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食行为问题从何而来?
许多家长习惯于开口就说:“我家就是个偏食的孩子”“我家宝宝就是不爱吃饭”……其实孩子从最初的奶类食物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每样食物都是全新的体验,不存在“好吃”与“不好吃”的预设立场。在这一过程中,家长的示范作用、家长关于饮食的习惯、家长喂养的方式、以及全家对待食物的态度都会对孩子起到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孩子出现饮食的问题,家长的喂养必然存在问题。
在一项全国1~3岁孩子饮食行为的调查中,孩子的饮食问题主要集中在对食物不感兴趣、强烈偏爱某种食物、拒绝某种食物1个月以上、不愿尝试新食物。有34.7%的孩子至少存在一项饮食行为问题,5.4%的孩子合并有三项甚至四项饮食行为问题。
而反观对于家长的调查,结果更值得深思。在进餐时少有感情交流、强迫或惩罚孩子多吃、允许孩子随意选择食物、很少鼓励孩子尝试新食物、允许孩子想吃零食就吃、允许孩子进餐闲逛、使用小道具让孩子吃饭等7项喂养问题上,高达66.6%的家长至少存在一项喂养问题,有10.64%的家长合并有三项以上的喂养问题。尤其是允许孩子随意选择食物、使用小道具让孩子吃饭,存在这两项问题的家长总计超过半数[1]。
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不好好吃饭,真的只是孩子的错吗?当家长为孩子贴上“不乖”、“吃饭难”、“磨人精”的标签时,也是时候反思一下自己的喂养问题。
二、家长的示范作用
幼儿期和学龄前期是孩子建立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时期,此时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模仿能力强,尤其在饮食方面,孩子更会模仿家长偏食挑食行为。研究显示,孩子更愿意接受那些看见成年人吃的食物,而具有不良饮食行为的家长,其子女更容易出现偏食挑食[2]。
孩子饮食行为,不仅仅是“喂”与“吃”简单的步骤,这与孩子对于食物、健康的理解都有关系。包括食物的选择、吃的频率、吃多少、如何吃、在哪里吃、和谁吃等等,这些都会影响营养的摄入,从而对孩子的健康产生影响[3]。
年龄越小,受到家长进餐行为的影响越大。因此家长应该竖立正确科学的喂养观念,学习喂养技巧,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喂养关系,培养孩子对食物的兴趣,做好自身的榜样作用。鼓励全家人一起进餐,让孩子在欢乐的氛围里学习家人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果本身确实存在挑食的问题,也要注意不在孩子面前轻易表现或言说。比如我的先生也存在挑食的习惯,我们约定一个小暗语,他不吃的东西不能说“我不吃”,而是说“留给你吃”。
三、辅食添加不合理
在给宝宝添加辅食的阶段,尤其是一岁前的时间段,让宝宝在不过敏的前提下尽可能尝试更多的食物,可以提高今后对食物的接受度。
一种食材添加后观察2~3天,如果宝宝没有过敏、便秘等不良反应,就可以添加下一种新食材。有些家长对于添加新食材没有合理的计划,随性随意,想到就添加新的,想不到就算了,这样一个月也只添加3~4种食材;或者害怕宝宝过敏,迟迟不敢添加“可能过敏”的食材。这样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过敏现象因人而异,别的宝宝过敏不代表自己的宝宝也过敏。过敏与孕期妈妈的饮食、母乳喂养情况、宝宝生病、消化和免疫功能的发育都有关系。但大多数的过敏问题会随着宝宝的生长发育得到缓解或者完全消失。所以不能因噎废食,害怕宝宝过敏而刻意减少添加的种类。
如果宝宝在辅食添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过于单一,等到宝宝过了一岁自我意识萌芽时,就会对其他“陌生”的食物产生抗拒,只接受自己熟悉的食物。这时再引导孩子不断尝试新食材就会更加困难。
另外,根据孩子的月龄和出牙情况及时调整食物性状也很重要。从开始的泥糊状食物过渡到小碎末、再到小丁块、条状片状,食物从稀到稠,应该适时转变,以锻炼孩子的咀嚼能力。
有些家长害怕硬的食物卡住孩子发生危险,或者初次尝试改变食物性状时孩子不买账吐出来,然后就不敢再尝试了,继续给予好吃好咽的米糊、稀粥等食物。
其实宝宝在4个月左右牙龈就已经发育到一定程度,有能力咀嚼半固体或固体食物;当乳牙萌出后,就要及时添加一些含有纤维、带有一定硬度的食物。通过咀嚼动作牵动面部肌肉及眼肌运动,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牙床、颌骨和面骨的发育[4]。
咀嚼并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领,需要靠后天不断的练习才能掌握。初次尝试时遭遇一些挫折,比如干呕、嚼后吐出来都是正常现象,家长一定要坚持继续尝试。如果错过了孩子锻炼咀嚼的最佳时期,以后吃饭会出现含饭不动、不会咀嚼、稍大一些食物就干呕的情况。
四、喂养方式不正确
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全家呵护一个孩子尽心尽力。在吃饭问题上更是不能让“小祖宗”有一丁点儿不满意。
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家长施尽浑身解数,玩具逗乐、唱歌跳舞、看电视、满地追喂、一顿饭喂一个小时……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都会导致孩子吃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给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做到“定点”吃饭,“定量”给饭,“定时”收碗。
定点,就是指固定进餐的时间,不要随意变动。合理安排餐次,两餐之间只提供水果、小点心,不要随意给孩子吃其他零食充饥。要让孩子在固定的地方吃饭,最好能提供孩子专用的餐椅,不要坐在家长腿上、坐在床和沙发上、甚至满地乱走吃饭。
定量,是指各种食物都要有一定比例的搭配,不要让孩子暴饮暴食,也不要只给喜欢的食物取悦孩子。每一餐都有一个大致相同的分量,其中午餐可以稍多一些提供更多的能量,晚餐清淡好消化些利于睡眠。
定时,是指每餐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培养孩子对于吃饭的责任心。让他们明白吃饭是自己的事,拖拉时间或者吃饭不专心,都会带来“饥饿”的后果。
同时家长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孩子吃饭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吃,好习惯自然会带来好胃口。当然孩子每一餐的食量也不尽相同,吃完了不要暗喜,没吃完也不要心塞,更不能责骂、恐吓孩子。进餐期间尽量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不要因为孩子掉落了食物、把玩新食物等表现就充满怒气,这会另孩子对吃饭更加恐惧。如果孩子将吃饭定义为“一件恐怖的事情”,试想他还会对此有所兴趣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