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该病多见于远东及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在我国沿海地区、西南地区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发病率较高。其发病原因与胆道的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及胆汁滞留有关。感染导致结石形成的首要因素,感染的原因常见的是胆道寄生虫感染和复发性胆管炎,差不多所有的肝内胆管结石病病人的胆汁培养均可检出细菌;感染细菌主要是来源于肠道,常见的细菌是大肠杆菌及厌氧菌。大肠菌属和一些厌氧菌感染时产生的B-葡萄糖醛酸苷酶和在胆道感染时产生内生性葡萄糖醛酸苷酶,能使结合型胆红素水解生成游离胆红素而沉着。胆汁滞留是肝内胆管结石形成必要条件,只有在胆汁滞留的条件下,胆汁中的成分才能沉积并形成结石。引起胆汁滞留有胆道炎性狭窄和胆道畸形;在梗阻的远端胆管内压力升高,胆管扩张,胆流缓慢,有利于结石的形成。此外,胆汁中的粘蛋白、酸性粘多糖、免疫球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炎性渗出物,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寄生虫、胆汁中的金属离子等,均参与结石的形成。
二、肝内胆管结石病的诊断
(一)肝内胆管结石病的临床特点
肝内胆管结石病根据病程及病理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可以是多方面的,从早期的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局限于肝内胆管某段肝管内的结石,至后期遍及肝内外胆管系统甚至并发胆汁性肝硬化、肝萎缩、肝脓肿等的晚期病例,故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急性胆管炎,包括胆道梗阻三联症(疼痛、寒战发热、黄疸)重症胆管炎的五联症。其临床特点有:
1、发病年龄30-50岁;
2、上腹部疼痛,可能为典型胆绞痛或持续性胀痛,有的病人疼痛不明显,而寒战发热非常厉害,周期发作;
3、可有长期的胆道病史、或伴有寒战发热、黄疸的急性胆管炎史;
4、患侧肝区及下胸部有经常性疼痛不适,常放射至背、肩部;
5、一侧肝管梗阻时,可无黄疸或黄疸甚轻;
6、合并有重症胆管炎时,全身情况比较严重,且急性发作后恢复较慢;
7、检查时,肝区压痛和叩击痛明显,肝脏呈不对称性肿大并有压痛;
8、全身状况受影响明显,90%病人有低蛋白血症,1/3病人有明显贫血;
9、晚期有肝、脾肿大及门脉高压表现。
(二)诊断方法
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除了在临床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外,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的检查发现。主要应用的影像学技术有B超、CT和X线胆道造影。
1、B超诊断
B超是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的首选方法,一般估计诊断准确率为50%-70%。肝内胆管结石的超声图象变化较多,一般要求在结石远端的胆管有扩张才能作出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因肝内管道系统的钙化也具有结石样的影像表现。
2、CT诊断
因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是含胆红素钙的色素性结石,钙的含量较高,故在CT照片能清楚地显示出来,CT的诊断符合率为50%-60%。CT还能显示出肝门的位置、胆管扩张及肝脏肥大、萎缩的变化,系统地观察个层面CT照片,可以了解结石在肝内胆管分布的情况。
3、X线胆道造影
X线胆道造影(包括PTC、ERCP、TCG)是用于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的经典方法,一般均能作出正确的诊断,PTC、ERCP、TCG的诊断符合率为80%-90%、70%-80%、60%-70%。X线胆道造影应满足诊断和手术的需要,一个良好的胆道造影片应能够全面了解肝内胆管系统的解剖学变异和结石的分布范围。胆道造影应注意以下问题:
(1)应有多方位X线摄片;
(2)某一肝段或肝叶胆管不显影时,应注意鉴别,结石梗阻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应作其它检查进行鉴别;
(3)不要满足某一处病变的诊断,因可能会造成漏诊;
(4)在分析胆道造影片时,尽可能取得最近的造影片,因病情可能有进展。
(三)早期肝内胆管结石病的诊断
