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父母说我对孩子有同理心,但是没用。对孩子的情绪管理没有改善,有时候更难哄。也有妈妈说,孩子发脾气,但是打不起来,讲道理也没用。他只是同情他,希望他幸福,我是要憋内伤的。情绪怎么办?
显然,这不是共情,这只是伪装的共情套路,我们误读了共情。共情的目标不是让孩子快速赶走负面情绪,而是让孩子体验负面情绪。我们可以陪伴和支持他从负面情绪中恢复到正常水平。
因为大人的同理心,孩子能更快走出负面情绪,这只是同理心的自然副产品。如果只是想让孩子化悲痛为快乐,立刻快乐起来,那就不是共情了。也许我们都有类似的经历:如果你的另一半说:“我都这样了,你怎么还生气难过?”,你不会体验到接纳和共情。
什么是真正的共情?
感同身受孩子的感受,让孩子体验情绪
1。同理心不是把孩子从负面经历中拯救出来,而是允许他们经历负面情绪。
父母开心的时候一般都能和孩子玩的很开心。但是,难点在于,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我们能否稳定地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
比如孩子因为一个请求被拒绝而生气,因为拼好的乐高一下子散架而哭泣等等。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看到哭闹、生气的孩子,他们会难过或者难过。所以,在这种不舒服的感觉的驱使下,我们想舒服一点,往往想把孩子从负面情绪中解救出来,在孩子负面情绪的压力下妥协,同意诉求,代替孩子解决问题,或者转移注意力满足其他诉求。目标是阻止孩子经历负面情绪。
通常的结果,在一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脾气很大,甚至会夸大自己的情绪,以自我为中心。因为大人不希望他有负面情绪,如果他连痛苦都没有,大人就会妥协让步,负面情绪就成了他达到目的的方式。
还有一种可能是孩子谨慎、敏感、焦虑,压抑负面情绪。因为他的负面情绪会让大人焦虑,有负面情绪是不好的,从而压抑孤立。
但是共情恰恰是让孩子产生负面情绪。你痛苦的时候我理解你,你哭泣的时候我依然爱你。当你哭泣的时候,我依然爱着自己。我不会心疼你,也不会心疼自己。
2。同理心不是说正确的话“我理解你”,而是孩子感受到“你理解他”。
有的家长说我接受他的负面情绪,说我理解他,但是还是没用。显然,父母的接纳和共情只是一种工具,并不是真正的共情和发自内心的共情。
你共情的目标不是孩子本人,而是利用共情这个工具让孩子停止负面情绪。所以,换位思考一定要看到孩子,看到他此刻正在经历的挫折、愤怒和悲伤。有这些负面情绪是很自然很正常的。
我们要做的不是说“我理解你”听起来“对”,而是让孩子体验到“你理解他,即使他现在情绪消极,但他仍然没有被拒绝和抛弃”。
当他没有得到自己特别想要的东西时,他会失望甚至生气,这是很自然的。他认为他能做得很好,但是他失败了。他感到沮丧是很自然的。这是生活中的自然体验。既然是与生俱来的,孩子当然有体验负面情绪的权利。
有时候,也许我们根本不需要说什么。我们只需要拍拍孩子的肩膀,给他一个拥抱,给他一个理解的眼神,给他一个允许空的房间,有无声的陪伴。只要我们的心是同理心,善解人意的,孩子通常可以更快地从负面情绪中恢复过来。这也是一种情绪恢复能力,是孩子提高情商、身心健康、乐观快乐最重要的能力。
如果你想拥有幸福,你首先要能够允许悲伤。这是最近的通道,没有捷径。同理心是这个渠道的重要支撑。
感同身受有什么用?
与孩子的负面情绪和谐相处,化解负面情绪
1。同理心帮助我们不害怕孩子的负面情绪。
我掩饰不住孩子的不适。他难受的时候,我比他难受。
我讨厌他哭。他一哭,我的心就被激怒,着火了。
我一看到他生气,就迫不及待地用一种强大的力量压制他的愤怒。
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我都很小心翼翼,生怕什么事什么事让他不高兴。
.......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用开放的态度去拥抱负面情绪,自然就不会再害怕了。
2。同理心让我们无法直面孩子的负面情绪。
如果我们理解了情绪,也许我们会有不同的选择。负面情绪是我们做自己经历的一部分。当我们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就相当于面对了真实的自己。要么会导致更暴力的反抗,要么以后孩子自己内耗着反抗。共情就是面对负面情绪,和谐相处,化解情绪。
如何感同身受?
先接纳和处理孩子的情绪,不要就事论事
1。说出情绪的名字或者直接谈论情绪本身。
当孩子产生负面情绪时,帮助孩子看到情绪,并提供一个表达的机会:“看到你被拒绝,我很生气,不是吗?我看到你手里拿着拳头,你生气了吗?我看你有点失落”。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帮助他们说出自己的经历。
“你的玩具被小朋友抢了。你生气了?”
“我看见你流泪了,你就难过了?”
