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朝代开始有女人用化妆品

中国什么朝代开始有女人用化妆品,第1张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也是最早懂得和使用化妆品的民族之一。

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商朝末期,已经有了美容品“燕支”,即今日的“胭脂”。

当时是以燕地产的红兰花叶,捣成汁、凝做脂,用以饰面。使用化妆品,最初是以宫庭内部为主,逐渐扩展到民间。形式是从自产自用,逐步发展到集中生产的小作坊。

另外有诗云: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霍去病将军伐匈奴,将其一路赶到西边,匈奴人失去了草盛水美的祁连山,六畜得不到喂养,失去了盛产胭脂的燕支山,使出嫁的妇人没了胭脂可用。可见到汉代的时候,化妆品已经相当普及了。

唐代元稹的《离思》有这样一句:“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这首词展现了一副很美好的画面:早晨起来,阳光洒在抹了胭脂的女子的脸颊上,像一朵红花绽放,又像要融化一般,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享受。

而读完这首词,不禁感叹到:原来古代的女子也如现代女子一样爱美,都会“化妆”。但古代肯定没有现在的化妆品丰富,比如什么“神仙水”、“防晒霜”、“隔离霜”、“BB霜”、“口红”等等。

虽然古代生活条件简陋,女子也并没有如今那么多种类的化妆品,但古代女子也爱美,也有自己的化妆品,就是我们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胭脂”。

提起胭脂相信女性同志们都不会陌生,在我国的古代文明中胭脂可谓是女性化妆必备用品,就跟现在的各大名牌化妆品是一个性质的,可是有谁知道说古代胭脂的发明者竟然是我们的一代暴君帝辛说起帝辛大家不知道但是说封神榜的商纣王妲己大家就知道了

根据《中国全史》里面的记载纣王为了让妲己这个软妹子高兴不单是建立了酒池肉林还特地让人从燕地采集一种花瓣里面有“红”“黄”两种颜色的花朵,然后在花开的时候把花瓣采摘下来放在石钵里面进行反复的杵槌,然后过滤掉**汁液,剩下的红色汁液,经过风干以后就成了红色的粉末,由于这种话生在燕地所以以前也叫做“燕脂”或者“燕支”到了汉朝的时候才慢慢的变成了胭脂。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在胭脂在汉朝的时候是产自与西北匈奴的嫣支山,在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带回了很多的西域文化其中就包括了胭脂这个东西

「美」到底是什么?人的长相美丑,有一定的标准吗?如果向任何一位明理的人提出这个问题,所得到的答案应该都是:「长相美丑没有一定的标准啊,见仁见智,各有所好嘛!」这个答案看起来言之成理,但是如果我们拿出一张上面有两位长相悬殊的人的合照给人看,请他挑出照片中比较好看的那位,那么,任何人的选择却又几乎都是一样的。这又怎么解释呢?

可见,大多人心目中长相美丑的那把尺,其实是差不多的,只是没办法用语言来解释清楚而已。

长得好看并不只是悦目而已,根据研究,外型好看的人,比较会受到别人的善待,在职场,情场上也比较有利。因此很自然的,人如果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外貌,而受到更多人欢迎的话,大多数人都会这么做的吧?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所谓的「医学美容」大行其道,有许多的演艺人员,公众人物,以至于庶民百姓,不分男女,也许为了维持职业生命,也许为了寻求自信,也许为了保持爱情,不断地想方设法在自己的脸上,身上做文章,造成了市场的蓬勃发展。

「医美」算不算是正经的医学,或专业医师应不应该去跟美容师抢工作,算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哲学问题。要正确的回答这个问题,基本上就是要看,我们把不把「丑」定义成一种「病」。

在新闻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医美客户与医美医师双方间的争端,以至于诉讼。这些新闻如果有附照片的话,通常具有相当的 娱乐 性,因为大家可以在自己心里做法官,裁判一下,到底医师是不是真的把客户从貂蝉变成了东施,罪大恶极?还是客户原本就是猪头,就算被卡车撞了也不可能更糟? 事实上,想要提升自己的美貌度,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它一定的代价。从很久以前开始,化妆与美容,就造成过不少医学上的问题。

