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广誉远国医馆是广誉远精品中药"百家千店"工程的连锁店。
广誉远精品中药"百家千店"项目2013年启动,2014年广誉远精品项目已经覆盖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67个城市,近200家广誉远国
药堂店,其中北京、山西、辽宁、湖北、山东等省市均有超过10家广誉远国药堂在运营。
具体详情如下:2013年原有合作伙伴14家:山西、北京、湖北、河南、河北、天津、内蒙古、辽宁、新疆、江西、四川、山东、海南、深圳;
2014年增加一级代理11家:黑龙江、陕西、广州、宁波、宁夏、重庆、常州、安徽、蒙古、辽宁、新疆、江西、四川、山东、海南、深圳; 2014年增加二级代理6家:湖州、徐州、唐山、溧阳、淄博、邯郸。
此外厦门、长春、云南、银川、济南、苏州、临沂、张家港等城市也在积极洽谈中。
广誉远集团也对将东北旗舰店落户到西岗区充满了信心,经过了将近一年时间考察和紧锣密鼓的筹备,在区卫计局指导和支持下,2016年4月,广誉远国医馆东北旗舰店在大连西岗区正式开馆。也就是大连广誉远
扩展资料:
广誉远始创于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距今已有470余年的历史,其间历经广盛号药店、广升聚、广升蔚、广升誉、广升远、山西中药厂、山西广誉远等十几个商号药厂更迭。
在清代曾与广州陈李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并称为“四大药店”,现在是山西省中药企业典范,并在2006年成为首批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 。
广誉远主导产品“龟龄集”和“定坤丹” 现为国家级保密品种。“龟龄集”、“定坤丹”和“安宫牛黄丸”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誉远
他曾经是中国最年轻的上市公司董事长,曾经一度坐拥三家上市公司, 管理着高达150亿的资产,并且曾两次登上陕西省富。
但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曾负债48亿,一度想要自我了断,幸有手下的员工不惜卖房帮他偿还债务,才将他从悬崖边拉回来。
他就是郭家学,在33岁时便成为东盛集团的董事长,在辉煌时,曾经将包括云南白药等知名药企纳入集团麾下。
遭遇滑铁卢后, 他想尽办法还清债务,并且又赚了上百亿,再度问鼎陕西省富 。
对郭家学而言,他的人生就像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
郭家学1966年出生在陕西旬阳,他的父亲是当地卫生院的院长,郭家学日后走上制药这条路,多多少少受到父亲的影响。
16岁时,郭家学考入了安康师范学校就读,在校期间,郭家学异常努力,在年级中常常名列前茅,并且多次获得表彰。
正因如此,在毕业时,郭家学作为优秀毕业生被校方挽留,从一个学生转变为大学老师在校任教,并且还被校方送到陕西师范大学进修。
对于久居农村的郭家来说,走出一个大学生,无异于穷山沟里出了个金凤凰。
作为村中的第一个大学生,不仅郭父郭母, 就连全村人都为他骄傲 。
在郭家学就读的几年中,每到逢年过节时,总会有乡里乡亲来到郭家,送上一些米面之物,特别是在郭家学留校任教以后,这种现象也愈发平常,都希望郭家学日后可以多多帮衬。
但是父母和乡亲们的骄傲,仅仅维持了一段时间,就在留校任教不到半年后,郭家学毅然辞去了大学教师的饭碗,回到了陕西老家,准备创业。
对儿子的这个选择,父母百思不得其解,大学老师的工作是多少人都求之不得的。 更让父母无法理解的是,儿子居然干起了养猪的行业。
从大学老师变为养猪农户,身份的转变可谓是天长地久,但是,郭家学却不在乎,因为他早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
郭家学拿着仅有的170元积蓄作为启动资金,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在最初的阶段,郭家学买来一大堆关于养猪技术的书籍,没日没夜地啃,并且经常向其他的乡亲请教,学习经验,甚至在资金一度缺乏的时候, 将自家仅存的值钱的四合院,以2700元的价格卖掉。