目前,临床上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病多因出现了胆管炎、胆管狭窄、梗阻、肝萎缩等严重病理改变才就诊,尽管肝胆外科影像学诊断和手术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手术后结石复发率和再手术率高的现状仍无显著的改善,因此,对肝内胆管结石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可能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早期肝内胆管结石诊断包括:
(1)慢性右上腹部疼痛、不适可排除其它疾病;
(2)B超提示肝内胆管结石(应与肝内其它管道系统的钙化鉴别);
(3)CT提示肝内有多发性结石影,且呈节段性分布;
(4)ERCP证实某段肝胆管有结石者。
三、肝内胆管结石的并发症
肝内胆管结石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胆道梗阻和感染;由于肝胆管系统与肝脏实质细胞的直接关系,重症肝胆管炎常伴有严重的肝细胞损害,甚至导致大片的肝细胞坏死,成为了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肝内胆管结石的并发症包括急性期并发症和慢性期并发症。
(
一)急性期并发症
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急性期并发症主要是胆道感染,包括重症肝胆管炎、胆源性肝脓肿及伴随的感染性并发症。感染的诱因与结石的梗阻和胆道的炎性狭狭窄有关。急性期并发症不仅死亡率高,而且严重影响手术效果。
(二)慢性期并发症
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慢性期并发症包括全身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慢性胆管炎和胆源性肝脓肿,多发性肝胆管狭窄,肝叶纤维化萎缩,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功能失代偿,以及与长期胆道感染和胆汁滞留有关的迟发性肝胆管癌。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慢性期并发症既增加了手术的困难,也影响手术效果。
四、肝内胆管结石病的外科治疗
(一)肝内胆管结石病的外科治疗原则
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治疗仍是肝胆外科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该病的治疗原则是解除梗阻、祛除病灶和通畅引流。这三方面紧密相连,缺一不可,解除结石和/或狭窄的梗阻是手术治疗的关键;祛除病灶是手术治疗的核心,同时又常是解除梗阻的重要手段;而通畅引流则是防止感染复发和结石再生的措施,但又必须以解除梗阻和祛除病灶为前提。非手术治疗只有在完成了上述三个基本要求后才能奏效。
(二)肝内胆管结石病外科治疗的基本术式与选择
1、肝叶切除术 此术是1958年黄志强教授首先倡导使用于肝内胆管结石病,以后广为应用。由于切除病变的肝组织,祛除化脓性病灶,增加了手术的彻底性,有利于提高手术的疗效。肝叶切除包括治愈性肝切除和辅助性肝切除。治愈性肝切除的适应症包括某一肝叶(段)狭窄及结石、肝胆管多发性狭窄、或并发有慢性肝脓肿、或有肝胆管外瘘、或疑有癌变者。辅助性肝切除的目的是以切除肝方叶或肝中叶下段肝组织使肝内胆管得到充分的显露,增加处理肝门部胆管病变或胆肠吻合的空间。
2、胆肠吻合术
胆肠吻合术的基本术式是胆管空肠Roux-Y吻合,其桥攀应不少于50cm。胆肠吻合术的基本前提是祛除病灶和解除结石或胆管狭窄,否则不应进行胆肠吻合。胆肠吻合口要求低位,大口径(如盆式吻合),粘膜对粘膜吻合等。
3、胆管引流术
胆管引流术仅适应于某些特殊的病例,如急诊病人、或合并有门脉高压症的过渡性手术、或不能耐受肝叶切除等复杂手术的高龄病人、或全身情况差的病例。由于需要长期带管支撑引流,可促使结石进一步形成,疗效较差。
胆石症
胆石症为什么会成为热点话题?
绝非危育耸听,胆石症真的是一种时髦病,我们看到不少人捧着药罐子天天喝药,还有人四处求医,打探治疗胆石症的秘方。胆石症又不是一种只有现代人才得的病,古埃及的法老们就为胆石症所困扰,可见其历史悠久。但是胆石症在当今如此之多,以致于成年人尤其是女性只要经常感到上腹沉重、腰背及右肩酸胀、打呃、嗳气,就应该警惕患上了胆石症。还有许多被医生诊断为胃病的患者经年不愈,其实也是胆石症在作祟。还有不少胆石症发作的病人被误诊为心绞痛、冠心病。胆石症可以说是都市人的流行病。据统计,大约有10%的成年人患有胆石症,在中年妇女,胆石症的发病率甚至高达15%。在西方国家及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医院中,因胆石症住院手术的病人已经超过阑尾炎,成为名副其实的外科第一疾。
什么是胆石症?
