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接缝滑移,也就是之前国内所称的纰裂程度。是指织物经接缝后,缝纫处的纱线 抵抗外在拉力的能力,是衡量织物接缝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缝纫线的影响因素就是自身强度的问题,对于ISO和GB等系列的标准来说,缝纫线的强度基本上都是可以满足≥200N的要求。
但对于ASTM标准(美国材料实验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Testing Materials )来说,其要求并不是≥200N即可停止测试,二是要求直接测试出样品的实际接缝滑移值。这样相对来说,对ASTM标准就必须严格按照要求的缝纫线。
测试方向主要分为如下两种:
1. 经向滑移是指纬纱在经纱上的滑移,对应标准为:ASTM D434、ASTM D1683
2. 经向滑移是指经纱在纬纱上的滑移,对应标准为:GB/T 13772.1、ISO 13936.1
二者是相反的,所以当我们拿到测试报告时,一定得看清楚到底是哪个方向的纱线滑移比较差。现在各测试中心为了让客户一目了然,采用了以下的表示方法://经向(//to warp),表示缝线平行于经向; //纬向(//to weft),表示缝线平行于纬向。
在接缝滑移测试过程中常有以下几种现象出现,有可能出现一种或者几种,不同的面料出现的现象也不同。
FTS=Fabic Torn at Seam(织物在缝线处破裂)。
STB=Sewing Thread Breakdown(缝线断裂)。
FR=Fabric Yarn Rupture(织物断裂)。
SS=Sewn seam yarn Slippage(接缝处纱线滑脱)。
扩展资料:
面料接缝滑移原因及判定标准:
织物在缝线处破裂:
测试结果表示为://Warp(经向)25.7lbf(磅)FTS(织物在缝线处破裂)。
织物在缝线处断裂时由于织物拉伸强力与缝纫线缝纫强力相同或者略低于;织物在缝纫时,缝纫针会将织物的部分纱线刺伤,使其接缝强力值下降。
而下降的程度就是我们偶尔才能听到的一个参数,缝纫损伤率。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涂层或者树脂免烫整理后的织物,这类织物由于受外力作用,相对固定,无法移动,在受强力拉伸时,缝线对纱线形成一种切割力而使织物发生撕裂。
出现织物断裂时,说明面料本身强力值不是很高,测试结果需要看具体的开口和滑移情况:
如果开口程度≥6.4mm,且滑移值满足客户要求,则判定合格;反之不合格;
如果开口程度<6.4mm,且滑移值满足客户要求,则判定合格;反之不合格;
2、缝线断裂
测试结果表示为//Weft(纬向) N/F lbf(磅) STB(缝线断裂)。
注:N/F表示未找到6.4mm开口缝线已经断裂。
发生缝线断裂的情况,一般表示织物纱线间的滑移较小,且织物拉伸强力明显大于缝线强力。出现这个现象大部分都可以断定织物的接缝滑移性能非常号。
且大多数都是找不到标准规定开口程度(用N/F表示),此时需要参考接缝强力的数值即可,如果接缝强力值大于客户的要求,则判定滑移性合格。需要提出的是,如果有STB现象,且接缝强力值很低,此时100%是样品缝制上出现问题。
3、织物断裂:
测试结果表示为//Weft(纬向) N/F lbf(磅) FR(织物断裂)。
注:N/F表示未找到6.4mm开口织物已经断裂。
出现织物断裂现象说明面料的拉伸强力过低,但面料的接缝性能还是很好的。在出检测报告时,基本上表示为N/F,同时备注接缝强力值(理论上和拉伸强力是一样的)。
这类面料我们需要从改善织物的强力上去解决织物强力问题,同时要兼顾滑移性能。如果接缝强力值符合客人要求,判定合格。
4、纱线滑脱:
测试结果表示为://Weft(纬向) 6.8 lbf(磅) SS(纱线滑脱)。
出现织物纱线滑脱现象,只能说明织物的接缝滑移性能不合格。一般出现这类现象的面料多为手感非常柔软或者织物组织结构非常疏松。手感柔软的面料适当加点防劈裂助剂,将手感变成略微硬一点,可以改善纱线滑脱的情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纺织检测
这里指主要由颗粒边界滑移机制所形成的显微构造现象。
1.S-C组构(S-C fabric)
糜棱岩中发育的一种反映不均匀、非共轴流变的特征构造。岩石中发育有两组面理:一组为透入性S面理,指矿物长轴的定向排列;另一组称C面理,是具有一定间隔的强应变带或位移不连续面,一般平行剪切面,也叫剪切面理。二者构成S-C组构。S面理和C面理均发育的变形岩石称S-C糜棱岩(照片3-157~3-160)。
S-C组构在绿片岩相的花岗质糜棱岩中常很发育,其中,长石残斑系的长轴代表S面理,锐角相交的富云母条带即是糜棱岩C面理(图3-8)。S-C面理在剪切带变形过程中的形成过程如图3-9。一般S面理先形成,而C面理则形成较晚,但如果岩石中含有较多的层状硅酸盐矿物,则有可能首先通过(001)面的滑动,而造成C面理先形成。
一般地,S面理在最初形成时与C面理或剪切带边界呈45°,随着变形增强,S面理与C面理的夹角逐渐减小,直至趋于平行。剪切带中S-C面理可以指示剪切运动方向。
2.矿物鱼(mineral fish)
在剪切带高应变糜棱岩带中,遭受剪切变形的矿物颗粒经石香肠化或微破裂作用常常被改造形成“鱼”状体形态的显微构造。最常见的矿物鱼是云母鱼(mica fish)(照片3-161~3-164),尤其是白云母鱼。变形岩石中大的云母片在变形过程中经石香肠化或破碎成几个小颗粒,在变形过程中形成仃型拖尾类似鱼状,尾部常常有细小的重结晶新晶粒出现(图3-10)。云母鱼的尾部和头部一般平行剪切方向,也即C面理。根据云母鱼的不对称性,可判断剪切运动方向。
可形成矿物鱼的矿物还有斜长石(照片3-165~3-168)、角闪石(照片3-169,3-170)、辉石(照片3-171)也有石英鱼的报道(Bestmann et al.,2004,照片3-172)等。一般来讲,除云母之外的矿物鱼形成更多地表现为位错蠕变、扩散蠕变及粒间滑移等变形机制。不同类型的矿物鱼的形成环境有很大的变化(Passchier and Trouw,2005)。
3.显微分层现象(microlayering)
变形岩石中,不同的矿物显示不同的特性,那些Tm(熔融温度)高的矿物常表现为刚性,而Tm低的矿物则表现为塑性,因而在变形过程中先形成基质,而把刚性矿物包裹在其中。
随着变形的继续,基质越来越多,带状构造越来越清楚,定向越来越强,岩石的显微分层现象就越来越明显,那些软的基质部分通过粒间滑移构成条带,而那些相对刚性的矿物及集合体也趋向于排列成层,这样就更有利于进一步变形,这是应变软化的重要机制之一。不同变质条件下的糜棱岩化均可形成显微分层现象。显微分层的结果常常是不同矿物构成不同的成分条带,或浅色及暗色矿物各自相对集中成层(照片3-173~3-178)。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