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就是允许孩子哭。我把儿子拖到楼下,他因为不想去幼儿园而在哭。我碰巧遇到一个邻居,她正带着女儿去幼儿园。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女孩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带着恨铁不成钢的表情,我带着儿子教育他学习,上幼儿园不哭不闹。
邻居生气地看了女儿一眼,说:“我怎么这么聪明?刚才哭了,被我训了半天,没想到哭的更厉害了。我又跺又滚,狠狠地打了她一顿,才勉强止住眼泪。”
听了邻居的描述我有点惊讶:“这有点太暴力了。”
“这孩子太爱哭了,一点点不顺从她的意思就哭个没完。以前她一哭我就妥协,所以她被我惯坏了,太脆弱了。从现在开始我要治好她。不要习惯孩子哭,你要管。总之,不能让孩子轻易哭。”
看她紧紧咬着嘴唇,努力压抑自己的情绪。她的眼神怯生生的,脸上还挂着湿漉漉的泪痕,让人心疼,而她妈妈似乎在为自己制服女儿而沾沾自喜。
再回头看儿子,虽然因为不开心还在发泄情绪,但眼神里看不出任何紧张和不安。
看着这个时候刚刚哭过的儿子,我其实觉得不那么讨厌了。
其实父母不允许孩子哭,甚至会用暴力阻止孩子哭,这是对孩子无形的伤害。
我哭笑不得。做孩子不容易。我不能哭,也不能没有任何情绪。
我说:“都是你的问题,因为你对孩子太严格了。孩子内心害怕,没有安全感,会慢慢封闭自己的内心。以后尽量不要压制孩子。如果孩子有情绪,就让她发泄。”
邻居半信半疑地说:“那就让她哭吧?”
我跟她解释说:“孩子哭的时候,他心里肯定难过。你用强制的手段去压抑,不仅会缓解他的情绪,还会让情绪在他心里堆积。而且你的不理解会让孩子怀疑你对他的爱,这对孩子是双重伤害。”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在我们哭的时候,有人粗暴地拦住我们,我们会是什么感受。
父母的本意是希望孩子坚强,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孩子。
如果父母不允许孩子哭,那么“哭是不好的”这种观念就会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孩子会试图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无法真正面对自己,也无法欣赏他人的情绪。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就是人们所说的情商低的人。即使他们智商再优秀,也会在工作中抑郁,在生活中不快乐。
有一次一个密友向我哭诉。她说她很爱自己的孩子,也尽力为他做到最好。平时母子相处的很好,但是每当孩子一哭,家里就会鸡飞狗跳。
孩子一哭,她就想哭,比孩子的还要大声。有几次她甚至打孩子,理由是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为什么哭?
我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为什么妈妈付钱的时候,孩子要笑着回应?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她就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吗?
在下个月出版的《最好的育儿方式是让孩子做自己》一书中,作者写到了带孩子打针的事。
这孩子打了一针。她太紧张了,不敢进去,把孩子交给了她父亲。孩子出来后,她争着用各种方法哄孩子。
这时,她看到一个老婆婆,也带着小孙子从注射室出来。老奶奶笑着和小孙子说话,小孙子渐渐不哭了。
笔者突然意识到,父母之所以从心底里害怕孩子哭,是因为孩子哭会给大人造成压力,让大人感到焦虑。
我最好的朋友也是。她爱她的孩子,希望他们幸福;孩子不开心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努力都白费了。
明白哭是正常的情绪表达,是正常的应激反应,没有人能一直开心。当我们阻止孩子哭泣的时候,我们真正反感的不是孩子的哭泣行为,而是挫折带给我们的不快。
所以我们不要再这样伤害孩子了。我们要做的是战胜内心的焦虑。
正如心理学家罗拉·舒斯特所说,当孩子哭的时候,首先要处理的是父母的情绪。
孩子哭肯定是有原因的。哭声是孩子求救的信号。我们要克服内心的焦虑,理解并接受它,让孩子敞开心扉,更好地了解他们。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用更多的耐心去包容孩子的一切情绪,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自由、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孩子伤心哭泣时,我们应该先平复自己的心情,然后用温暖的怀抱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
如果我们爱孩子,那么请给他们“哭”的权利,紧紧拥抱他们。让孩子在我们的理解和爱中学会勇敢和坚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