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月的宝宝还小,有个 发烧 什么的是很正常的事情,只不过妈妈们还是要好好注意。那么,当宝宝发烧并且手脚发热的时候该怎么办?就下来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10个月宝宝发烧时的症状
发烧伴随的症状无非就是手脚冰凉,或者手脚发热。脸色泛红,哭闹不停。
10个月宝宝发烧的常识
小儿发烧 是很常见的,一般情况下如果是在38.5℃以下可不上医院,只需家庭 护理 即可。当小孩发烧体温并在39度以上时,此时属于高烧,家长应立刻带孩子去看医生,并须及时进行退烧处理。
发烧39度时属于高烧,一般来说,如果孩子面色如常或者潮红,可以安心在家中护理若面色暗淡、发黄、发青、发紫,眼神发呆,则说明病情严重。孩子发烧时家长不能盲目退烧,应到医院查明发烧的原因,根据结果做出相应治疗。因为发烧是一种身体的正常防御反应, 感冒 、 白血病 、乃至其他 疾病 都会表现出发烧的症。
39度高烧的确严重,而一般人都会误以为高烧不退会烧坏头脑。其实高温烧坏头脑是和温度高低和持续时间长短的关。只有在体温超过42度,并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后,人体的蛋白质才会开始变性,对脑部才会造成直接的伤害!
大多数会影响智力和脑部发育的是 脑膜炎 ,或是抽痉不停引起的缺氧性脑病变。这都是疾病本身病程,而不是温度所造成而这些疾病大都会有高烧不退的症状(即使温度低于42度)。这就形成了一般人见到的高烧会烧坏头脑的错误推断。
两者的基本鉴别方式是看小孩的食欲和活力。脑膜炎,或 败血症 等严重的感染,小孩的食欲活动力会很差,一直昏睡,脑压升高的话也会有呕吐的症状。因此在孩子发烧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察言观色”,一经发现以上症状,立刻送医。
10个月宝宝发烧的处理方法
1、 35%酒精擦浴
酒精能扩张血管,蒸发时会带走大量热量,婴幼儿发烧时可以以此帮助降温。准备75%的酒精100毫升,加温水等量,保持温度在27~37摄氏度左右,不能过冷,否则会引起肌肉收缩,致使热度又回升。酒精擦浴时,用小毛巾从宝宝颈部开始擦拭,从上往下擦,以拍擦方式进行,腋 窝、腹股沟处体表大动脉和血管丰富的地方要擦至皮肤微微发红,有利于降温。注意宝宝胸口、腹部、脚底不要擦,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2 、温水洗澡
洗澡能帮助散热。如果宝宝发烧时精神状态较好,可以多洗澡,水温调节在27~37摄氏度。注意不要给宝宝洗热水澡,否则易引起全身血管扩张、增加耗氧,容易导致缺血缺氧,加重病情。
3 、热水 泡脚
泡脚可以促进 血液 循环,缓解不适。宝宝发烧时泡脚的另一妙处在于能帮助降温。泡脚可以用足盆或小桶,倒入2/3盆水,水温要略高于平时,温度在40摄氏度左右,以宝宝能适应为标准。泡脚时妈妈抚搓宝宝的两小脚丫,既使血管扩张,又能减轻发烧带来的不适感。
4 、冰袋冷敷
可以去商店购买 化学 冰袋,使用时放冰箱冷冻,由凝胶状态变成固体后取出,包上毛巾敷在宝宝头顶、前额、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可以反复使用。也可以家庭自制冰袋:用一次性医用硅胶手套装水打结放冷冻柜,冻成固体后取用。如果觉得冰块太冰的话,可以在冰袋半冰半水的状态就取出,包上毛巾给宝宝冷敷。
5 、冰枕
宝宝高烧时可以做个冰枕给宝宝枕着,既舒服效果又好。去医院买个冰袋(不是热水袋)。把冰块倒入盆里,敲成小块,用水冲去棱角,装入冰袋,加入50~100毫升水,不要装满,2/3满就可以,排净空气,夹紧袋口,包上布或毛巾放在宝宝头颈下当枕头。待冰块融化可重新更换,很快宝宝的体温会降下来。
10个月宝宝发烧的误区
通过“捂热”出汗退热
