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之前的孩子到底该如何管教呢?

6岁之前的孩子到底该如何管教呢?,第1张

6岁之前的孩子到底该如何管教呢?

关于任性,自私,自杀,抑郁等。,孩子长大后会有的各种问题,其实在6岁之前就埋下了,所以孩子越小,越能管教。那么6岁前的孩子应该如何管教呢?

6岁前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做好“克制任性,预防抑郁;学会克制和忍耐;防止自私和沮丧。”这些方面的训练。

具体来说,她建议爸爸妈妈不妨这样做:

1、克制任性、防止压抑——6岁之前要对孩子说“不”

李玫瑾教授认为,在孩子6岁之前,教养孩子最重要的关键是对孩子说“不”。

因为孩子3、4岁的时候跟父母打架,最多就是躺在地上打滚。但是,如果你不满足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他和父母打架的方式就会变成离家出走,甚至跳楼服毒自杀。

李教授曾经接触过一个12岁的孩子被母亲责骂后服毒自杀的案例。孩子之所以走上绝路,是因为他眼中的母爱是没有边界的。孩子知道妈妈爱他,所以想用妈妈的爱来威胁妈妈,却不知道死亡的意义。

这是父母给孩子的错误信息“爱是没有止境的”。

那么如何对6岁前的孩子说“不”呢?也需要训练。

孩子在3岁前哭闹,说明孩子有痛苦。3岁以后,孩子的哭闹开始有目的性,而不是单纯的痛苦。

比如他想要玩具不给他买,他就会哭着在地上打滚。

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做一个自我约束的训练。

孩子哭闹的时候,把孩子带回家,放在没有危险的卧室里,关上门,卧室里只留一个家长和孩子一对一。父母一方管教孩子就够了。

这个时候,不要骂他,不要打他,不要说教,不要走开。

当孩子哭得筋疲力尽时,给他擦脸。同时问他要不要再哭,然后再哭。

这样做,你可以告诉孩子,父母不会对不合理的行为让步或心疼,也可以让孩子知道闹也没用。

但同时也不能让孩子太压抑。你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他能说服父母,他就满足了。这是为了鼓励孩子和父母交流。

鼓励的频率是三比一,即三次沟通就满足一次,让孩子知道沟通是有用的,但不是所有的想法都能满足。

这样的模式建立起来之后,孩子就会知道,不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如果他们很想要,就会和父母沟通,这样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在青春期后就容易相处了。

2、克制诱惑、学会忍受——等待可以获取更大的满足

以上是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训练方法。如果父母不在孩子面前,孩子能控制自己吗?

这就涉及到克制诱惑,学会忍耐的训练方法。

可以通过延迟满足来训练孩子,比如找一些孩子喜欢吃的零食,三天给一次。

当这个频率成为一种习惯时,对孩子提出一个要求:如果这一天给的零食能保持三天,那么三天后再给三份;如果吃了,三天后就不给了。

这样会让孩子知道等待是为了更大的满足。

家长也可以告诉孩子,你现在的克制是为了未来的长远,培养孩子的耐心。

这里还有一个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等待和控制进食。

也就是说,每次吃饭前,告诉孩子,大人不使用筷子不能先吃饭。

孩子一般四五点放学就饿,大人至少六点才下班。这样,孩子要想和大人一起吃饭,就得饿上一两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会饿,但是这个饿的过程真的很难受。

人生最基本的痛苦是饥饿,但将来孩子走向社会,肯定会有比这痛苦几千倍的事情。

只有人有自己的痛苦,才能感受到别人的痛苦,所以这种小痛苦也需要孩子自己去感受。

我自己也经历过,让孩子知道,面对这点小痛苦,别人也和他一样。

另外,可以让孩子知道,“我们是一家人,是一个整体。”

3、防止自私、经历挫折——替别人着想的孩子才能克服挫折

孩子长大了,自私是正常的。

因为孩子在弱小的时候,习惯了别人帮助自己。

放学后,学习压力很大。父母平时只要求孩子照顾好自己的学业,家里其他的事情不用操心。于是,孩子习惯了,直到上了大学,不再为父母负责任何事情。

所以孩子自私的根源是家人从来不让孩子照看自己而是别人。

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小纠正孩子的自私行为。

比如孩子要把家里的好吃的一个个给长辈,然后就轮到他们了。

孩子从小就应该有家的感觉。比如有人吃饭没回来,就要把一盘菜单独留下。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心里有别人。

当孩子形成一种习惯,他会主动为那个没有经过你提醒就回来的人这么做。

以后他和同学、室友甚至配偶相处的时候,心里自然会有别人。

很多时候,孩子遇到一点小挫折,就不能放轻松。他只顾着自己泄愤跳楼。其实和孩子吃了饭,用嘴擦碗,然后推出来是一样的。

如果你不教孩子克服自私,往往他们不会为别人着想,所以面对挫折时只会想到自己有多痛苦。当他们无法承受这种痛苦的时候,就想用最便捷的方式去解决,没有耐心去克服挫折。

那么如何培养挫折承受力呢?

挫折的承受力需要靠体力来培养,也就是让孩子从小受体力的折磨。

比如军训,游泳之类的。

建议孩子可以学游泳。刚开始孩子肯定不想下水,但是会被教练赶下去。

回来的时候,说起第一次下水的感觉,孩子肯定会说,喝了几口水,吓死了,以为自己要死了。

这种感觉会让孩子终生难忘。父母可以在孩子以后遇到挫折的时候告诉孩子。其实就跟学游戏一样。一开始你以为自己要死了,但只要你努力不放弃,就一定不会死。

所以现在青少年自杀并不少见。除了抑郁,很多都是因为孩子的性格从小没有培养好。

而且这种培养必须在孩子12岁之前完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51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21
下一篇2022-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