人类把自己变美的技术,起源甚早。考古学上可以稽考的美容技术,上溯至文字史之前的古代埃及。古埃及人,不论男女都化妆,唇膏跟眼影是属于必备,后者通常是绿色的,涂在上下眼皮。眉毛跟睫毛膏相当常见,是黑色的。有些女性,会把乳房涂上蓝色颜料,乳头点上金漆。这些颜料当中,通常都含有具毒性的矿物成分。

从古埃及王后娜芙蒂蒂的胸像,多少能推敲当时女性化妆的重点以及对美的想象。

从古希腊一直到罗马帝国的女士们,会把含铅的白粉,抹在脸部以及体表,造成白皙的感觉,另外也经常使用蓝色的颜料,来描画自己头脸上的静脉,让它们显得更清楚。就算在那么古早的时代,各种化妆美容的用具以及化合物,已经相当的丰富而多样化,它们所制造出来的效果,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显得十分的时髦。

铅粉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基性碳酸铅,因为颜色非常的白,并且附着力强,抹在皮肤不易脱落,所以自古就是美容圣品。这类的产品,并不只有古希腊罗马的爱美女子在使用,中国古代有个成语:「洗净铅华」,意思是说将脸上的脂粉全部洗掉,比喻人由绚烂而归于平淡。这「铅华」就是化妆用的铅粉,可见古人的爱白审美观与用品取向,在东西方是有志一同的。

洗净「铅华」就是化妆用的铅粉,从此成语中可以看出来中国古人爱白的审美观与用品取向。

用铅粉来美白的习惯,甚至不限于女性。

中国东汉末年,魏晋之初的贵族帅哥何晏,以容貌绝美、好打扮的男神形象著称于当世。「世说新语」记载,因为何晏的皮肤实在太白皙,让皇帝怀疑他其实是偷抹了白粉的关系,所以就在炎炎夏日,故意请他吃热汤面,想看看他出了汗冲掉白粉的样子。没想到,大汗一出,用毛巾一抹,何晏的脸反而越发的白皙,真是经得起考验。

在西方利用抹粉来让自己变白的手法,盛行不衰,一直到中世纪的欧洲都很常见。中世纪的许多女士们,甚至会故意的定期放血,造成贫血,来让自己显得更苍白一些。

十八到十九世纪间,女士们对于「白」的追求,进入了新境界。这里面有个很有趣的心理因素:在当时的 社会 ,大家普遍的认为,凡是「淑女」,是不应该从事劳力的工作的,因此也不该有机会晒到太阳。因此,苍白到近乎透明,才是淑女的表征。

英国都铎王朝伊丽莎白一世时期(1533-1603)的女性化妆风格,其中白色的粉底即是以铅为原料。

有些 历史 学家认为,当时由于肺结核太过于盛行,因此肺结核所导致的苍白皮肤,嫣红双颊,以及晶亮眼睛,反而成为一种美的流行。有些激进派的爱美女士,甚至会服用少量的砷化合物(砒霜),引起中毒,来造成类似的病态美效果。

十九世纪的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王执政之后,美容风气稍被遏制。因为维多利亚女王公然宣布,女性过度的化妆,是一种「不规矩」的表现,尤其腮红跟口红,更是过分的放荡。至于女王本人的圣容长得如何?据说很不怎么样,从 0 分到 10 分的美貌指标尺上,大约居于 2,3 分之间,而且显然从不化妆。

所以,在维多利亚在位的那段期间,英国的仕女们,不得不将化妆术转入地下,偷着擦少量的化妆品,或者改用其他的撇步。当时的美眉们,有时会采用一种变通的办法,她们在走进一间房间见人之前,会先猛咬自己的嘴唇,再用力捏自己的双颊,让它们充血,来制造红润的效果。

上述这些涂涂抹抹的美容圣品,大多以矿物为基底,含有大量的毒性成份,如铅,汞,锰,铜,砷,硫等等。可想而知,长期使用之后,必然会导致中毒。只是在文艺复兴之前,欧洲并没有象样的医学观念,因此也鲜少有关于美容导致中毒的文字纪录。到了十八世纪,现代医学开始萌芽,化妆美容则方兴未艾,这些因化妆品造成中毒甚至死亡的病例,就渐渐的被注意到了。

