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哇哇大哭的小孩,一个崩溃的爸爸或妈妈。
“简直是烦死了,哭,哭,一天到晚只知道哭,除了哭,你还能干嘛……”在大人没好气的话语之下,小孩哭得更厉害了。
大人呢,暴躁点的直接就对孩子开打了,可是,当气消了以后,却是捶胸顿足地后悔:不应该打孩子。
只是,下次遇到孩子哭闹之下,还是一样控制不了恶语相向或者是拳打脚踢。
为什么孩子的哭闹声会让爸妈们烦躁呢?
01
英国科学家Morten L Kringelbach说, 婴儿和孩子的哭声,能给人类的大脑带来特殊的刺激,尤其是父母,小朋友的哭声能让他们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感觉难受。
这是因为,人类在漫长的丛林生活中,幼童的哭声往往意味着危险,比如被野兽袭击或遇到其他危险。久而久之, 便形成了固定的条件反射 ——孩子哭了,父母就紧张,继而迫切地想采取行动 , 就如同看到肉骨头,狗自然而然流出哈喇子一样的道理。
如今人类早已搬进坚固的住所,远离丛林,远古的各种危险不复存在。可是,基因是有记忆的,父母听到小孩的哭声仍然会紧张烦躁;而婴儿呢,也习惯用啼哭引起父母的关注。
儿子刚出生时,不管睡得多熟,我都能准确知道他的每一声啼哭,很多时候,问家人,他们都说没有哭,等过去看时,就会发现孩子的各种状况:或是吐奶了,或是尿了,或是拉臭臭了......直到现在,他晚上的每一声哭,我也会习惯性醒来,或者给他盖被子,或者安慰他不用怕,只是做了个梦。
02
很多时候身心俱疲,而孩子还在不停哭闹,就很容易采取一些消极措施进行应对。
1、冷漠无视
曾经育儿界流传着这样一个词“延迟满足”,说的是孩子哭了,不能马上抱起来,这样会惯坏他。
父母那一辈多数是这种观念的拥趸者。我妈还给我讲我小时候的一些事情,说是她从来都是下地干农活,把我放在床上用被子围起来,不掉下去就好了,白天最多吃3次奶就行。那种情况下,谁知道我哭没哭,现在不是也好端端的吗?哪像我带儿子一样,一声都怕哭了。
他们不知道的是,直到现在,我还有种深深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体现在,不能很好处理感情问题,和老公相处,总觉得他忽视了我,脾气一触即发;对物质和金钱也是,骨子里有种匮乏感,总是害怕失去。
2、呵斥打骂
之前的自己,每当儿子哭闹时,也习惯性朝他怒吼,甚至打骂,抱怨他怎么这么不听话。
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原来也是代际遗传的。回溯到幼年时期,父母最讨厌的就是我们的哭闹,打骂更是家常便饭。导致我们自己有了孩子,也非常讨厌小孩哭闹,在不自觉中重复了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而不自知。这样只能导致一代代痛苦的延续。
3、条件交换
超市里,一个小男孩看到一辆橘黄色的玩具跑车,老人说“不能买,没带钱。”这时,小男孩直接大喊:“就要嘛就要嘛。”还躺在地上打滚。引起众人围观。老人觉得非常不好意思:“给你买,快起来,大家都在笑话你呢。”小男孩一骨碌就爬起来了,生怕老人反悔似的:“这个,就是这个!”
回家的路上,老人边走边抱怨:“每次来超市都要买,以后不带你出来了……”小男孩紧紧抓住小汽车,像是没听到老人说什么一样,一声不吭。
孩子哭闹,就急忙用零食或玩具哄孩子,虽然能立马见效,但孩子可能会用哭闹来要挟大人获得他想要的一切,一旦不能满足,哭闹就会加码,教养立马失效。
03
面对小孩哭闹,我们的正确应对姿势应该是这样的:
知名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说过,在小朋友早期的成长中,“哭”能在爸妈和孩子间引发依恋情绪。
妈妈们都熟悉这样的情景,当我们把哭个不停的宝宝抱在怀里,心态平和地抱着,慈爱地看着他,即使不说话,他也会慢慢停止哭闹。
当 我们 总 是 以耐心和爱心安抚哭闹的孩子,孩子便会对 我们 产生信任、依赖和安全感,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教养的原则。
曾经看过这样的新闻,一位母亲给自己15岁的儿子喂饭,在喂饭过程中,打扰了儿子玩游戏,儿子发脾气把饭碗摔得粉碎,而当爸爸的却一言不发。当时我看的时候觉得很震撼,过后仔细想想,却发现,如果怕孩子哭闹,对孩子一步步妥协,结果自然会把孩子养成这样的“废柴”。
在孩子哭闹时,我们要温柔而坚定地坚持原则,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看到我给妹妹喂饭,我儿子也一度要求我喂他,不同意就拼命哭。我解释道:“宝宝长大了,会自己吃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是好孩子。妹妹还小,你看,妹妹只有两颗牙,还不会吃饭,所以要妈妈打成糊糊喂。宝宝会很多妹妹不会的本领,妹妹一定会以哥哥为榜样的。来,妹妹给哥哥点个赞。”然后将妹妹肉乎乎的小手在儿子额头上印上一个大大的赞,他果然心满意足地自己吃饭了。
当孩子哭闹时, 耐心安抚, 关注他、尊重他、赞美他,温柔而坚定地坚持 原则, 才是为人父母应该做的 。
更多经典,欢迎关注觉本公众号"jueben520"