谈情绪本身就是情绪被看到并感同身受的过程。父母的态度很重要,一定要心平气和,能接受。如果你忍着愤怒说孩子感受到了不一致的信息,那就不是共情,可能是质疑,判断等。
2。先处理情绪,不要就事论事。
踏实在某些情况下是真理,但当你对孩子产生负面情绪时,你应该先放下。孩子们经常发脾气,以此作为交流的一种方式。如果把他当成一种交流方式,可能会透过事物看到他们的情绪。情绪处理好了,事情往往就不重要了,甚至不需要处理了。
一个小孩说:“谁死我就杀谁。”结果母亲的第一反应是,“这孩子太可怕了。为什么这么暴力?万一以后反社会了呢?”一万个可怕的结果瞬间出现。
所以接下来,我妈可能会致力于杀人。“你不能这样做。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以后不能这么说,也不能这么想。这样说是不对的。朋友之间有矛盾是很自然的。相亲相爱”等等。
我妈说的很对,但是不会有什么用。如果母亲能通过孩子的语言看到孩子背后的愤怒,那么先处理情绪可能就不一样了。
“我看你好像气得谁都想杀人。是这样吗?”孩子一般会说“是”,情绪被看到的那一刻,愤怒会被平息,力量会被削弱。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让你这么生气?”孩子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相应的可怕的事情通常不需要做出来发泄情绪。这时候妈妈就有机会和孩子一起看看如何更好的解决问题。即使我们提供帮助,也只有在孩子信任我们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不然孩子觉得我们和他不是一个档次的。他怎么能相信我们会帮助他呢?
想想吧。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是不是有过很多疯狂的想法?我们大多数人只是把它记在脑子里。如果有人能真诚地倾听我们思想背后的情绪,情绪得到化解,那么我们思想的实施就更没有必要了。
3。把情绪和行为分开:情绪是信使,从来没有对错,行为才有对错。
很多时候,我们不想接受情绪。我们可能有点担心。如果我接受他的情绪,是不是意味着我认可他的行为?其实这是两码事。
情绪就像是内心变化的温度计。它的高低反映了内心的情况,所以从来没有对错。它是关于我们自己内心状况的信使。我们要做的不是杀死信使,而是先知道信使想告诉我们什么。然后,关于如何实现,有很多选择,有些是适合的,有些是必须禁止的。
感同身受之后怎么办?
引导孩子学会处理负面情绪
1。引导孩子用安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比如有的孩子因为生气就砸东西,甚至打父母。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情绪:我理解你刚才为这个生气(情绪被看到,被谈论,也就是被处理),想发泄。你可以哭、喊、说、画、写等等。但是不允许砸东西打父母发泄。
态度要温柔,温柔更有力量,温柔也会给孩子稳定感。如果我们遇到挫折,我们和孩子处于相同的情感层面,我们无法真正给孩子提供支持和力量。
行为选择的原则是安全的方式:不能伤害自己或他人。
如果孩子情绪特别疯狂,以上方法都不管用,可以用枕头、沙发、被子等柔软的物体。要让孩子打,发泄体内燃烧的怒火。
2。和孩子一起回顾情绪的过程,让孩子学会处理情绪。
当孩子慢慢从负面情绪中恢复过来,理智就可以开始起作用了。
尤其是大一点的孩子,要有意识地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做情绪的主人。回顾一下自己刚刚经历的过程,用自己的经验去学习,效果往往会更好。
学会用文字描述和理解情绪。比如,刚才是什么让你生气了?你生气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如火,从何而来?当你升到哪个位置的时候,你感觉到的力量最大(可以结合身体做手势,也可以用孩子能感觉到的,比如能量网格,愤怒达到最大程度的时候等等。).这个过程是一个机会,让孩子学会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
一起讨论化解情绪的方法。“这个时候,你需要做什么来帮助自己降低愤怒情绪?”这才是讨论和化解情绪的方法。如果孩子说不出来,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方法,让孩子选择。经过多次这样的复习过程,当孩子陷入负面情绪时,他会启动这些方法来化解情绪,帮助他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我和儿子曾经讨论过。我问他:“你故意走到我面前打我的时候,是想让我抱你吗?”?他点点头。我说,“但是,当你那样表达的时候,我以为你不想让我靠近你”。“下次,如果你想让妈妈给你一个拥抱来缓解你的愤怒,你可以告诉妈妈,她愿意拥抱你。”儿子同意。后来他第一次生气的时候,可以停下来对我说好几次“妈妈,我需要你的拥抱”。我抱了抱他,很快我的心情就释然了。
学会直接表达情感需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很多家庭不习惯直接表达对拥抱和爱的需求。为了避免被拒绝的感觉,成年人习惯用指责或愤怒来呼唤爱,用谄媚来交换爱,希望对方能通过我们的情绪读出需求,亲近我们。然而,事实通常是两败俱伤。孩子们也很容易学会这些应对负面情绪的受挫方式。
因此,方法只能提供一个方向。最终的最终结果是如何学会在我们的情绪被触发的时候为其负责,而不是想通过改变孩子的情绪来缓解我们的情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