甚至到了现在,化妆品中的有毒成分,也并未完全的绝迹。

人的爱美没有止境,光是拥有一张白皙俊俏的面孔,很多人还是不能满足。漂亮的脸孔,若是没能搭配一对动人的大眼睛,岂非美中不足?尤其是女性,拥有超大的瞳孔,一向被认为具有魅惑诱人的效果。日本漫画中的漂亮女生,确实都有着大到离谱的瞳孔,而且现代女性争相配戴有色的隐形镜片,可为明证。古代的女性没有隐形镜片可用,若想要变成大眼珠女,这工艺就不像在脸上涂脂抹粉那么简单。

有一种植物叫作颠茄,它是茄科草本植物,全株有毒,包括叶以及果实。 主要的有毒成分包括阿托平,东莨菪碱,以及莨菪碱。这些成分的药理作用,是抑制神经系统的乙酰胆碱,对人体的毒性甚大。史上有过不少人因误食颠茄的果实而死,并且从很古代开始,它就有被用来做成毒药害人的纪录。

颠茄

未达致死剂量的颠茄,会让人体产生诸如瞳孔放大,视力模糊,心跳过速,头痛,潮红,口干,排尿困难,口齿不清,走路不稳,意识混乱,幻觉等等「抗乙酰胆碱」的症状。这样的剧毒,也被爱美人士看上了,加以利用。由于它会造成瞳孔放大,所以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就流行用来制造眼药水,供当时的美女以及非美女们使用,点在自己的眼睛,自力救济制造大眼珠效果。

当时因为频繁使用这种眼药水而中毒的女性案例,也屡见不鲜。

历史 事实证明,人类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没有极限,尤其是在为了增进自己的美貌,或是想象中的美貌时,更是将它们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古代,还没有真正的医学之前,人们就已经为了改变自己的肤色,增添面貌的色彩,在体表涂抹各种有毒物质,而制造了不少医学问题。

近代医学启蒙之后,人们更开始懂得利用种种药物,毒物的生理作用,出奇制胜,增加自己变美以及中毒的机会。到了现代,随着医学技术的成熟普遍,我们终于拥有工具,可以更为彻底的改变我们的外貌,医学美容也就应运而生。

然而,有一件事不会改变,就是不管在哪个时代,想要得到美,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李贺

开放分类: 唐诗、诗人、唐朝、诗鬼、奇才

李贺(790~816)

注音:lǐ hè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

李贺一生,以诗为业。《高轩过》赞韩愈作赋“笔补造化天无功”,也可以作为他的自我评赞。他的诗,包括四方面内容:

①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他写这类作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早年家居昌谷,其地邻近洛阳到长安的大道,征调运输所必经,达官贵人所往来,使他对人民所受重赋剥削,统治阶级所为*奢恶行,有所见闻了解,给早熟的诗人提供了创作素材。后来旅游南北,出仕王朝,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下层人民的受苦受难,进一步激发诗人的愤慨。李贺所写这一类诗篇,有的是直陈时事,有的是借古刺今。其中讽刺唐朝宫廷酣歌宴舞,夜以继日的佚乐生活的,如《秦王饮酒》;隐约反映宫廷事变的,如《汉唐姬饮酒歌》;批判宪宗求仙的,如《仙人》、《昆仑使者》;反对藩镇分裂所造成的灾祸和歌颂削平藩镇叛乱的,如《猛虎行》、《雁门太守行》、《古邺城童子谣效王粲刺曹操》、《上之回》;反映权门贵族飞扬跋扈、骄奢*逸、好景不常的,如《荣华乐》、《秦宫诗》、《牡丹神曲》、《夜饮朝眠曲》、《贵公子夜阑曲》、《嘲少年》、《梁台古意》;讽刺宦官当权、贤才失志的,如《吕将军歌》、《感讽六首》其三、其四、《绿章封事》;反映边塞敌人侵扰、抗敌士兵的艰苦生活的,如《摩多楼子》;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迫害的,如《老夫采玉歌》、《感讽五首》其一;同情宫廷失宠妃嫔的悲苦生活的,如《宫娃歌》、《堂堂》;反映少数民族军事反抗活动的,如《黄家洞》;反映险恶的吃人社会、正直之士遭殃的,如《公无出门》、《艾如张》;抨击科举制度不能选拔真才的,如《送沈亚之歌》、《仁和里杂叙皇甫□》等等。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相当广阔。这些诗篇少数用五、七言古诗,而大量运用乐府形式,或借用旧题,或自创新题,大都凝炼而绚丽。有的含义隐晦,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还自会稽歌》,杜牧以为“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李长吉歌诗序》)。在同时代的“元、白”、“张、王”两派乐府外,李贺诗别开境界,独树一帜。王夫之《唐诗评选》说:“长吉于讽刺,直以声情动今古。”毛先舒《诗辨坻》说:“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惟李贺一人。设色□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这是李贺诗最重要的部分。