最刻苦的时候,郭家学每天只睡四个小时,而且每隔几个小时就要喂猪。几个月下来,郭家学瘦了几十斤。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科学养殖,郭家学的猪,每一头都能长到200多斤,比村里其他农户养的猪都要好。
但是紧接着,一个难题又摆在了郭家学的面前,由于村里的交通条件极差,卖猪成了一件麻烦事儿,为此, 体重只有120来斤的郭家学,背着200多斤的猪,走过十几里的山路到镇子上去卖。
虽然万分辛苦,但是靠着养猪,郭家学赚到了第一笔钱。但是好久不长,他养的猪患上了猪瘟,郭家学被迫放弃了养猪,转而去种植中草药。
郭家学在县里承包了一个种植场,雇了几十位工人,没日没夜地在地里忙活,这样干了一个半月后,郭家学的双手肿了十个关节。
更不巧的是,那年冬天遭遇了寒潮,郭家学种植的中草药几乎颗粒无收,让郭家学痛心不已。
经过这两次创业失败,让郭家学不得不坐下来思考,这样的选择到底是对还是错。 最后,郭家学听从了母亲的建议,来到了西安闯荡。
在西安,郭家学几乎什么都干过,摆地摊、卖电脑、跑业务、倒卖等,尽管他干的种类杂多,但幸运的是,郭家学最后还是找到了一份长久的工作。
1991年,郭家学进入了西安人民医电科学研究所,并且一路干到了所长,在接下来的三年中,郭家学一直都在研究所工作。
在积攒了一定的积蓄后,郭家学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取名为东盛,专职于医疗设备器械的销售。
两年时间,郭家学苦心经营,公司也逐步发展壮大,并且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医疗器械经销商之一,不仅如此,在这期间,郭家学还给西门子、柯达等知名外企做国内代理商,公司也因此小赚了一笔。
1996年,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出现在郭家学面前。
这一年,陕西凤翔县的一家国有制药厂,投资1500多万元建立的工厂,由于经营不善,在建成的前三年中,每年的销售额只有30余万元,严重资不抵债。
为了解决企业危机,药厂领导找到郭家学,询问他愿不愿意进入医药行业,在这位领导看来,郭家学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医疗器械经销商之一,手中掌握着很多医院渠道,是解决企业危机的不二法门。
这个机会在郭家学看来,也是求之不得的。因为在当时,所有的制药企业都是国企,民营企业要想进入医药行业,几乎不可能拿到国家批文,只能通过收购等方式进入行业。
更让郭家学看重的是,这家药厂掌握着一种心脑血管领域的处方药“维奥欣”, 并且这种药在市场上占据着一席之地,只是由于企业不善经营,才会资不抵债。
敏锐的郭家学注意到,如果收购这家药企,改善经营,大概率会让企业起死回生,并大赚一笔。
兴奋的郭家学当天就赶到凤翔县,与厂家签订了收购协议,并且背下了数百万的债务。
这次收购,开创了陕西民营企业收购国有企业的先例,同时,也宣告着东盛集团的崛起。
在接管药企经营后,郭家学对症下药,对企业的经营制度大刀阔斧进行改革。郭家学发现,在此之前,由于没有销售队伍,企业生产的产品很难卖得出去。
郭家学在接管企业后,第一时间成立专业的销售队伍,对外大力招收销售人员,一起在全国各地建立了销售网络,推广“维奥欣”产品。
在接手一年后,公司的销售额就已达到3000万元,不仅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还净赚上千万元,一举扭转了企业之前的颓势。 第二年,公司营业额超过1亿元,郭家学也因此赚了个盆满钵满。
这次收购,让郭家学看到了商机,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郭家学开始了疯狂的收购之路。
先是在1998年7月,并购了西安化工医药总公司;而后在1999年,以600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青海上市公司同仁铝业,并改名为“东盛 科技 ”;同年,又入股了中美合资的陕西济生制药。
在不断地收购并购下,东盛集团的规模日益庞大,并且在1999年,凭借着收购青海同仁铝业,东盛集团成功实现了借壳上市,成为上市公司。