简短地说,胆石症就是胆囊结石。由于肝脏代谢障碍或胆道运动功能失常,导致胆汁中的固体成分沉淀,在胆汁流速缓慢、胆汁浓度较高的胆囊里,形成结石。胆结石小的如米粒,大的甚至如核桃,可以是一粒、两粒,也可达数千粒。前几年我们做了一例胆囊切除术,胆囊内的结石竞有1720粒。一般情况下,结石一旦形成就会越积越多,越长越大。如果有结石卡在口径比较细的胆囊管.就会引起相当剧烈的上腹疼痛,疼痛可以放射到后背及右肩部,病人还常伴有恶心及频繁的呕吐(干呕),用“死去活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胆绞痛。严重者甚至可发生胆囊化脓、穿孔,黄疸、胰腺炎等。
可不可以服药把胆石排出来
病人每次发作胆绞痛都可以说是机体的生理反射机制在努力想把胆石排出来,或者说挤出来。挤到哪里去呢?挤到胆管中。在胆道系统中,胆囊好比一个水库,胆总管是胆汁的排出通道,就是胆汁的总出口。我们见到一些病人在几次三番的胆绞痛发作后,石头侥幸从胆管中挤出来,并随大便排出体外,但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由于胆管的开口很窄小,更多见的情况是石头卡在这儿不能排出,这样病人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如更剧烈的腹痛、发高热及黄疸,甚至发生败血症、休克、死亡。由此可知,病人绝不可以服用药物排石,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招来更大的麻烦。
可不可以用药物将结石溶化掉?
药物溶石的历史很久远,人们研究过形形色色的溶石药物,以目前疗效最确切、毒性相对较小的熊去氧胆酸来说,如果坚持服药一年,大约10%-30%的病人的结石可完全消失。且不说耗时费力,药物价格不菲;也不说这种药物有相当毒性,最麻烦的是一旦停药,大多数病人的胆石又会重新出现,使以前的努力付诸东流。因此此法只适宜用于少数症状很重、体质状况又不容许做胆囊切除术的病人。至于目前市面上很多号称能溶石的药物,我们没见到科学证据。
体外超声波碎石怎么样?
这是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在有选择的病人中,平均经1-2年的治疗,绝大多数病人的结石可以破碎,被排出体外,约半数病人的结石可以排净。但停止治疗之后很多病人的胆囊结石又会重新出现。而且在排石过程中,随时有碎石掉到胆管中排不出去,从而诱发危险的胆总管结石的可能性,因此采用此种方法应该慎重,权衡利弊。
可不可以把结石掏出来?
回答是可以的。譬如说把胆囊切开一个小口,改进胆道镜取出结石、也可以用钳子直接取出结石,再把切口缝上。其实这是人类最古老的治疗胆结石的手段,只是由于弊病甚多,被胆囊切除术取代了。今天可以说这种治疗方法,已经完全没有实用意义了。
切除了胆囊,胆管就会长结石,结果更可怕,是这样吗?
这种说法毫无科学根据。事实是保留有结石的胆囊,倒会增加胆管结石的机会。不少胆管结石的病人,石头都是从胆囊中掉出来的,我们称之为继发性胆管结石。在一些胆囊结石非常多见而原发性胆管结石很少的西方国家,绝大多数胆管结石是继发性的,在我国城市地区这种现象也很普遍。那么为什么有些病人在胆囊切除术后一段时间内又发现了胆管结石呢?可能的原因是:1、切除胆囊时没有发现同时存在继发性胆总管结石;2、患者的胆总管结石确实是新生出来的。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切除有结石的胆囊只会减少胆管长结石的危险,而不是相反。
切除胆囊对人体有什么害处?
首先绝不应轻易切除胆囊,就是说胆囊切除术应该有明确的适应证,只有经过仔细研究,认为保留有病变、有石头的胆囊对病人的危害超过胆囊的生理功能对人体的好处时,才应去做胆囊切除术。切除胆囊后,由于失去了胆囊储存胆汁的功能,人的消化功能在短时间内会受到一定影响,但影响并不大.绝大多数病人会逐渐适应,不会感到有什么异常。从临床看,那些手术前胆囊结石症状轻微,甚或没有症状者,以及手术前胆囊功能基本正常者,手术后容易出现这种消化功能失常;而那些术前症状重,胆囊已经丧失正常功能的人,手术后的消化功能反倒会改善。
得了胆囊结石一定要开刀切除胆囊吗?打孔手术是不是更好些?