②个人发愤抒情。李贺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怀抱,虽然因仕途困厄,疾病缠身,存在“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歌》)的消沉情绪,但如《崇义里滞雨》、《赠陈商》、《浩歌》、《致酒行》、《春归昌谷》、《南园》其五等篇中,反映了在官时的生活感受,对“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的不满,表现了“天荒地老无人识”的不平;但又不甘沉沦,发出“世上英雄本无主”,“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云”的豪言壮语,满怀着“收取关山五十州”的雄心。这又是李贺诗思想感情基本的一面。而在《日出行》、《苦昼短》、《天上谣》、《梦天》、《相劝酒》、《官街鼓》等篇中,则表现了悲慨时光迅速、人生短促的消极一面。

③写神仙鬼魅的题材。李贺是一个青年诗人,但在他作品中出现的“死”字却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反映了他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将进酒》),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无可奈何的心情;“依稀和气排冬严,已就长日辞长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十二月》),则透露了他对未来光明的憧憬。他在两者的矛盾中,探索摆脱死亡的途径,于是产生了对神仙境界的奇妙幻想。王母、嫦娥等神话人物,银浦、月宫等天国风光,出现在《天上谣》、《梦天》等名作中,极奇丽谲幻之观。而在《古悠悠行》、《拂舞歌辞》、《官街鼓》、《神□》等作品中,则写到神仙的虚诞和沧桑的变化。既然死亡无法逃避,于是又出现了对另一种鬼魅世界的可怕描述:“鬼灯如漆点松花”(《南山田中行》)、“鬼雨洒空草”(《感讽五首》其三)、“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百年老□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神□曲》)。幽灵出没,阴森可怖。宋人钱易、宋祁等因此称李贺为鬼才。杜牧说:“梗莽邱陇,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李长吉歌诗序》),是对这类诗篇的总评。

④咏物等其他题材。其中如《李凭箜篌引》、《申胡子□篥歌》、《听颖师弹琴歌》等,通过“石破天惊”的奇特想象和比喻等手法,描绘音乐家的高超技艺和动人的音乐美,并抒发了作者的怀抱,给人以很深的感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赞颂了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手工艺。《罗浮山人与葛篇》,描写织布老人织雨剪湘的绝技。还有《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借咏笋以赞美青春的活力;《马诗二十三首》,借咏马以反映现实政治,抒发作者的愤激心情。后两组诗并且运用了李贺不常用的绝句形式。这类诗总的表现了李贺诗题材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而象《美人梳头歌》一类作品,则暴露了作者对贵族妇女生活的欣赏态度。

李贺诗的艺术特色,是想象力非常丰富奇特,惨淡经营,句锻字炼,色彩瑰丽。如“羲和敲日玻璃声”、“酒酣喝月使倒行”(《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他特别擅长短篇,如《天上谣》、《梦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后人称为“长吉体”的代表作。他也有少数明白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他较多地写古诗与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七律诗一首也不写,表现了他不满于当时诗风的态度。另一方面他又受齐梁宫体诗的影响,借鉴了它们的词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因为过于注意雕琢,有的作品也有词意晦涩和堆砌词藻的毛病。但从基本成就方面看,则正如他所赞赏韩愈的作品那样,是“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高轩过》)的。在唐代,李商隐、温庭筠的古诗,就是走李贺所开辟的道路。宋人刘克庄、谢翱,元人萨都□、杨维桢,清人黎简、姚燮,都受到李贺诗的影响。