常听一些家长说:“吃点药,捂一会,等汗出来就不烧了”,也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怕冷,因此要穿多点、盖多点,于是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一个憋得红彤彤的小脸蛋,通过捂热出汗来退热的家长也不少,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孩子在发烧的时候,末梢循环变得较差,手脚摸起来可能会有些凉凉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穿得不够多。而且孩子在发烧的时候,包得严严实实反而会影响到机体的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在高热时末梢血管可代偿性扩张,使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加之宝宝长期在这种闷热的高热环境中,处于缺氧状态,长时间下来,极有可能会导致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受累。
正确做法:当孩子发烧时,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使其充分散热,并注意室内空气保持流动,但要注意宝宝手脚的保暖。
孩子发高烧了也要等医生看了再处理
有些家长担心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后会影响医生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或者不知道该给孩子用什么药,于是,孩子都已经烧得小脸蛋通红了也还是不给孩子积极降温,非要等到见了医生不可,或者是孩子都已经发高烧了,在家不处理就直接抱过来医院,在诊室外焦急地等候。
正确做法:如果孩子已经发烧到38.5℃以上了,就应该积极先给孩子降温,尤其是已经高烧的宝宝,如果长时间高烧不处理的话,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的发生。
一发烧马上用退烧药
有些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烧,就马上给孩子服用各种退烧药,吃药后没有马上见效时,又立即换另一种退烧药。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
正确做法:一般来说,孩子的体温在38.5℃以下,我们都是建议 物理 降温为主,超过38.5℃了才在物理降温的同时给予退烧药。目前市面上的退烧药品种繁多,家长在选用时,最好选用 儿童 剂型的退烧药,尤其是小婴儿,可以选用一些滴剂类的退烧药。在使用退烧药的过程中,家长也要需要注意了,如果服用了退烧药后孩子体温还是没有降下来,也不能马上再用一次退烧药或者更换其他退烧药,要间隔4-6个小时之后才能再服用退烧药,同时,也要注意多喝水,以利于降温。
发烧不能洗澡或发烧用冷水擦浴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了,不能洗澡,洗澡的话很容易着凉,还有一些家长则认为,孩子发烧的话,帮他用冷水擦浴一下,就可以帮助他降温了,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正确做法:发烧的孩子洗温水澡更有利于散热,如果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擦浴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降温方法。用温水洗浴或擦浴后要迅速擦干全身,并换上干爽的衣服,以免着凉。
用肉汤补充 营养
高烧也可以导致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氧消耗量增加,因此注意给宝宝补充营养是对的。但是通过给宝宝喝肉汤的方法补充营养的做法却是错误的。因为高烧使 消化 酶的活性降低,影响宝宝的消化功能,此时吃油腻的食物,不仅不能吸收,反而会引起呕吐或 腹泻 ,加重身体的缺水。
在宝宝发烧的时候,应该给宝宝以流质、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例如稀粥、菜汤、果汁、鸡蛋羹等。另外,还要给宝宝充足的水喝,最好是盐水。这样做一方面可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另一方面可达到降温的目的。
为什么宝宝发烧时,全身滚烫但手脚冰凉?很多家长会发现:宝宝发烧时,全身滚烫,但手脚冰凉,这是为什么呢?京妈先来说下宝宝发烧的原理:
