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
1.1 胆盐和脂肪代谢
肝脏合成胆汁酸的能力(0.4~0.6 g/d)远不能满足机体消化脂类食物所需的12~32 g/d,机体必需通过肠-肝循环将排入肠道的胆汁酸再吸收入肝脏加以利用。胆汁酸排入肠腔后,大部分未经细菌作用的结合型胆汁酸主要在回肠通过主动吸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 经肠道细菌作用后的游离型胆汁酸则在结肠通过被动扩散进入门静脉后入肝脏。通常由肝脏排入肠腔的胆汁酸,95%以上均被重吸收再利用,仅小部分(0.2~0.6 g/d)随粪便排泄。因此回肠尤其末端回肠的缺失,可致胆盐丢失及胆盐循环池减少,造成小肠内胆盐溶解度降低,使不溶于水的脂肪酸、磷脂、脂溶性维生素(A、D、E、K)吸收障碍。由于未被吸收的脂肪、结合性胆盐大量进入结肠,在细菌作用下,形成羟化脂肪酸和游离型胆盐,该物质可使结肠上皮细胞损伤,抑制水-电解质的吸收而出现水泻。结合型胆盐的缺乏,又可影响胆汁中胆固醇、磷脂及胆盐3者的平衡,使胆固醇饱和度增加,易形成胆结石。
影响吸收的严重程度依赖于所切除回肠的长度。Anderson等〔1〕在研究克隆氏病的外科治疗中证实,绝大多数胆盐在末端回肠100 cm范围段重吸收。Filipsson等〔2〕在同样的研究中也发现,当切除末端回肠的长度小于60 cm时不会出现胆盐和脂质的代谢障碍。Tadashi等〔3〕在对东京大学国立儿童医院小儿外科1977年至1983年间因末端回肠闭锁、狭窄或扭转、腹内疝等病因导致回盲部切除的5例新生儿及2例婴幼儿进行了长达10年的随访研究中证实,所有患者血清胆盐的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 B超也未发现胆结石。Stein等〔4〕在对137例接受了Mainz pouch Ⅰ型手术(回结肠代膀胱手术,切除24~36 cm末端回肠及包括回盲瓣在内的12 cm的升结肠)的患者为期4年的随访研究中发现,所有患者血清胆盐及脂溶性维生素A、D、E、K等均在正常水平范围内。Racioppi等〔5〕对16例回肠代膀胱和34例回盲部代膀胱手术患者的长期随访中发现,所有患者血清脂肪酸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然而Becker等〔6〕却发现27例克隆氏病患者在切除末端回肠(平均长度36.5 cm)后出现胆汁酸吸收障碍,并干扰了脂肪的代谢,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难以解释的是高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脂水平却高于对照组,其程度与所切除的回肠长度无关。Jeppesen等〔7〕发现: 部分回肠切除的患者中链脂肪酸(C8~C10)的吸收率明显高于回结肠切除患者,两组间对长链脂肪酸(C14~C18)的吸收率均极低。认为回肠切除后结肠将作为中链脂肪酸吸收的主要部位,因为长链脂肪酸不溶于水所以吸收极少。由此可见结肠在脂肪的吸收中占有重要作用。Aldini等〔8〕也曾报道广泛回肠切除后,患者将出现胆汁酸吸收障碍并导致胆酸性腹泻和脂肪酸性腹泻。
1.2 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是一种人体不能合成的含钴维生素。因此人体维生素B12的来源完全依赖于食物。食物在胃内消化时,维生素B12被释放与胃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形成维生素B12-内因子复合物,其与回肠粘膜上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被吸收,储存在肝脏、骨髓和其他增殖中的细胞内。维生素B12的缺乏将导致DNA合成障碍,表现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亨特舌炎等。