诗论家对李贺诗的评价,有褒有贬。杜牧赞之为“骚之苗裔”(《李长吉歌诗序》),高□称他为“天纵奇才”(《唐诗品汇》),王夫之说他“真与供奉(李白)为敌”(《唐诗评选》),姚文燮以为他“力挽颓风”(《昌谷集注凡例》)。贬李者则说是“牛鬼蛇神太甚”(张表臣《珊瑚钩诗话》),甚至认为是“诗之妖”(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李贺诗集,自编为四编本授予沈子明,收诗223首。北宋以来流传的《李贺集》4卷本,都是219首,卷数与自编的相同,而篇数不同,编次也很零乱,并非准确编年。又有5卷本的集子,是4卷外加上《外集》1卷,诗23首,与4卷合计,共242首,篇数也和李贺自编的不同。5卷本今有汲古阁校刻的北宋鲍钦止本、董氏诵芬室及蒋氏密韵楼两家影刻的北宋宣城本流传,集名为《李贺歌诗编》。又有《续古逸丛书》影印的南宋本,集名为《李长吉文集》,无外集。又有铁琴铜剑楼、《四部丛刊》影印的蒙古刊本,集名《李贺歌诗编》。后两种原书今藏北京图书馆。

注本最早的是南宋吴正子注,有日本印本和通行本流传。后有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选录了吴正子、刘辰翁、徐渭、董懋策、曾益、余光、姚□、姚文燮各家的评或注。还有陈本礼《协律钩玄》、黎简评本和吴汝纶评注本。1977年出版的《李贺诗歌集注》,是将王琦《汇解》、姚文燮注及方世举批注三种评注本汇编、加以校点而成。另外,钱仲联有《读昌谷诗札记》和《李长吉诗永贞诗史发微》,考订诗的本事有新见。1984年出版的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是兼年谱与诗注性质的新著,解诗与旧注多有不同。

李贺生平,有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还有朱自清的《李贺年谱》和钱仲联的《李长吉年谱会笺》、《李贺年谱会笺》可资参考。

李贺诗词集锦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同沈驸马赋得御沟水

入苑白泱泱,宫人正靥黄。

绕堤龙骨冷,拂岸鸭头香。

别馆惊残梦,停杯泛小觞。

幸因流浪处,暂得见何郎。

出城寄权璩、杨敬之

草暖云昏万里春,宫花拂面送行人。

自言汉剑当飞去,何事还车载病身?

马诗

(其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其二)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其三)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其四)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精。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六)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其七)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

(其八)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其九)

催榜渡乌江[1],神骓泣向风。

君王[2]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其十)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其十一)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其十二)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其十三)

香幞赭罗新,盘龙蹙蹬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其十四)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其十五)

唐剑斩隋公,□[3]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

(其十六)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其十七)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其十八)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其十九)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其二十)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其二一)

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其二二)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李贺小传

原文: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

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 " 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 " 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 " 当召长吉。 " 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 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 " 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译文:

京兆杜牧给李长吉的诗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很是详尽,世上流传李贺的这些事迹。李长吉的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李长吉身材纤瘦,双眉几乎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最先他被昌黎人韩愈所了解。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人,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这些人最为密切。

长吉每天早上出去与他们一同出游,从不曾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那样凑合成篇,把符合作诗的规范放在心里。他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弱驴,背着一个又古又破的锦帛制作的袋子,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诗稿,见所写的稿子很多,就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才罢休啊!”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长吉让婢女取出草稿,研好墨,铺好纸,把那些诗稿补成完整的诗,再投入其他袋子,只要不是碰上大醉及吊丧的日子,他全都这样做,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杨敬之等经常过来从囊中取出诗稿抄好带走。长吉常常独自骑驴来往于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所到之处有时写了作品,也随意丢弃,所以沈子明家的仅是所保存下来的李贺的诗作只有四卷罢了。

李长吉快要死的时后,忽然在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丝帛衣服的人驾着红色的虬龙,拿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全都不认识,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去啊。”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马上召你去为楼写记。天上的生活还算快乐,并不痛苦啊!”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一会儿,长吉气绝。他平时所住的房屋的窗予里,有烟气,袅袅向上空升腾,还听到行车的声音和微微的奏乐声。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如同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时间,长吉最终死了。嫁入王家的姐姐不是那种编造、虚构故事来描述长吉的人,她所见到的确实像这样。