发烧一般是因为感染病毒或细菌,有炎症反应发生,下丘脑调节体温升高,这样有助抑制病原。但由于小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是尚不完善,那在刚发烧的阶段,负责血管收缩和舒张的神经,容易发生功能紊乱,这样就会导致宝宝四肢末端(手脚)的小血管处于收缩(痉挛)状态,所以家长去摸宝宝的手脚都是冰凉的。
那么当宝宝发烧时,出现手脚发凉和手脚发热的应对方法几护理也是不一样的。
宝宝发烧手脚发凉该如何应对?一般宝宝发烧时,手脚摸上去是冰凉的,那必然过会儿体温会越来越高。这时候可以给宝宝喂温水、穿上袜子、热水泡脚等,通过做好保暖,来改善末梢循环。同时需要注意勤测体温,做好记录。
若是体温超过38.5℃时,一定要吃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何布洛芬,具体剂量根据宝宝的月龄计算而定。如果是持续发烧或体温一直很高,要及时带宝宝去看医生。
误区:这里有个误区,就是很多妈妈看到宝宝发烧,而且手脚冰凉,可能会给宝宝多穿衣服或盖被子“捂汗”,这样做是不正确的,并且还有危险,可能导致“焐热综合征”,严重时甚至有生命危险,所以一定要注意,宝宝感觉冷,多穿件衣物是可以的,一定不能穿太多还盖上几层厚棉被给宝宝捂汗。
宝宝发烧手脚发热该如何应对?到了发烧中后期,宝宝可能就是手脚发热而且还爱出汗,这种情况,当体温不高于38.5℃时可以物理降温(如少穿衣服、降低室内温度、洗温水澡、使用降温贴等);但当体温高于38.5℃时要服用退烧药,如果是反复高热或高热持续不退都要及时去医院。
宝宝发烧,几个护理及注意事项要知道宝宝发烧,不管是受凉冰凉还是手脚发热,下面这几个注意事项要知道:
1、勤监测宝宝体温,最好能做下记录,并且注意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
2、食欲不好时,不用强迫宝宝吃饭;
3、一定要给宝宝多喝水,以免发生脱水;
4、发热超过38.5℃,要服用退烧药,以免高热惊厥,之前有过惊厥史的宝宝,家长要注意观察,可以不用等到38.5℃就给宝宝服用退烧药;
5、不必宝宝一发烧就着急去医院,可以先自己观察观察,去医院反而增加交叉感染的几率;
6、宝宝发烧期间,注意多休息及宝宝的卫生,并且家里要每天通风。
怎样判断小儿发热?发热是婴幼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许多疾病在一开始时就表现为发热。在日常生活当
中,我们会时常看到有些家长用手摸一摸孩子的头,摸一摸孩子的手心,感到皮肤发烫,就
认为孩子是发烧了。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的体温超过37℃就是生病了。其实,这种认识
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发热是指体温的异常升高。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为36℃~37℃,如超过37.4℃可以认为是
发热。但是,小儿的体温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常常可以出现一些波动。比如在傍晚时,小
儿的体温往往比清晨高一些。小儿进食、哭闹、运动后,体温也会暂时升高。衣被过厚、室
温过高等原因,也会使体温升高一些。这种暂时的、幅度不大的体温波动,只要小儿一般情
况良好,精神活泼,没有其它的症状和体征,一般不应该考虑是病态。
有些孩子经常出现手足心发热。有的家长一拉孩子的手,发现手心很热就认为孩子是发
烧了,盲目地给予退热药。其实,小儿的手足心热并不一定就是体温高。如果测一下体温,
很可能在正常范围。孩子手足心热,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是因为阴虚火旺,也就是人们所说
的孩子有“虚火”。这种情况不宜使用西药退热剂,而应该请中医治疗。中药可选用生地、
麦冬、沙参、玄参、玉竹、青蒿、丹皮等滋阴清热之品。同时让孩子多饮水,多吃青菜和水
果,也可以经常用菊花泡水频饮。
对确认发热的孩子,要分析发热的原因,判断是感染所致的发热,还是其它因素所引起
的发热。并且要注意观察发热的热型和伴随的其它症状,以便及早做出正确诊断。
小儿发热就一定是病重的表现吗?
