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父母眼中的乖孩子,第1张

乖孩子是父母的耻辱

大部分父母都喜欢听话的孩子,小到衣食住行。

“宝贝,听妈妈的话。今天天气很冷。再穿一件毛衣。”

“可是我不冷。”

“妈妈说冷就冷。要听话。”

“好吧。”

也有可能。

“宝贝,听妈妈的话,把这碗汤喝了。”

“但是我不想喝。”

“乖,这碗汤很有营养。妈妈特意做的,喝了。”

“好吧。”

到人生十字路口的一个大选择,择业,择偶。

“你听你妈的,回老家考个公务员。”

“但是我想去上海看看。”

“上海有什么好看的?房价那么高,压力那么大。你受得了吗?听话,回来。”

“好吧。”

也有可能。

“那个女生人好听话。我们带她去吧。”

“可是我对她没感觉。”

“你想感受什么?你得脚踏实地地生活。你们年轻人都太飘了。听你妈妈的,她以前去过那里。”

“好吧。”

在这种“听话”的教育下,孩子终于变成了你满意的样子,吃你喜欢的东西,穿你觉得想穿的衣服;

找一份自己觉得不错的工作,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最后,娶你喜欢的女孩。

但是,这样听话的孩子真的好吗?

作家马讲了一个关于她孩子的故事。中午马因为工作忙,一直希望孩子听话,少吵闹。

于是不断给他灌输“听妈妈话”的意识。有一次,幼儿园老师打电话说孩子尿裤子了。

中午妈妈很奇怪:“我孩子都这么大了,怎么还尿裤子了?”

晚上回家看了看。果然两条裤腿湿了一半。

下午,妈妈问孩子:“宝贝,你怎么尿裤子了?”

孩子:“中午,老师给我们上了一顿大餐。我想尿尿,憋不住就尿裤子了。”

下午妈妈:“我想尿尿,你怎么不跟老师说?”

孩子:“可是老师说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不能把座位弄乱。不然就要把食物洒在桌子上,把食物洒在桌子上会浪费食物!你在学校不是说要听老师的吗?”

孩子一脸虔诚,可是到了中午,母亲愣了一下,针灸一般,让孩子听话。结果孩子要尿尿的时候忍住了。无论如何,母亲没想到会这样。

教育家李希贵访问美国时,发现美国学校的学生上课很活泼,甚至觉得有点吵。通常,老师的问题在东部,而学生的答案在西部。更让他惊讶的是,即使是这样的回答,通常也会赢得老师的鼓励。

但是,中国学校的教室完全不一样。孩子们在课堂上秩序井然,彬彬有礼。连坐着的姿势都是练出来的,连举手说话的姿势都那么整齐。

李希贵很自豪地说:“二十年后,中国的教育一定会赶上美国的教育。”

20多年过去了。获得各种国际顶级奖项的是美国人,创办超级跨国企业的是美国人,中国学生最想去留学的国家是美国。

“统一的坐姿,统一的衣服,统一的手,统一的答案。我们培养的是学生还是木头脑袋?”作家张对说:

过度的听话教育。你养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复制你的思想,执行你的指令的木头人。

相反,那些看起来不听话,经常反对长辈,特立独行的人,往往成就非凡。

宋耀如在美国一个叔叔的茶叶店做服务员,想上学,叔叔死活不同意。宋耀如立即离家出走。后来遇到查理·琼斯,考上三一学院,奠定了宋朝的基础。

《中国合伙人》的程两次高考失利,父母让他留在农村种地:

“啊,这是你的命。”

他不相信自己的生活。他跪下磕头,乞求家乡的长辈们筹些钱。第三次高考,一举进北大。

毛泽东,一个刚从同学到少年的年轻人,回家过年了。他被父亲锁在卧室不准出门,逼着他留下来,继承遗产,结婚生子。

毛泽东趁着月夜,翻墙独自一人偷偷溜走了。

这是后来的新中国开国主席。

你看,大部分成功人士在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都会遇到阻力,而阻力大部分来自于自己的家庭。

太听话的孩子,他们的梦想都因为父母而夭折。

普林斯顿的一项心理学研究实验表明,不太听话的孩子比听话的孩子有几个关键优势:

1。勇气

太听话的孩子可能就是这样。

“儿子,你听妈妈的话考公务员是对的。”

“好的。”

不听话的孩子可能就是这样。

“儿子,你听妈妈的话考公务员是对的。”

“不,我不想当公务员。”

即使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确定自己不想要什么,拒绝父母。你也有稳定的工作,接受不确定性。

这本身就是勇气。

2。独立性

“刀削面要大份还是小份?”