唉,天空碧蓝而又高远,天上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上天这么高远,天帝这么尊贵,(天上)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人物啊,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唉,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有才华而且奇异的人,不仅仅地上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了二十七年,职位不过奉礼太常,当时的人也多排挤诽谤他。又难道是有才华而且奇异的人,天帝特别重视他,而世人反倒不重视吗又难道是人的见识会超过天帝吗

李贺(1940-)

男,汉族,黑龙江开通人,中共党员,教授。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同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进修,专攻语言学兼学英国史课程,1967年回国。1986至1987年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进修,获语言学硕士学位。1993至1994年在美国俄亥俄州海勒姆学院从事英国史研究。曾任英语系英国社会文化研究教研室主任,英语系副主任、主任。主要著作有《大学英语教程》(一、二册,合编,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英美文化辞典》(合编)及《英语国家概况》(合编)等。

首先要看中国化妆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妇女的铅粉装束开始兴起,即“三代以铅为粉”在殷纣时期,开始使用红蓝花,压出汁凝固做成胭脂。这只是皮肤,随后进入描画时期,画眉,是中国最流行也是最常见的化妆方法,时间久了审美就开始变化了,后来有人易容,就产生了淡妆,浓妆和艳妆。

有了起源之后,就会有人去追捧,中国古代化妆最兴盛的时期就属秦汉时代了,当时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阶层的女性,都会注重自身的容颜装饰。

花钿

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口红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傅粉

傅粉即在脸上搽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额黄

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画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古代化妆品——

古代女子的“眉笔”:

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在还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好怪异的化妆哦,还是做现代人好)。

古代女子画眉所用的材料,随着时代的饿发展而变化。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

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磨石黛的石砚在汉墓里多有发现,说明这种化妆品在汉代就已经在使用了。

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

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螺子黛则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

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妇女们已经很少再使用石黛。

关于画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笔记中也有叙述,例如《事林广记》中说:“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这种烟薰的画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元代之后,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我国妇女的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画眉材料,尤其是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的黑色油脂,由于使用简便又便于携带,一直沿用到今天。

芳泽可亲——妆粉

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

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使皮肤保持光洁。

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

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类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

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

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荆州的“范阳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纹样。

姹紫嫣红话胭脂

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

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有种说法认为古代胭脂的真正产地是匈奴境内的焉支山,而“阏氏”这个名称,是对匈奴人对宫廷妇女的一种称呼,原指贵族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呼。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义。《红楼梦》44回中有一段关于胭脂的描写,说得非常形象。这种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上挑上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足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然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在汉魏时常常被用来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在隋唐时常用来炼染女裙,时称“石榴红裙”,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

与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经过提炼加工,则可为化妆材料。苏方木也名“苏木”,它的颜色虽比较黯淡,但作为染料饿历史却很长,早在魏晋时期就是一种主要的红色染料。

由于胭脂的推广流行,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以及形象资料来看,古代妇女化妆,往往是脂粉并用,单以胭脂妆面的比较少见,具体做法可分为三种:

1、在化妆之前先将胭脂与铅粉调和,使之变成檀红——即粉红色,然后直接抹于面颊,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经被调和成一种颜色,所以色彩比较统一,整个面部的敷色比较均匀,能给人以庄重、文静之感,所以多用于成年妇女;

2、先抹白粉,再涂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而额头、鼻子以及下颌则露出白粉的本色来,中国古代传统画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说,就是根据这种化妆方法而来(实物可见唐寅的绘画,里面大多数女性都是这样化妆的),从图象来看,这种妆式常用以青年,历史书中的“桃花妆”一词,即指这种妆式;

3、先在面部上涂抹一层胭脂,然后用白粉轻轻罩之。由于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称也不同,浓艳者称“酒晕妆”,稍浅一些称“飞霞妆”。

德国有大牌护肤品。大家耳熟能详的成分都来自德国公司。比如兰蔻小黑瓶和雅诗兰黛小棕瓶里面都添加的二裂酵母,来自德国的CLR。

但德国的护肤化妆品没有很多法国或韩国的护肤品在中国有名,一是因为宣传问题,二是因为平价,人们往往认为贵的护肤品才是好的。但今天的德国和欧洲都在倡导有机护肤,有机护肤也慢慢成为了健康大于一切的护肤标准。