东盛集团也从实业经营逐渐过渡到资本运作, 也正因此,时年仅33岁的郭家学,成为了中国最年轻的上市公司董事长。
在集团成功上市后,郭家学的收购之路并没有停下。
此后郭家学又先后并购了东盖天力、青海制药、丽珠集团以及湖北潜江制药,在这个时期,“拿来主义”始终占据着郭家学的大脑,这种近乎疯狂的收购,能为企业带来辉煌,但同样也能把企业拉入深渊。
2003年,是郭家学最疯狂的一年,后来他回忆在这一年中, 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收购项目完成,这种速度就算放到国际 社会 上,也足以让所有企业目瞪口呆。
这一年,东盛集团经过不断的收购并购,已经从最初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华丽转变为拥有近万名员工、企业资产超过60亿元的医药企业,并且进入了全国医药工业前20强。
在这种胜利的冲击下,郭家学似乎被冲昏了头脑,他抛出了“郭家学说”:基于自有企业业务的增长,快速实行超大规模并购,并且注重国际合资。
这样的发展理念,推动着整个集团在并购的道路上越走越深,郭家学甚至放出豪言:在几年之内,将东盛集团打造成世界500强企业;将东盛建设为 “中国医药行业的梦之队” ;在创业30周年时,把东盛发展为年营业额上百亿美元的跨国企业。
抱着这样的幻想,郭家学继续走在收购之路上,但是他没有考虑到的是,任何一家企业,如果像东盛集团一样,宛若一个黑洞,不断的吸收扩大,到最后只会面临集团失控、资金断裂的局面,最终宣告破产。
因为这样大规模的收购,严重违背了企业发展的科学规律,随着规模的扩大,企业运作成本也将暴增,很容易出现不可控的问题。
果不其然,虽然郭家学在收购路上畅行无阻,但是2003年收购云南白药,将东盛集团和郭家学拉入了万丈深渊,盛极一时的东盛集团也在这次事件后辉煌不再。
2003年,云南政府为了大力发展云南白药,准备在全国范围内吸引投资,郭家学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参与投标, 一同参与竞标的还有华源、复星、华润等行业巨擘。
为了成功拿下云南白药,郭家学可谓是不惜成本。最终,经过数轮的拼杀淘汰,郭家学笑到了最后,成功入主云药集团。
此次成功收购,让东盛集团的声势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也让郭家学成为炙手可热的资本狂人。
同时,东盛集团的市值也飙升到100亿,业界也纷纷看好东盛的前景,郭家学甚至看到了自己成就世界500强企业的曙光。 但是好久不长,就在收购完成后的第二年,东盛集团的形势急转直下。
2004年4月起,国家出台了新的政策:收缩信贷,提高贷款利率,这让本就债台高筑的东盛更是雪上加霜。
更严重的是,曾为东盛集团提供担保业务的两家国企,也受此影响宣告破产,东盛集团承担连带责任,涉及金额高达十几亿。
在此影响下,东盛集团的股价连续大跌,银行纷纷抽贷,集团资金链断裂,郭家学被迫转向民间高利贷。
但是处于破产边缘的东盛,根本无力偿还贷款,放贷人为了催收,用大卡车拉了几十车泥土,堵住东盛集团的大门,并肆意破坏,让郭家学噤若寒蝉。
根据数据统计, 东盛集团在这个时期, 各个方面的债务高达48亿元 ,郭家学由于承担不起债务,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2006年11月5日,郭家学颓废地坐在办公室里,他打算在黄昏时分,从总部大楼跳下逃脱苦海,幸好几位公司高管及时发现了他的异常,几番好言相劝下,才让郭家学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经历了折戟沉沙,郭家学重振旗鼓,开始了长达八年的还债之路。郭家学开始以低价出售当年收购的企业,先是以1.7亿元的低价出售丽珠股份,又将集团的王牌产品“白加黑”以12.6亿价格卖出。
更让郭家学心疼的是, 花费巨资收购的、市值高达100多亿的云南白药,被迫以7.5亿的极低价格出售。
在偿还债务的过程中,当年与郭家学一同走来的很多高管,纷纷自掏腰包,甚至不惜抵押自己的房产,帮助郭家学还债。
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 截止2012年年底,东盛集团的48亿债务全部偿还完毕,郭家学也受到了 社会 各界的高度赞扬。
