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了错该不该受罚?孩子犯错的时候如何教育很重要。今天,边肖想和你谈谈当他们犯错时是否应该惩罚他们。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自己的答案。下面我们来看看。
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自己的答案。
“你当然要受罚。不然这孩子怎么会变呢?”
“我们的孩子被惩罚是没有用的。如果他们没有,难道他们不会上天堂吗?”
我身边的大多数家长都非常支持惩罚孩子。
小妈妈很理解这种感受。每次看到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发脾气,我们一方面很苦恼,想着以前那个乖巧的宝宝,怎么现在变成这样了。
另一方面,我们也深感忧虑。“如果孩子一直这样下去,等他们上学了,进入社会了,还能干什么?”
惩罚似乎是我们管教孩子的唯一方式。但是孩子犯错真的只是他的错吗?我们有没有无意中给孩子的火上浇油?有一只4岁的小男孩小马。在妈妈和奶奶眼里,他简直就是熊海子的化身。一出事就嚷嚷,摔东西,打人,让家里人很头疼。
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小马发脾气的过程,就会发现错的不仅仅是他。
有一次,一只小马在玩积木,突然看到冰箱旁边有两盒奶粉。好奇的他带了奶粉,准备用这两个纸箱建一个城堡。
小马刚把纸箱收拾好,奶奶就来了。奶奶以为这两盒奶粉是要送人的,撒了就不好了。于是奶奶说:“宝贝,别玩这个了”,拿走了两盒奶粉。
小马一见自己的城堡没了,赶紧说:“我想玩,给我玩一会儿。”他一边追,一边把奶奶刚放在地上的奶粉盒拿了回来。
奶奶看到了很担心。她生气地对小马说:“我说了不许玩,听见了吗?是用来送人的。赶紧拿回来。”然后就走过去和小马抢奶粉盒。
就这样,奶粉盒被我奶奶放在了冰箱顶上。当小马看到他的城堡被抢劫了,他开始哭了起来。
这时妈妈过来了,小马一边哭着说“我要玩奶粉”,一边急得跺脚。
妈妈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着急地问小马:“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别发脾气!”
奶奶抓住小马的胳膊,让他站着别动,不要哭了。结果小马抢了奶奶的眼镜扔在地上。
这一举动让奶奶和妈妈很生气。奶奶抓着小马的手使劲打。妈妈还气愤地教育小马,“去把眼镜捡起来给奶奶道歉。”
故事的最后,小马被奶奶打了一顿,还听了妈妈的说教,但妈妈向他屈服,把奶粉盒子带给了他,让他去建造城堡。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很多家庭上演。奶奶保护牛奶盒的想法是对的。妈妈教小马不要发脾气,尊重奶奶是对的。
但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在家人眼里无法无天的小马,是不会无缘无故发脾气的。
一开始奶奶拿牛奶盒的时候,小马说“让我玩一会儿”好了,奶奶不理他。
妈妈过来的时候,小马也表达了“我要玩奶粉”的诉求,但是妈妈只顾着教育小马,不听。
既然好好说话也没用,当然小马只能拿出他的终极武器——发脾气。故事的最后,小马确实用这一招把奶粉盒拿了回来。
小孩子很聪明。他们会通过观察和试探找到达到目的的方法。只要这个方法有用,无论大人怎么说教怎么惩罚,孩子都不会轻易改变。
这就是心理学家一直强调“惩罚只有短期效果”的原因。
小孩子有这么两句话:挑战。
“我们必须认识到,试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是没有用的,任何惩罚都不可能长期服从。
现在的孩子宁愿受罚也不去维权。"
从长远来看,惩罚不仅无效,而且有一个可怕的副作用,就是抵消孩子的罪恶感,让孩子产生更强的反抗和挑战。
当我们严厉惩罚孩子时,孩子不仅会自我反省,还会对我们生出“恶意”。
“奶奶太过分了。我就想玩奶粉盒,她就那么用力打我。我是对的。错的是打人的奶奶。”
孩子甚至会觉得接受惩罚是勇敢的表现。“我不怕痛。不管你怎么打我,我都不承认。”
很明显,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用勇气和韧劲来反抗我们,对吧?