最近,一个“低调行事”多年的德系有机护肤品牌——德国柏琳Annemarie Börlind在国内悄悄走红了,并且有越来越火之势,火遍淘宝、京东、小红书,火到很多知名美妆博主都默默种了草。

其小红帽、橙花蜜、玫瑰蜜、重生眼霜等明星产品备受推崇,有时还会一货难求,不少人还专门拜托朋友从德国代购回来,或者是找德国的专业代购才能买得到。

扩展资料:

德国柏琳Annemarie Börlind是纯天然有机护肤化妆品的先锋,公司由林德纳夫妇(安娜玛丽·林德纳、沃尔特·林德纳)和赫尔曼·伯纳于1959年1月1日在德国西南部的卡尔夫小镇成立。60年来,创始人安娜玛丽·林纳德女士始终坚持着有机护肤理念,那句著名的“绝不把不能吃的产品涂抹在我的皮肤上”正是出自其口。

时至今日,和许多其他德系品牌一样,德国柏琳Annemarie Börlind在品牌和方面依然是非常低调,没有花里胡哨充满噱头的包装、没有斥巨资投放铺天盖地的,只是凭着过硬的产品口碑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也正是因为秉持着对产品品质的高追求,德国柏琳Annemarie Börlind不但屡获殊荣,更受到许多巨星名流和德国政要的追捧。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护肤界版傻傻分不清:安娜玛丽柏琳是德国柏琳吗?

黄志忠特别不喜欢男孩子化妆,一次黄志忠发脾气,问男孩子:“不化妆你们会怎么处理你们的化妆品?”一个男孩说:“我可以送人,送给婷婷,还有CC。”黄志忠说:“还指定人了啊,事后再去要回来是吗?“

事件回顾

 

男孩说:“不是,毕竟这也是花父母的钱买的,浪费就太可惜了,可以送给有需要的人。”黄志说:“你说谁是有需要的人?”那男孩一下语塞,半晌,耿直脖子回答说,我看那个销量都挺高的。销量高说明买的人多,买的人多就说明需要的人多,很多人都需要啊。

起初黄志忠只是奇怪,怎么班里这么多男生迟到

 

一了解,才知道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打扮上面。这可怎么能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天天迟到,很明显是心思不在学习上啊。黄志忠就不想让他们化妆,可化妆品也是有保质期的,黄志忠就问他们,会怎么处理这些化妆品。

开始一个男生说烧掉,但烧掉又有点肉疼,不如送人,反正都销量高的。看这个反应能力,证明脑瓜很好使嘛。把这个精力和精神状态花在学习上,何愁不出人头地啊,你说呢?

黄志忠的主要作品

 

2005年主演都市情感剧《靠近你温暖我》。2006年在古装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饰海瑞,为观众所熟知 。2008年与孙红雷主演《人间正道是沧桑》 ,凭借饰演的杨立仁一角获得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男演员 ,第16届上海电视节最佳男演员。2009年主演《冷箭》 。2010年主演家庭情感剧《家常菜》 。

 

2011年主演《新亮剑》饰李云龙 。2012年主演《大漠苍狼》,同年主演古装传奇剧《皮五传奇》饰演皮五。2013年主演《我的绝密生涯》 。2014年主演年代传奇剧《暴雨将至》。2015年,3月与左小青、果静林共同主演质检题材电视剧《底线》;10月加盟湖南卫视倾力打造的原创真人秀《一年级大学季》,担任台词专业课教师。

黄志忠喜欢诠释深沉厚重的人物,对角色也越来越较劲,从《大明王朝1566》开始,观众认识了黄志忠,他把一身风骨的海瑞演绎得入木三分。接下来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中,他对杨立仁准确到位的诠释又迎来了多方喝彩,而正是饰演这个在信仰、感情和命运中纠结的角色,体现出来的精湛演技,征服观众。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什么朝代开始有女人用化妆品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什么朝代开始有女人用化妆品、古代用于化妆的胭脂,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变美的代价、迷人的危险──几千年来,化妆品潜藏的中毒危机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mama/14012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