的确有一些人会很烦孩子哭,不仅烦别人的孩子哭,跟烦自己的孩子哭,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一、听到孩子哭会烦躁的原因
1、有可能有的人本身就不喜欢孩子,也有可能恰好孩子哭的时候这个人也有烦心事,还有可能状态不好听到孩子哭也会烦,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2、我想要分析更深层的原因,很多时候,孩子的哭闹之所以会触发成人的情绪,是因为孩子的哭闹触动了我们内在的伤痛。
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跟周围人的关系以及互动模式,都深深影响着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和看法。这个互动的最初,就是跟父母(或主要抚养者)的互动。
如果父母对一个孩子的哭闹是耐心的,宽容的,给予积极回应的,这个孩子就会感觉到安全、被爱、被允许,他会觉得自己是重要的,周围的人是友善的,世界是安全美好的,自己哭的行为是被接纳的,由此,这个孩子的潜意识中关于对待“孩子哭闹”就保存了以上的记忆(很可能是隐性记忆)。
相反地,如果父母对待孩子的哭闹是烦躁的、压制的,甚至是惩罚或者羞辱的,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形成截然不同的看法和决定,他可能会认为哭是不被允许的,哭是不好的,周围的世界是不安全的等等。
很不幸,我们很多人都是在第二种情境下长大的,想一想我们关于哭的信念:“哭是懦弱的”、“男儿有泪不轻弹”、“不要哭,要勇敢”......
3、当我们长大以后,我们的内在是分裂的,一方面我们的内在小孩很需要被温柔对待,有时候很想哭,可是另一方面我们的内在父母会批判这种“懦弱”,甚至对于这种“流眼泪”的行为很心烦。于是,我们把内在这一切投射在外在的关系里,也就是我们跟孩子,跟朋友,跟配偶的关系里。
这个时候,当孩子哭的时候,会心烦甚至抓狂,就不难理解了。
4、那么这是不是说这样的人共情能力差呢?
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的,因为共情的能力的产生的发展,不是靠学知识学出来的,而是取决于我们在小时候是否被共情,一个经常被共情的孩子,他会自然习得这种能力,反之则很难拥有这种能力。
二、如何改变呢?
那么该如何改变呢?我有以下两点建议:
1、带着觉察,注意当下发生了什么
当我们知道,原来被孩子的哭激怒或者因此烦躁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原因,那么我们就从“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当下一次再发生这种情况,就可以试着觉察此刻自己的内心发生了什么。
2、回溯童年记忆,疗愈自己
我们常常以为不看就代表那些伤不在了,事实上那些伤痛依然在,想要真的让自己可以平和面对孩子的哭闹,首先需要去面对自己内在的那个小孩,允许自己脆弱,允许自己无能,跟自己和解,之后才会发生真的接纳孩子,包括孩子的哭。
首先,有一个疑问,谁的孩子让你烦躁?
如果是别人的孩子,请你悄悄走开,寻找属于自己的蓝天白云美好宁静。
如果是你自己的孩子,请你继续忍耐,深呼吸,抱抱他,然后对自己说:“亲生的,亲生的。。。”
假设这个孩子是你的,给你推荐一个视频《育儿师一招搞定熊孩子》。
不知这个孩子多大了,当他喊闹时,其实在给父母信号,一定是他的某种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注意,这种需求不是物质的,而是源自内心的,如:想得到(或缺少)父母更多的爱、关注、安全感等等。
下次你可以试试,孩子哭闹时,给他一个拥抱,就可以安抚孩子的情绪。
然后再问问他想做什么,低龄幼儿很容易满足,除了食物,他最希望和父母一起享受音乐、游戏、故事、大自然。
也许你已经付出了很多,已经开始憔悴、焦虑,但对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的全部,他渴望得到源源不断的关爱。
孩子,总免不了向父母撒娇,这是他们内心获取安全感的一种方式。及时回应孩子的要求,就是高质量的陪伴,就是父母表达关爱的方式。别急着推向他们走向独立。孩子也好,父母也好,请慢慢来。
“当你不陪孩子的时候,孩子慢慢也就不想陪你了。”早教专家尹建莉曾这样说过,“儿童的一切都是在模仿成人,父母怎样对他,她也怎样对待别人。一个人不可能给出自己没有的东西,从小缺爱的孩子怎么给别人爱?”
为人父母,不论是男孩女孩,只要你爱他,请多抱抱他。让他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每个人长大后都需要独自承担各种压力,因此童年时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对于日后性格发展非常重要。
好好呵护你的孩子,让他从小根植在爱的家庭环境,得到心灵的滋养,等他成人后自然能拥有积极的态度、强大的内心、健全的人格、成功的人生。。。这不正是所有父母所期待的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