“咖啡要大碗的还是小碗的?”

“你要巧克力还是香草冰淇淋?”

对于从小听父母决定的孩子来说,这些问题可能都是问题。

前段时间《变形记》播出了一个富二代女孩,18岁了,但还是要父母养活。

当然,这只是生活和心理方面。太听话的孩子会养成一种奴性心理。

像古代朝臣对待皇帝一样对待父母。即使独立生活,心理还是奴性的。遇到关键问题时,他们无法决策,甚至发展成马保南。

3。责任

太听话的孩子没有责任感。

“爸爸妈妈,你们觉得我是考研好还是工作好?帮我决定。”

“爸爸妈妈,你们觉得我娶A姑娘好还是B姑娘好?你决定吧。”

因为没有办法做决定,所以下意识的逃避责任。

当你有父母当保护伞的时候,你依然可以安全的活着。一旦工作了,需要做决定的时候,因为害怕承担责任,不愿意做决定,放弃了提升自己的机会。不听话的孩子不是。

诗人汪曾祺说:“你选择的路,必须跪着完成。”

你要为自己选择的后果负责。久而久之,习惯了不听话的孩子往往会有很强的责任感。

“在做决定之前,要考虑决定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自己是否能够承担这些后果。”在我看来,这是成熟的标志。

4。高逆境商数

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三个字:

“你是个好孩子”“你听话”“你懂事”。

没有独立意识,没有对自己人生做出决定的能力,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

这样的孩子最后会把自己的问题全部推给父母,自己也会乐在其中,享受父母对自己的夸奖。

人生没有挫折,不经历什么风浪,怎么可能有强大的心智,也就是高逆境商?

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天天被父母批评,这本身就是一种否定。在否定中坚持自己的选择,这就是高逆商。

余第三次高考的时候,大家都否定了。他坚持并成功了。当宋美龄嫁给蒋介石时,她的家人否认了这一点。她坚持下来,成为了中华民国的“第一夫人”。当然,你的孩子不一定能成为和,但高的孩子逆境商一般不会做得太差。

为什么有的孩子那么听话?可能他真的很听话,什么都不懂。父母永远是主题。

也许孩子其实有自己的想法,只是经常被父母压制,成为别人眼中的“好孩子”。我的一个哥们就是这样。私下聊天很贴心。他经常和我们聊他的创业梦想:

“中国人越来越富,肥胖率越来越高。健身行业一定不差。我以后一定要开健身房。”

但是在父母面前,按你说的做。“你那个朋友太浪了。不要交这样的朋友。”“好!”

“大学回家,听话。”“好!”

“不小了,别挑了,找个人结婚吧。”“好!”

现在这哥们30岁了,在老家找了份工作。他看起来总是昏昏欲睡,对生活毫无概念。

“父母双方都是邪恶的,可能比较极端。但有时候,就是这样。父母的打压确实害死了很多孩子,本来应该是更精彩的人生。”下午妈妈说。

孩子太听话,是父母教育的失败。

很多人说:“父母从来不知道我想要什么。他们只知道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梦想放在他身上,逼我做他们觉得好的事情。”

如果你的孩子对你言听计从,那很可能是你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1、不耐烦

一件事,和孩子有关。孩子还没说完,你就先决定了。

孩子:“妈妈,我想……”

妈妈:“好吧,就这么办吧。”

孩子:'妈妈,你能……'

妈妈:“我能做什么吗?我是为你好。”

……

“没有耐心的父母永远也培养不出好孩子。”

2。控制欲压倒一切

有人说:“没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

同理,成功的孩子永远不会有控制欲很强的父母。在百度贴吧看到一个故事:

一个高中毕业生考上了一所211大学,想去省外的学校多看看世界。

家长直接绕过孩子,填省内学校。他们还振振有词地说:“方便父母照顾你。”

其实有爱心的是控制欲不能让他们允许孩子出省。结果这个同学去了省里的一个学校。为了报复父母,他天天去逃课:

“他们选的课,让他们自己来上。我逃课上网了。后来,我被抓到吸毒。我对父母说的第一句话是:“你现在满意了吧?"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他们自己生活的孩子。”

当你阻断了他们对生活的渴望,他们就会失去活力。

3。缺乏沟通

孙晓云说:“中国父母最有价值的一句话是:‘儿子,你觉得怎么样?’"

父母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和孩子沟通真的很少见。

在《小再会》中,海清给女儿多多请了一个英语老师,多多马上说:“妈妈,你跟我商量好请老师了吗?你能不能尊重我一点?”