Steiner等〔9〕在对24例回结肠代膀胱术后长期随访中发现,有3例血清维生素B12低于200 ng/L,且希林氏试验(用于检测维生素B12在胃肠道吸收情况)均有病理性改变; 另有3例虽然血清维生素B12水平降低,但希林氏试验却仍然正常。Akerlund等〔10〕对切除60~70 cm末端回肠的回肠代膀胱手术患者经5~11年的随访,35%患者出现维生素B12水平降低而需要补充,特别是术前放疗过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维生素B12缺乏。Stein等〔4〕在对Mainz pouch Ⅰ型手术(最多切除36 cm的末端回肠)研究中发现,成人组术后4年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明显下降,同时细胞内维生素B12的水平也有较显著下降。Behrend等〔11〕在对75例行了回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手术的克隆氏病患者研究中发现: 切除末端回肠的长度超过60 cm,所有患者不可避免地出现维生素B12吸收障碍; 如长度在60 cm内,将近半数(53%)出现同样结果; 即使切除10 cm甚或更短,38%患者仍出现维生素B12水平降低。由此认为: 除了切除的末端回肠长度外,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影响肠道维生素B12的吸收。
许多研究表明回盲部和右半结肠切除后的患者并没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这主要是因为正常人体内维生素B12的储存量估计为3~5 mg,其中1~3 mg储存在肝脏中,每天消耗量约为2~5 μg。因此如果体内储存量正常,即使食物中长期缺乏维生素B12,也需2~5年或更长的时间才会出现缺乏表现〔12〕。如为部分吸收障碍,则可能在30年后才出现临床症状。由于维生素B12在血清中下降的速度明显快于血细胞内,所以很多患者虽然血清维生素B12水平降低,但细胞内水平仍正常,同样不会出现任何临床症状。Behrend等〔11〕在长期随访中发现希林氏试验所得出的维生素B12病理值和正常值波动幅度较大,建议不能以其结果作为判断是否进行治疗的依据,通过免疫学方法直接测定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最为可靠。
1.3 生化指标
糖、蛋白质及脂肪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而到达回肠时,吸收已基本完毕。若回盲瓣缺失,空、回肠内容物将快速进入结肠,缩短了食糜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从而影响上述3种物质的消化、吸收。Fallingborg等〔13〕发现: 成人切除病变的回盲部后,食物通过小肠的时间由对照组的平均8小时缩短为5.2小时,其程度与切除的末端回肠长度无相关性。由此推断食物过快通过小肠是由于回盲瓣切除所导致。所有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肌酐、C-反应蛋白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李正等〔14〕在对19例回盲部和右半结肠切除患儿的随访中发现,14例作了回盲瓣切除的患儿X线胃肠钡餐透视显示: 服钡后1小时13分钡剂开始进入结肠(最快者40分钟,最慢者2小时30分),钡剂全部进入结肠的平均时间为2小时8分(最快者1小时15分,最慢者3小时10分),钡剂开始进入结肠的时间较正常儿快1倍左右,说明食糜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正常儿短。然而这些患儿的血浆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内。Salomon等〔15〕在对17例回肠代膀胱手术(切除末端回肠20~35 cm)患者的10~22年随访中得出: 所有患者血清铁、钙、磷、总蛋白、白蛋白、铁蛋白、甲状旁腺激素、尿素氮、肌酐、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等均在正常范围内; 中段尿的钙、蛋白、肌酐和pH值也与正常人无差异。