发热是小儿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在多数情况下,发热是身体和入侵病原作战的一种保
护性反应,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
有不少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热就立刻惊慌失措,以为孩子一定是得了什么重病。其实,发
热并不一定就意味着病重。体温的异常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
发热的生理机制实际上是白细胞发现了入侵的病原,于是就释放出蛋白质,产生一种内
源性致热物质,这种物质刺激下丘脑,使体温的调节失常,从而引起发热。人体的免疫系统
在体温较高的时候,战斗力会得到增强;而不少细菌和病毒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进攻的能
力也会降低。人体每一次发热,都会给免疫系统一次锻炼的机会。
了解了发热的产生机制,家长见到孩子发热时既不要惊慌,也不必急于用退热药。在一
般情况下,如果只是发热而没有其它明显的不适,不服用退热药反而更好。这样,既可以使
医生通过了解热型及发热程度做出确切诊断,又保护了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
小儿的正常体温可以因气温、年龄、饮食、哭闹,以及衣被的厚薄等因素有一定范围的
波动。体温稍有升高,并不一定有病理意义。在小儿确实体温升高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神
态和举止,而不要单纯依赖体温计。一个体温在38℃,神情呆滞的孩子,和一个体温在40
℃ ,但仍然顽皮的孩子相比,前者更值得我们关注。而一个机体抵抗力低的孩子,纵使患
了严重的疾病,也很可能不会发热。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卫反应,但发热过高或长期发热可使机体各种调节功能受累,从而
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因此,见到小儿发热时,应积极查明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为什么高热前会出现寒战?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有的患儿在发热前先出现寒战,寒战过后往往表现为高
热。在高热前为什么有时会先出现寒战呢?
这是因为多数患儿的发热是由致热原所引起。中性粒细胞和大单核细胞内含有致热原前
质,在一定的刺激条件下,白细胞可被激活,并且释放致热原。致热原通过血流到丘脑下部
的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刺激后,就会产生兴奋,冲动通过交感神经引起皮肤毛
细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这时皮肤温度就会下降,从而刺激温度感受器引起骨骼肌张力增
加,肌纤维呈微细收缩,皮肤内竖毛肌收缩。因此,患儿会出现寒战,我们会看到孩子的皮
肤出现“鸡皮疙瘩”。
在寒战后出现的发热一般都是高热,多见于重症感染,应该积极做好治疗和护理工作。
在患儿寒战时,应进行保温,尤其是四肢等末稍部位的保温,给予服用热饮料。在高热时,
要及时降温,并随时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发生惊厥。
为什么退热时患儿会出汗?
孩子在发热时,家长都会积极想办法给孩子降温,只有体温降下来,家长的心里才会踏
实。一般家庭中比较常用的降温措施是服用退热剂。因为服药降温方法简单易行,而且退热
效果也较好。但是,服用退热药以后,患儿常常会大量出汗,尤其是用药剂量大时则汗出不
止,这又令家长忧心忡忡。患儿在退热时为什么会出汗呢?
因为发热时机体内温度上升,皮肤血管扩张,这样就使血流增快,皮肤温度升高,以增
加散热。当体温继续增高时,皮肤血管的扩张已接近最大程度,此时蒸发就成为唯一的散热
方式,开始以发汗作为散热,以补偿皮肤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之不足。在正常人的体温条
件下,每一克水蒸发变成水蒸汽要吸收0.6千卡的热量。所以,汗液从皮肤表面大量蒸发,
可带走大量体热,是一种很好的散热方式。
患儿高热时服用退热剂,一般都会在短时间内开始出汗,然后体温逐渐下降。退热剂主
要通过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散热增加,汗出增多,从而使体温降至正常。小儿在服用退热
药时应注意掌握剂量,不可因为体温过高而大量应用退热药品。因为退热药剂量过大会使汗
出增多,可引起患儿虚脱。同时,应用退热剂时要注意多饮水,以利于排汗降温,并可防止
出汗过多造成水与电解质紊乱。
小儿汗出较多时,要注意及时补充体内所需要的液体,同时要做好皮肤护理。如果患儿
汗出较多又不欲饮水时,可以通过静脉输液来补充液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