回答是不一定。如上所述,胆石症的发病率非常高,有些人确实没有什么明显症状,我们称之为安静结石。对这些人不妨采取观望态度,等待有症状时再说。由于胆囊结石的根本发生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肝脏代谢有问题,产生的胆汁易于成石;另一个是胆囊本身有问题。我们现在还没有可靠的治疗这两个问题的手段,因此即使将胆囊中的结石拿出来,用不了多久还会长出新胆石。在现今医学发展的水平下,惟有切除胆囊才能根除胆石症带来的麻烦。这就是为什么胆囊切除术是最可靠的治疗胆石症的手段的原因。有人形象地将此比喻为“砍倒了树,鸟才不会再来”。虽然不符合生理,但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打孔手术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俗称,是90年代新兴的手术方式。它与传统的开刀切胆囊在本质上没有不同,所不同的只是开刀的切口较小,病人恢复快,痛苦小,因而深受病人欢迎。可以说绝大多数病人均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切除胆囊。不过具体到每一位病人,究竟适合用哪种方法,应该由医生做出决定。一般说来,现今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安全性及适应证方面仍然比不上开刀手术,特别是那些情况复杂的胆囊结石和有胆道合并症的病人,仍然以开刀手术较为安全。
肝内胆管结石前期可以治,如果引起肝内胆管细胞癌治疗效果更差,若发现时已是晚期,无法手术,只有3~6个月的生存期。
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治疗方法
1、饮食应遵循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肪的原则,多吃新鲜鱼类、鸡蛋、瘦肉及新鲜蔬菜、水果等。淀粉类的主食如大米、面粉等则可不受限制,这样可达到增加营养、保护肝细胞的目的。
2、适当采用利胆去湿的中草药,以利于肝细胞再生和增加胆汁分泌量,使肝内胆管的小结石和泥沙样结石引流排泄,减少新结石形成的机会。此类中草药主要有柴胡、木香、佛手、茯苓、白芍、白术、茵陈、泽泻、藿香、甘草等。
3、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以此类中草药为基础制成的中成药,如复方胆通和舒胆胶囊等。
4、病人应戒烟、戒酒,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这点至关重要。临床上许多结石由“静”变“动”,都是在饮酒、暴饮暴食和吃了刺激性食物后诱发的,故饮食不当往往是导致发病的直接因素。
5、适当的活动、体能锻炼与合理休息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健康乐观的心理调节亦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临床上常见的一些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不用服药亦能长期正常生活和坚持工作,这与他们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无关系。
扩展资料:
肝脏内的结石长在肝脏的胆管内,医学上叫肝内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长期刺激胆管引起的肝癌叫肝内胆管细胞癌,因此肝结石引起的肝癌和我们平时讲的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癌完全不同。
由肝结石引起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比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癌,治疗效果更差,若发现时已是晚期,无法手术,只有3~6个月的生存期。
洪德飞主任提醒,如果患有肝结石一定要每年随访检查,急症发作时,症状可能因结石位置不同表现不一,如上腹部疼痛、肩背痛,这时一定要及时就诊,并请腹部外科专家会诊,及时判断是否需要手术。反复发作,拖着不手术,疾病恶化,胆管发炎化脓或并发肝脓肿时,治疗就麻烦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肝内胆管结石怎么办?(百病自疗)
人民网-肝胆结石癌变,真的会有
(1)合成与贮存作用:大多食入的营养物质,通过胃与小肠消化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中“加工”,通过肝细胞的作用合成许多人体所需的各种重要物质,如血浆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球蛋白)脂蛋白、糖元、胆固醇、胆盐等。同时,肝脏还对糖元、维生素、铁等物质有贮存作用。
(2)分泌胆汁:
肝细胞能将血液中血红蛋白分解的不溶性胆红素代谢成可溶性胆红素,并重新释放入血通过肾脏排出或释放胆小管内,与胆盐、胆固醇等组成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其中胆盐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3)解毒作用:
肝脏能将吸收入体内的毒物或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转变成为无毒或毒性较小的物质,加速其排泄,以保护机体免受毒害,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4)防御作用:
肝内富含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清除血中的异物,是机体防御系统主要组成部分。
(5)造血功能:
在胚胎时期的肝脏有造血功能,正常成人肝一般已不参与造血,但仍具有这种潜在能力,在某些病理状态下,肝可以恢复一定的造血功能。
肝脏是人体最大腺体,红褐色,质软而脆,呈楔形,右端圆钝,左端扁薄,可
分为上、下两面,前后两缘,左右两叶,成人肝脏重约1400g(男性1500 g左右,女
性1300g左右)占体重的1/30-1/50。�
肝脏位于腹腔右上部并占据上腹的一部分,小部分位于左上腹,卧位时,肝脏
的上界在右侧锁骨中线第五肋间,通过叩诊便可发现其上界。一般情况下在上腹部
触摸不到肝脏下缘,但有一少部分人肝脏位置下垂,则可于肋缘下触及肝下缘。
在儿童期,肝脏位置较成人略低,肝下缘在肋下1cm--2 cm处,少年期后,
在肋下不易触及。肝脏的位置可随体位及呼吸变化有一定改变,站位和吸气时肝脏
下移1--2 cm,而仰卧位和呼气时则有所上升。
肝脏的邻里关系
肝的邻近脏器有:左叶上面连于膈,与心包和心脏相邻;右叶上面连于膈,与
右胸膜腔和右肺相邻,因此,肝右叶脓肿有时侵蚀膈面而波及右胸膜腔和右肺;右
叶后缘内侧邻近食管;左叶下面接触胃前壁;方叶下接触幽门;右叶下面前边接触
结肠右曲;中部近肝门处邻接十二指肠;后边接触肾和肾上腺。肝脏有病时会影响
这些器官的功能,同样,这些器官的病变也会侵犯肝脏。
肝以肝内血管和肝内裂隙为基础,可分为五叶、四段:即左内叶、左外叶
、右前叶、右后叶及尾叶;左外叶又分为左外叶上、下段,右后叶又分为右后叶上
、下段。肝脏被许多韧带固定于腹腔内,肝脏表面被灰白色的肝包膜包裹着。肝脏
的血液供应3/4来自门静脉,1/4来自肝动脉。门静脉的终支在肝内扩大为静脉窦
,它是肝小叶内血液流通的管道。肝动脉是来自心脏的动脉血,主要供给氧气,静
脉收集消化道的静脉血,主要供给营养。
认识肝脏
要有效地防治肝病,首先就要对肝脏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要了解肝脏在体内的
位置,知道肝脏是一个什么样的器官,清楚在生命运动中它起哪些作用,以及如何
保护肝脏不被病毒及有害物质侵犯,患了肝病之后如何治疗和调养等。
人体内,除了我们熟知的心脏、肺、胃及肾脏外,还有 一个最大的消化腺-
---肝脏,这些脏器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脏”。
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腺体,也是最大的实质性脏器, 主要位于右季肋部及上
腹部。我国成年人肝脏的重量:男性为1230?450克,女性为1100?300克,约占
体重 的1/40?/50。
因为肝脏有丰富的血液供应,所以呈棕红色,质软而脆。肝的大部分位于右季
肋部及上腹部,小部分位于左季肋部。肝大部分为肋弓所覆盖,仅在腹上部左、右
肋弓之间露出3?厘米,贴靠腹前壁,所以,正常时在右肋缘下不易触及肝下界,但
在剑突下可触及到2?厘米。如果成人肝上界的位置正常,而在右肋缘可下触到肝脏
,则 为病理性肝肿大,同时可通过触诊大致判断杆脏肿大的程度。小儿肝脏下界
可低于肋弓。由于肝上面借冠状韧带连于膈,因此呼吸时,肝可随膈的运动而上下
移动,升降可达2?厘米。腹上部以及右季肋区如果受到暴力打击或肋骨骨折时
,可导致肝脏破裂。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肝是构成网状内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免疫的重要器官,并积极地参与
正常免疫活动,它虽不直接产生抗体,但有大量巨噬细胞,在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
肝内的巨噬细胞是固定性的,称枯否氏细胞,从肠道来的抗原微粒,大多在肝
内被枯否氏细胞吞噬和清除。和一般巨噬细胞不同,枯否氏细胞不具有增加抗原免
疫原性的能力,相反有消除或减弱抗原性的作用。枯否氏细胞能否噬来自血液循环
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和其他有害物质,以消除这些物质对机体的损害。
枯氏细胞是肝窦中的吞噬细胞,能对循环免疫复合物进行有效的处理,肝的血
窦是清除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最大场所。肝还能合成多种补体成分,肝功能衰减