其实,案例中的奶奶和妈妈,三步就能改变方法,让小马从“熊孩子”变成“好孩子”。
而这三个步骤,家长平时也可以用来教育引导孩子。
第一步:亲切地问孩子
小马情绪爆发的原因是因为奶奶没跟他商量就抢走了他正在玩的奶粉盒。
其实奶奶稍微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小马玩的很安静,不会弄坏牛奶盒。我们可以等小马不玩了,再把盒子接到他看不见的地方。
如果我们实在不放心,也可以通过“理解+替换”的方式,轻轻收回牛奶盒。
首先要理解小马正在专心玩耍,不想被打扰的心情。
如果我们正在写字,老公突然过来拿走了唯一的一支笔,我们也会很不爽,觉得老公不尊重我们。
同样,如果奶奶想拿走奶粉盒,也可以用更尊重的方式。
我们可以和他讨论“小马,你是在建城堡吗?奶奶要拿这个盒子,我换个好一点的盒子给你,好不好?”
一般来说,我们用一个“更好”的选项来和孩子交流,感谢他们。孩子会乐于做这个“好人”,从而巧妙地化解与他们的矛盾。
第二步:用后果代替惩罚
孩子终究是孩子。很多时候,无论我们怎么防范,他还是会犯错。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要明白,孩子犯错是好事。这样他才能深刻的记住,通过改进避免以后犯更大的错误。
其次,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吸取教训,就应该让他亲身体验他所犯错误的后果。
例如,如果孩子们不整理他们的玩具,他们可能会被散落的积木绊倒。
如果妈妈看不下去,帮忙收拾,下次孩子玩的时候,玩具都找不到地方放了。他必须问他的母亲。
比如一个孩子在游乐园玩,我们要提前和他定个规矩。我们不应该打人或抢玩具,或者我们应该立即回家。
这样当孩子不遵守规则的时候,我们只要照我们说的做,马上带他回家就行了。下一次,孩子会学着做一个好孩子。
让孩子体验后果这一招很有效。但是,也要提醒妈妈们,不要用这种伎俩来试图控制和威胁孩子。那样的话,又变成惩罚了。
比如打人不捡玩具是惩罚,不是后果。因为捡玩具和挨打没有逻辑关系。
我们成年人根据自己的喜好给孩子开出“后果”,孩子是不会服气的。
只有那些已经存在的自然后果(乱扔玩具,玩具找不到了),那些逻辑后果(在操场打人意味着马上回家)才能让孩子吸取教训,虚心改正。
第三步:鼓励孩子,再给他一次机会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往往站在对立面,嘲讽、奚落孩子。
“我早就告诉你了,但你就是不听。现在你受苦了。”
这种态度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他难受,还会疏远他和我们的关系。
实际上,孩子犯的错误越多,我们就越应该袖手旁观他,支持他,信任他,给他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
有一个小男孩,上幼儿园总是迟到。为了改掉他拖延的习惯,他妈妈建议:“只要上学不迟到,晚饭后一个小时,你可以自己安排,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孩子听后很受鼓舞,果然第二天没有迟到。但我妈没想到的是,那天晚上孩子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
尽管母亲很担心,但为了不食言,她克制着不去干涉她的孩子。
结果第三天晚上,孩子只看了半个小时电视,就和爸爸去踢足球了。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慢慢减少,但是自己安排活动的能力却越来越强。
有一天,妈妈忍不住问孩子:“宝宝,你现在为什么不喜欢看电视了?”
没想到孩子回答“光看电视太不好了。我想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就是相信孩子的力量。
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他们既有缺点,也有很多闪光点可以挖掘。
如果孩子犯了错,我们死抱着不放,只会让他气馁,自卑,看不起自己。
但如果我们给孩子更多的机会,不断地鼓励他,支持他,他一定不会辜负我们的信任,会做得越来越好,甚至超出我们的预期。
面对孩子的错误,你是想惩罚这种无效的方法让孩子“乖”一会儿,还是想给自己一点时间,用另一种方式期待更好的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