一想,又觉得没必要闹得这么大。

有时候我会带女儿去超市。她说:“我要买零食。”我让她选择。挑挑拣拣,挑了一袋糖果。我说:“就这些?”她说,“嗯。”我问她:“你不好意思多拿?”她问我:“为什么要多拿?明天会再来。」

我无话可说。我有点惭愧。我想我太小看我的孩子了。可能我心里有个过分懂事的孩子,就像那个小时候不敢承认自己要零食的朋友。想到这些,觉得平时多给孩子一些自由还是挺欣慰的,麻烦也多一点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77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08
下一篇2022-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