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不好仅仅是因为粗心吗?别让"粗心"掩盖了真正的问题

成绩不好仅仅是因为粗心吗?别让"粗心"掩盖了真正的问题,第1张

成绩不好仅仅是因为粗心吗?别让"粗心"掩盖了真正的问题 成绩不好仅仅是因为粗心吗?别让"粗心"掩盖了真正的问题

很多家长看了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卷子,看了那些可笑的错误,都会得出一个结论:粗心。父母欺骗自己,孩子也欺骗父母。当他们问为什么他们错了,简单的一个词“粗心大意”搪塞。

但是,成绩好的孩子怎么能不粗心呢?为什么这次考满分的孩子不那么粗心?说到底,粗心不是孩子的“无心之错”,而是孩子的“无意识之错”。

粗心绝不是孩子简单的“做了一件事却没做对”。粗心的背后,其实反映了孩子学习中的很多问题。如果家长不帮助孩子找出“粗心”背后的真正问题,孩子就无法真正学会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作者本人也曾经在讲台上站了好几年。在带学生的过程中,他无数次经历了以下三种场景:

第一场:

我们家的小孩李先生知道很多问题。他平时练过几道题的类型题,但考试时犯了粗心的错误。当他走出考场时,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考试时他填了空题和选择题,没有过程评分。结果根本没有错题。真是伤脑筋!

第二场:

[h/]李老师,这孩子的答案都是对的,而且他会抄错答案。我对他无语了。我怎么会这么粗心!

第三场:

李小姐,Kid的预估分数怎么和实际分数相差这么大?试卷判错了吗?你能帮我查一下吗?

我估计很多家长都或多或少遇到过这三种场景。这只是孩子在学习路上最大的天敌“粗心”的一个简单缩影。然而,这三个问题的背后,不仅仅是“粗心”。在这里,我来逐一分析一下这三种情况所反映的问题:

第一场

我举个栗子的例子吧。行程中两次相遇的问题有一个经典的标题。甲乙双方同时相向而行。他们在距离A地100米的地方第一次相遇,然后保持各自的速度往前走。他们到达对方的目的地后,马上返回,在距离B地80米的地方再次见面,问A地和B地的距离有多远?答案是:3*100-80=220(不知道具体怎么做可以问老师)

这种题目在课堂上不知道做了多少遍,老师也讲了很多遍。你问过学生会吗?学生们都说好。很多同学在考场上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他们两个考了三门满分,所以A应该考了三门100,比A在AB多了80。输80是AB全课程,但是考试的时候题目可能变了。他们第二次见面是在距离A(不是140米的地方,所以很多同学要么失败,要么犯错。究其原因,是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很多相遇的奥秘,保持着最初的“惯性”。但是,我们的家长和学生会把这种问题归结为“粗心”,家长和孩子都心安理得。这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你没有真正意识到,孩子真的没有完全理解这种类型!

他在课堂上理解了题型,但只是机械地记住了这道题怎么做,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背后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对同类型的题型也没有整体的了解。因为这个问题,他只要把数字或者名字改了,还是不能把上一题的思路运用到考题上。

这样的情况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常说,孩子的学习是学习方法,尤其是数学;众所周知,考试中遇到同类型的题是有可能的,但是遇到原题的概率几乎为零。如果孩子不能掌握一类问题的思维和分析方法,就永远无法在成绩上有所突破。

第二场

答案对了,答案抄错了,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仔细回想一下,你有没有向老师投诉过?有没有仔细分析过一些值得你注意的细节?比如你是在检查孩子情况的情况下抄的答案,是最后才要交卷,还是做完就马上抄?另外,从考场上带下来的草稿纸是不是又脏又乱又差?这些都是“粗心大意”的可能原因。

这个根源其实是孩子习惯的问题。它是如何产生的?其实我并不注重生活细节,所以经常会忽略一些事情,对一些琐事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比如回到家东西乱放,做事三心二意没有规划,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等等。

第三场

这种场景是最无奈最不甘心的,因为大部分考试你都不可能查卷。一些家长主张孩子应该在考试后抄写答案,然后回家检查答案。但你有没有想过,你家里那个粗心的,甚至可能把答案抄错了?回家回想答案多的是,更有可能的是与自己真正做的事情的偏差大得离谱。

这种家长想通过正确答案知道孩子错在哪里,以便以后改正,我可以理解,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家长真的这么做吗?大部分家长对答案还是有瘾的,然后就急于知道别人做的对不对,会得多少分,孩子排名如何,得奖的可能性有多大……

更有甚者,越是对答案生气,越是被劈头盖脸,越是在理论上教育孩子。“这个题目不是你做的吗?你做错了什么?”“你为什么考得这么差?你平时上课都干什么了?”后续对错题,认真学习练习?没有痕迹,也有家长不赞成这种情况。他们觉得考完了就结束了,不给孩子压力。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已经很大了。又不是中考,也不是高考。这种事情本身无关对错,大家也不用去评判,因为每个孩子内心的压力都不一样。

我也简单分享了这三种情况。父母对待三种不同粗心现象的不同态度,也会导致孩子对“粗心”的不同态度。有些家长甚至把孩子的“粗心大意”当成教育中的惯用口头语,从而让孩子放松了对“粗心大意”的警惕,忽视了对“粗心大意”的分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坏习惯。但是要尽量避免事情的不断发生。至少父母不“作恶”。卢梭的一句话很有用:“人犯错不是因为不懂,而是因为自以为什么都懂。”细细品味还是挺精辟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321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5
下一篇2022-10-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