时,补体含量明显下降,所以肝脏对机体免疫机能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肝脏的化学结构
肝脏是由肝细胞组成,并有丰富的血管网,呈红褐色,质软而脆,易受暴力打
击而破裂,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肝细胞极小,必需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人肝约有 25 亿个肝细胞,5000个肝
细胞组成一个肝小叶,因此人肝的肝小叶总数约有50万个,肝细胞为多角形,直径
约为20~30微 米,有6-8个面,体积约4900平方微米,不同的生理条件下大小有差
异,如饥饿时肝细胞体积变大。
每个肝细胞表面可分为窦状隙面、肝细胞面和胆小管面三种。肝细胞里面含有
许许多多复杂的细微结构:如肝细胞核、肝细胞质、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高
尔基氏体、微粒体及饮液泡等组成。每一种细微结构都有它极其重要而复杂的功能
,这些功能保证了人的生命的存在,保证了人能够活下去。
肝细胞核
它有复制遗传信息的功能。患肝炎时,肝炎病毒侵入肝细胞核内,病毒基因可
以与肝细胞核中DNA相结合(整合)。一旦整合,HBsAg即难以清除,致使HBsAg长
期携带。
线粒体
每个肝细胞有1000-2000个线粒体,其中储有70种以上的酶和辅酶,如谷丙转
氨酶(SGPT或ALT,简称转氨酶)、细胞呼吸酶、三磷酸腺苷等。当饥饿、全身缺
氧、肝炎或胆汁淤积时,线粒体是最早、最敏感的受害者,可极度膨胀引起转氨酶
升高等生化功能紊乱。
内质网
是肝细胞质中呈扁平囊状或泡管状的结构。分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两种。
粗面内质网是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基地,并可将一种多余氨基酸转为另一种较
少的氨基酸。肝细胞摄取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速度很快。一般认为,白蛋白是由粗
面内质网膜上的多核蛋白体合成。滑面内质网广泛分布于肝细胞质内,常与粗面内
质网和高尔基氏体相连,三者功能也密切相联。
滑面内质网是粗面内质网的2.5~3.2倍。它的质膜上有许多酶系,如氧化还原
酶系、水解酶系、合成酶系等等。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脂肪代谢、激素代谢、药
物代谢、解毒过程和胆汁合成都是在滑面内质网进行的。此外,肝细胞摄取的许多
有机物都在滑面内质网上进行合成、分解、结合等生物化学反应。
患肝炎时,由于内质网受损,出现白蛋白生成减少,蛋白质代谢异常,致使患
者的血清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倒置,絮状试验与浊度试验异常。由于纤维
蛋白原及凝血酶原制造减少,导致出血倾向。由于糖原减少,导致低血糖。由于解
毒功能减弱,导致药物毒副反 应增强。由于在胆红素代谢中,间接胆脸红素变成
直接胆红素 的过程也是在内质网中进行的,因此内质网受损害时发生肝 细胞性黄
疸,致使皮肤、巩膜黄染。
溶酶体
肝细胞中含溶酶体丰富,主要分布于近毛细胆管的肝细胞质内,为单膜包绕的
致密小体,直径0.4微米,内含多种消化水解酶,能分解蛋白质、糖、脂肪、核酸
及磷酸等。还能消化退变衰老的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及其他。异物,从而保持
肝细胞内容的自我更新,被喻为细胞内的 “消化系统”和“清洁工”。阻塞性黄
疽时,溶酶体积极参与胆色素的转移,在肝炎、缺氧、胆固醇增多或肝部分切除时
, 溶酶体明显增多。肝炎病毒可直接损坏溶酶体而导致正常和 邻近肝细胞的溶解
坏死。
高尔基氏体
每个肝细胞大约有50个高尔基氏体,分布 在肝细胞核附近,占细胞质体积的
10%。高尔基氏体与肝细 胞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都有密切关系,如胆汁分泌就与
其密 切相关。又能参与合成胞质膜的糖蛋白和形成初级溶酶体。肝 细胞合成的蛋
白质和脂蛋白,一部分转移到高尔基氏体内储 存加工,再排到窦周间隙。
微粒体
微粒体内的酶主要是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 为防止过氧化氢在细胞内蓄
积。微粒体还能将还原型辅酶氧化。微粒体中还有与酒精的代谢和糖异生的有关酶
类。与 胆固醇代谢也有关。肝癌细胞的微粒体减少。
饮液泡
具有吸收和输送胞内物质的功能。
了解肝脏的功能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它在人的代谢、胆汁生成、解毒、凝血、 免疫、热
量产生及水与电解质的调节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内的一个巨大的“化
工厂”。
一、 代谢功能:
①糖代谢:饮食中的淀粉和糖类消化后变成葡萄糖经肠道吸收,肝脏将它合
成肝糖原贮存起来;当机体需要时,肝细胞又能把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供机体利用
。
② 蛋白质代谢:肝脏是人体白蛋白唯一的合成器官;γ球蛋以外的球蛋白、
酶蛋白及血浆蛋白的生成、维持及调节都要肝脏参与;氨基酸代谢如脱氨基反应、
尿素合成及氨的处理均在肝脏内进行。
③ 脂肪代谢:脂肪的合成和释放、脂肪酸分解、酮体生成与氧化、胆固醇与
磷脂的合成、脂蛋白合成和运输等均在肝脏内进行。
④ 维生素代谢:许多维生素如A B C D和K的合成与储存均与肝脏密切相关。
肝脏明显受损时会出现维生素代谢异常。
⑤ 激素代谢: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当肝功长期损害时可出现性激素失调。
二、胆汁生成和排泄: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胆汁酸的生成和排泄都由
肝脏承担。肝细胞制造、分泌的胆汁,经胆管输送到胆囊,胆囊浓缩后排放入小肠
,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三、解毒作用: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有害废物及外来的毒物、毒素、
药物的代谢和分解产物,均在肝脏解毒。
四、免疫功能:肝脏是最大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系统,它能通过吞噬、隔离和
消除入侵和内生的各种抗原。
五、凝血功能:几乎所有的凝血因子都由肝脏制造,肝脏在人体凝血和抗凝两
个系统的动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肝功破坏的严重程度常与凝血障碍的程
度相平行,临床上常见有些肝硬化患者因肝功衰竭而致出血甚至死亡。
六、其它:肝脏参与人体血容量的调节、热量的产生和水、电解质的调节。如
肝脏损害时对钠、钾、铁、磷、等电解质调节失衡,常见的是水钠在体内潴留,引
起水肿、腹水等。
肝脏做了哪些重要的工作?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也是体内新陈代谢的中心站。在肝脏中发生的化
学反应多达1500种以上。实验证明,动物在完全摘除肝脏后,即使给予相应的治疗
,最多也只能生存50多个小时。这说明肝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
器官。肝脏的血流量极为丰富,约占心输出量的1/4。每分钟进入肝脏的血流量为
1000?200毫升。肝脏的主要功能有:
①制造胆汁,帮助脂肪消化。肝功能不好时,胆汁生成排泄出现障碍,食物中的脂
肪消化不良,常引起腹泻和消瘦。
②储藏和释放糖分。象储水池一样,肝脏随时吸收糠分,用时释放,以维
持血液中的浓度。肝功受损时,人就会感到乏力、疲倦、出冷汗、心慌、气促等不
适。
③制造多种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肝脏是生成人体白蛋白的惟一场所,如
果肝脏损伤太重,血液里的白蛋白严重减少,便可发生水肿,危及生命。
④肝脏可分泌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例如多种凝血因子等。如果损伤肝脏
,伤口会出血不止,甚至可因内脏大出血而导致死亡。
⑤解毒作用。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化工厂,有些化学物质如酒精、人体新陈
代谢中所产生的有毒物质,可能通过肝脏解毒后由尿中排出。
此外,肝脏还参与脂肪、维生素、激素的代谢,还有吞噬作用、防御作用
以及调节血容量及水电解质平衡、产生热量等功能。在胚胎期,肝脏还有造血功能
。
总之,肝脏为维持生命所起的作用之多是别的脏器所不能比拟的。肝脏的
功能受损,会引起全身的不适症状,所以,保护肝脏就是保护生命。
肝脏是怎样进行蛋白代谢的?
由消化道吸收的氨基酸在肝脏内进行蛋白质的合成;脱氨、转氨一系列加工后
,合成的蛋白质进入血循环,满足全身及组织器官的需要。肝脏是合成血浆蛋白的
主要场所。肝脏合成的蛋白质种类很多,除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外,
球蛋白和白蛋白也是在肝脏内合成的。血浆蛋白可作为体内各种组织蛋白的更新之
用,所以对维持机体蛋白质代谢起重要作用。
氨基酸代谢的脱氨基反应及蛋白质代谢中不断产生的废物氨的处理均在肝
内进行。氨是机体内有严重毒性的物质,肝脏可以把它造成无毒的尿素,从肾脏经
小便排出,达到解毒目的。肝病病人肝功能出现障碍时,血浆蛋白就会减少,同时
血氨会升高。
当肝病到了晚期,肝功能发生了衰竭,丧失了处理氨的能力,即可产生“
氨中毒”,病人发生肝性昏迷,人事不知,随时有死亡的可能。
肝脏功能受损时,合成白蛋白明显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经常会出现双
下肢可凹陷性浮肿并形成腹水。
肝脏是怎样进行糖代谢的?