回想起这段艰苦的路程,郭家学坦言: 以前的我年轻正盛,被一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往往做事不考虑后果,这些都让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偿还所有债务后,郭家学再度起航,以全新的姿态回归到医药行业中,不同的是,此番归来的郭家学,身上没有了以往的意气风发,更多的是经历风浪后的沉着与冷静。
郭家学把目光瞄准了中药,之所以投身中药行业,是因为在2003年,也就是郭家学疯狂收购并购的那一年,他收购了知名的中医药企业——广誉远。
这次的收购,似乎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安排,为多年后的郭家学,埋下了东山再起的伏笔。
广誉远始创于嘉靖20年,距今已有480年的 历史 。在清代,广誉远曾和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广州陈李济并称为“四大药店”。
“能够把我们老祖宗做完了上千年的事情传承下去,是多么值得敬佩,当年选择去和中药厂合作,正是抱着一种为中药复兴的使命而去的” ,2003年,带着这样的敬意,郭家学冒着被非典传染的风险,只身一人多次前往广誉远谈判。
“在那段时间中,我来来回回跑了不是多少次,我记得很清楚,有几次整个飞机上就只有我一个人”,这是郭家学日后回忆起收购广誉远时所说的话。
最终,凭借着专业的知识和管理经验,双方达成了协议,广誉远正式被纳入东盛集团麾下。
哪怕是在后来还债时,郭家学也曾经动过出售广誉远的念头,但是最终还是掐灭了这个念头。
在确定了以广誉远作为东山再起的目标后,郭家学说到:从现在起,我想把我的余生精力,全部投入到复兴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事业中来!
在此后的十年中,郭家学结合管理经营理念,通过制度改革、拓宽渠道、加强文化宣发等方式,将广誉远发展为一个集中药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企业, 并且旗下产品“龟龄集”和“定坤丹”,被国家列为保密品种。
在被问到“是否还怀揣着成就世界500强企业的梦想”时,郭家学诧然一笑:能名列世界500强企业,的确十分值得骄傲,但那是我曾经的梦想,但现在我的目标,不是做一家500强企业,而是做一家500年企业。
或许是经历了大风大浪,郭家学收起了心中的那份冲劲,不再好高骛远,转而脚踏实地想要做个“精而美”的企业。
如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广誉远的年营业额已超百亿,郭家学也彻底摆脱了往日的颓势,成功回归医药业的巨头行列。
郭家学曾说,在他看来,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在于弘扬文化,为此,他建立了广誉远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郭家学希望,随着中药文化的弘扬,广大百姓能够恢复对中药的信心,因为这不仅仅是对中药的自信,更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从一个养猪的穷小子,到最年轻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再到身败名裂,负债数十亿,最后涅盘重生。郭家学的人生宛若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但是对郭家学而言,似乎每一次的“落”,是为了下一次更好地“起”。
如今的郭家学已年近花甲,但是仍然活跃在中医药业界,广誉远在他的经营下,早已成为国内中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
他曾说,要做一家500年企业,广誉远自创立至今,已经有了480年的 历史 , 相信郭家学定会精益求精,以更好的姿态,将广誉远交给下一个500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