Stein等〔4〕报道回盲部切除后钠、钾、氯、铁、镁、锌、铜等重要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内。但李正等〔14〕对患儿的头发微量元素测定中,89.5%患儿铜含量和63.1%患儿锌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Vantyghem等〔16〕在治疗部分回、结肠切除患者中发现,回结肠切除后短期内将出现假性醛固酮减少症,表现为低钠、高钾、高醛固酮血症,单核细胞上的盐皮质激素受体处于正常值低限,糖皮质激素受体则降低,急性期过后恢复正常。认为这是回结肠切除后短期内钠盐大量丢失的反应,指出回结肠在钠盐吸收中占有重要作用。关于肠切除后的假性醛固酮减少症的研究仍在进行。
草酸盐主要在结肠吸收。饮食中草酸盐几乎均与钙在小肠内结合形成难溶性不被吸收的草酸钙。回盲部切除后可因脂肪吸收不良,钙与剩余脂肪结合,致使草酸盐大量进入结肠,结肠吸收量明显增加。由于草酸盐主要从肾脏排泄,故在继发草酸尿的基础上易形成结石。因此对患者应长期追踪观察。
2 肠道菌群失调
由于回盲瓣的“细菌屏障”作用,回盲瓣两侧细菌量有明显差别,末端回肠内细菌约105~108个/ml,其中需、厌氧菌各半; 而结肠内数量高达109~1011个/ml,且绝大多数为厌氧菌〔17〕。据统计,粪便中细菌约占粪便固体总量的20%~30%,重要的是细菌中含有多种酶,既能分解食物残渣和植物纤维,又能合成维生素B族复合物和维生素K供人体吸收和利用。
回盲瓣切除后因“细菌屏障”作用的消失,大量结肠细菌向小肠迁移寄生,致使小肠内细菌尤其是厌氧菌明显增多,形成所谓“小肠细菌结肠化现象”。毛勤生等〔18〕在回盲瓣重建手术的实验研究中发现: 保留或重建回盲瓣组,需氧菌计数与厌氧菌计数在回肠与结肠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而切除回盲瓣组两者计数在回肠与结肠之间基本相同。王光义等〔19〕类似研究的结果也相似。回盲部切除后导致的顽固性细菌性肠炎、胆盐性腹泻和脂肪酸性腹泻,将破坏肠道粘膜并增加其通透性,大量蛋白由血液渗透入肠腔,更有利于细菌的大量繁殖,严重地干扰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 大便性状的改变
回盲部切除后,由于食糜过快进入结肠,水分在小肠内吸收不充分; 结肠细菌迁移入小肠,导致细菌性肠炎,肠道吸收功能减弱,分泌增加。此外,切除回肠过多将使胆盐吸收减少,导致未被吸收的脂肪、结合型胆盐大量进入结肠,在细菌作用下形成羟化脂肪酸和游离型胆盐,使结肠上皮细胞受损。这将抑制水、电解质吸收,甚至出现水泻。
在几乎所有关于回盲部切除患者的研究中均发现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腹泻。Verga等〔20〕在20例回盲部切除患者长达19年的随访中,有9例出现术后腹泻,其中7例持续到术后18个月,另2例广泛回肠切除术者腹泻持续到术后36个月。但最终到随访结束时均已恢复正常粪便。Ben等〔21〕在回盲部代膀胱手术中也发现42%的患者术后2周内出现稀软大便,而单纯结肠切除的对照组中大便形状无明显改变,患者未出现明显的水泻样大便是其特点。Tadashi等〔3〕报道,行回盲部切除术后的患儿,在6岁前均存在有中等程度的水样或稀糊样腹泻,6岁以后逐渐好转,然而即使到随访结束时,所有患者如饮用凉水或牛奶后,仍有腹泻倾向,这与对照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4 对身高、体重、智力发育等的影响
回盲部切除后由于一系列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紊乱,干扰了机体的生长发育。Jimenez等〔22〕发现,与单纯部分小肠切除的患儿相比,回盲部切除后患者出现慢性营养不良,表现为身高和体重均低于或接近正常范围。Tadashi等〔3〕报道回盲部切除组与普通日本儿童相比,虽然2/4病儿在身高方面超过正常值,体重在正常范围内,但仍存在瘦弱的倾向。此外维生素B12的严重缺乏将导致脊髓、小脑退行性病变-脊索细胞血症(funricutar myelocytosis)。Steiner等〔9〕发现11例患者在回结肠代膀胱术后5年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他指出即使是完全性维生素B12缺乏,这种症状也似乎出现过早,因此推测可能与患者的原发疾病(膀胱肿瘤)有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