肝脏在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发生变化时,会自动调节,以保持血糖浓度正常。
食物中的糖类转变成葡萄糖后,部分在肝内转变成糖原。葡萄糖经小肠粘膜
吸收后,由门静脉到达肝脏,在肝内转变为肝糖原而贮存。一般成人肝内约合100
克肝糖原,当身体需要时,肝糖原又可分解为葡萄糖而释放入血,其分解与合成保
持平衡。但这100克肝糖原仅够禁食24小时之用。肝糖原是调节血糖浓度以维持其
稳定性的决定因素。肝脏能将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并储存于肝脏内,当劳动、饥饿、
发热时,血糖大量消耗,肝细胞就把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维持人体
的体温,供给人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肝脏还是一个储存器官,可以把合成为糖原的葡萄糖、维生素和蛋白质等
加以储藏。人体若摄取过量的营养,消耗不掉的脂肪就会在肝脏内堆积起来,引起
“脂肪肝”。
肝脏是怎样进行脂肪代谢的?
消化吸收后的一部分脂肪进入肝脏,以后再转变为体脂而贮存。饥饿时,贮存
的体脂可先被运送到肝脏,然后进行分解。在肝内,中性脂肪可水解为甘油和脂肪
酸,肝脂肪酶又将加速这一反应过程,甘油可通过糖代谢途径被利用,而脂肪酸则
可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肝脏还是体内脂肪酸、胆固醇、磷酯合成的主要器官
之一。脂肪肝就是在脂肪代谢紊乱时,脂肪堆积于肝脏内而形成的疾病。
肝脏还有哪些重要功能?
肝脏除有上述的三大物质代谢功能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功能:
①维生素代谢:肝脏可贮存脂溶性维生素,人体95%的维生素A都贮存在肝
内,肝脏是维生素C、D、E、K、B1、B6、B12、烟酸、叶酸等多种营养成分贮存和
代谢的场所。所以,患肝病时应补充多种大量维生素。
(2)激素代谢: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各种激素都保持一定合量,多余的经肝
脏处理失去活性。患有肝病时,可能出现雌激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等灭活障碍
。
③制造凝血因子:人体共有12种凝血因子,其中4种在肝内合成。肝病时可
引起凝血时间延长及发生出血倾向。
④防御功能:肝脏是身体中重要的“细菌捉捕站”。肝静脉窦内皮层含有
大量的枯氏细胞,有很强的吞噬能力,门静脉血今99%的细菌经过肝静脉窦时被吞
噬。因此,患肝病时,人体防御能力下降,易造成感染。
流经肝脏的血液是怎样循环的?
肝脏的血液循环十分丰富,它是由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供血:流入肝脏的血液
1/4来自肝动脉,它主要供给肝脏所需的氧气,另外3/4来自门静脉(由胃、肠、
脾、胰等脏器静脉汇集而成),它把来自消化道的各种营养和有害物质输入肝脏,
经肝脏加工处理后,进入全身循环。门静脉反复分支,发出很多的微静脉,伸入肝
小叶,血流汇入肝窦;肝动脉分支形成小叶间动脉,其血液也注入肝窦,所以,肝
窦是由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汇合而成的。
肝窦毛细血管壁不完整,内皮细胞之间有较大间隙,故通透性较大,血浆
中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等均可通过,这对肝细胞功能的发挥十分有利。
肝窦起自肝小叶的周边部,有门静脉和肝动脉的末梢分支流注其中,汇集
到肝小叶的中心,返入中央静脉,最后汇合成肝静脉。肝静脉为肝血流出口,肝血
出肝后注入下腔静脉。
肝脏生成的胆汁如何排入肠道?
有些人有一种错觉,认为胆汁是由胆囊制造的,其实不然。胆囊不过是储存胆
汁的“仓库”,“制造商”是肝脏。胆管系统是肝脏向十二指肠排泄胆汁及其他代
谢产物的特殊管道结构系统,分为肝内胆管系统和肝外胆管系统两部分。
肝内胆管系统是起源于肝细胞的毛细胆管、至肝门出肝的左右肝胆管之间
的胆管系统,由毛细胆管、细胆管、小叶间胆管和左右肝胆管组成。
肝外胆管是指左右肝胆管开口以下的肝外部分的胆管,包括肝总管、胆囊
管、胆总管。胆汁就是从毛细胆管、细胆管、小叶间胆管流向左右肝胆管,然后流
入肝总管、胆总管,再排到十二指肠。所以,正常情况下,粪便是黄色的。肝脏发
炎时,破坏了肝小叶正常结构,新生的肝细胞排列不整齐,阻塞小胆管,使胆红素
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运行,而大量反流入血。血液中增高的胆红素把眼巩膜和全身皮
肤染成黄色,尿色深如浓茶,医学上称为“黄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