后来英语老师的教学方法太死板,她听不进去。黄蕾找到了自己的徒弟,一位漂亮的英语老师周嘉诚。

周嘉诚从小在美国长大,在美国接受了生动活泼的英语教学,所以一给朵朵上课,就直接让她看英文版的《暮光之城》。这让朵朵很开心,学习英语的兴趣一下子就上去了。

但这种教育方式遭到了无数英语老师的否定,克里斯蒂娜直接辞退了周嘉诚。

当他们看不到周嘉诚的时候,他们哭着制造噪音:“你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问问我对我生意的看法?”

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问孩子“你怎么看”不仅可以避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还可以训练孩子的决策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六主张”:“把儿童的心灵从道德、偏见、幻想中解放出来;把孩子的手从‘这里别动,那里别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孩子的嘴巴,让他们有提问的自由,从‘话不多’中解放出来;解放孩子空的房间,让他们接触自然和社会,把他们从鸟笼般的学校中解放出来;解放孩子的时间不算太紧,从过度的考试制度中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其实除了基本的生活纪律和是非,比如红灯停车,法律知识需要孩子去了解和遵守,其他的一切都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在我看来,未来社会的变化将呈指数级增长,只有少数父母能够看到这些变化,并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

首先,父母必须意识到世界会改变。

很多家长心理上不愿意承认世界的快速变化,尤其是很多三四线小城市的家长。

费孝通先生曾在《乡土中国》中说,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世代定居在固定的土地上,耕种、读书、传家宝,缺乏流动性。所以老一辈留下的务农经验对年轻人的作用很大。然而,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世界中,再持有这种想法是迂腐和偏见的。凯文在《失控》中说:

“让生活自由地去它想去的地方,不要担心,它有自己的力量,会自我适应。”

你不用担心孩子去北上广打拼会累。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力;你不用担心婚后孩子会不会不幸福。他们有自己的适应能力。

当你把担忧变成逼迫孩子的措施时,你可能就扼杀了孩子的很多可能性。

第二,给他质量,而不是钱。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金钱,而是塑造他的品质。

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哈拉里说:

“在任何一个世界里,那些勇敢、独立、有思想、不轻易被挫折打败的人,最终都会站在金字塔的顶端。”

你看,宋耀如是个贵人,为了锻炼素质,他还是让宋氏姐妹下雨天爬山。

作家陈青青为了锻炼孩子的素质,带着孩子跑遍了世界各地的马拉松。苏格拉底说:“优秀是一种习惯。”优秀的人在任何行业都会很优秀,因为优秀的人都有一样的品质。

第三,培养孩子的后果意识

告诉孩子,“你的决定和选择会有这样的后果。你能忍受他们吗?”

作家陈青青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她小时候,父母总是跟她说:“你想清楚了吗?”她去很远的地方打工,父母说:“你是女孩子,在外面工作会很辛苦。没有家人的支持,你可能会很累。你想清楚了吗?”

她辞职去上海工作,父母说:“你辞了个铁饭碗去上海,这么大的城市,这么重的工作压力。你考虑清楚了吗?你买得起吗?”

所以陈青青一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后果意识,就是“我选择了这件事,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我能不能承受”。培养孩子的后果意识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可以防止孩子一生都因为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第三,让孩子做自己是最成功的教育。

吴齐石说,“真正的成长,是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现实教育也是如此。不是孩子成为你的复制品,也不是孩子离自己的心越来越远,而是逐渐成为父母意志的产物。

让孩子做自己,有自己喜欢的工作,风景,女孩和男孩,梦想,颜色和食物。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孩子足够的权利和自由去喜欢。让他们做自己,这就是成功和幸福。

放下执念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一个人无论想成就什么,都需要强大的心理能量。一个被父母一味要求听话的孩子,一定没有这样的能量。他什么都不会,只能一天一天,一点一点,渐渐变成一个被动的,平庸的,失去能量的人。

我喜欢我妈的这段表白:

我一字不差地告诉女儿,

“你不需要听妈妈的,你只需要听自己的。”
妈妈希望你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妈妈希望你做任何事都发自内心。
妈妈不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你。
妈妈相信你所有的选择。
妈妈相信你会为自己做的每一个决定负责。
你不需要听妈妈的话,妈妈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妈妈不会用顺从的咒语来打磨你,扭曲你。
妈妈相信你是听着自己的话长大的,

你会更快乐,更热情,有震撼的心理能量。

愿你的孩子也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94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7
下一篇2022-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