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马尾总有头缝是因为头发太稀少了。头发间有缝隙是头发太稀少了,头发一扎起来,头发和头发间的距离分的太开了,所以说发间有分缝。
要么就是没梳好,要么就是绑马尾之前头发定型了,中分久了以后,就会有发缝,然后你再做其他的发型就会有个发缝。
马尾扎法
无论什么样式,保证每根发丝的垂坠亮直是先决条件。不建议做头发的拉直处理,那样的发丝失去弹性,看上去虚假、没有生气。
需要使用增加光泽和适合直发定型的饰发品,某些随意马尾辫的造型是略带凌乱,而不是发丝毛糙。这个季节民族风的style盛行,马尾辫大可以梳得随意一点,造型自由一些,没有什么特定的规范可循。
干净的发髻与两鬓,没有一丝乱发。让人看上去显得格外清新靓丽。发辫良好的垂感及发质的顺滑,都让人感到非常舒心。发梢部分略微弯曲,又为整个造型增添了几分活泼感。浅金棕色配以白皙的肤色,给人非常轻松俏皮的感觉。
从前额到发顶部分挑出一部分秀发,由左及右平整梳理,露出前额漂亮的弧形。挑出的秀发编结成三股式麻花辫,再将麻花辫绕至后脑中央,与剩下的头发一同扎成马尾。梳理整齐后,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个温婉的少女形象。
和尚头上的那个不是洞!是戒疤!是和尚受戒时用艾火烧上去的,戒疤越多,受的戒越多,相对而言资格也比较深。戒疤最少1个,最多9个。
烧戒疤的习俗,据说起源于元代,当时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传戒时,规定受戒者每人燃香于头项,受沙弥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为终身之誓。这样一个小小的发明,后来居然悄悄地流传开来,并且世代传袭下来。这当然是一种残害身体的陋习,是汉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汉地佛教文化圈的一点特色,简单地说,就是佛教发展到后期,“大众信仰”比极少数思想家(佛学家)所构成的“精英文化”拥有强大得多的能量。发明烧香疤(俗称“烫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个佛学家,但他的这个小发明,流传之广和深远却是慧能以后任何著名高僧的学说所不能比拟的。
另说
和尚的光头上,用香火烧灼出几个疤痕,这叫烧戒。凡愿遁入空门者,剃度之后,便是烧戒,烧戒结束,即为正式的佛门弟子。奇怪的是,佛教发源地印度的和尚从不烧戒,他们进佛门时免受这皮肉之苦。
原来,中国和尚烧戒始于南朝梁代的梁武帝,梁武帝是个狂热的佛教徒,他曾三次舍身佛寺当和尚,又三次被大臣用重金向寺庙赎回。当时,他大赦天下死囚,令其信佛当和尚。但又怕他们逃出寺院,重新犯罪,就以黔刑(在脸面刺字的一种刑法)为范本,在头上烧上戒疤以便随时识别,加以捕获,此即中国佛教徒烧戒的开始。后来,烧戒被认为是入佛门苦修的开始,逐渐适用于所有的和尚,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世俗人眼中和尚的标识之一。但是,我们决不可认为各国的佛教徒都如此,同是信佛,有些东西差别甚大。如日本和尚可娶妻生子;中国和尚多看几眼女香客,也被认为是犯戒条,甚至于逐出山门,不入轮回。
古代戒疤也是区分是不是真正的和尚的标志,只剃个光头冒充和尚一看头上没有戒疤就会露馅了。
解放后这项习俗被政府废止了,不过中国还是有某些寺庙遵守这项仪规,为新来的比丘受戒时为他们烧戒疤。
虽然科学在不断的发展,但是还是有很多历史的不解之谜,至今无法给出答案,但是我相信随着不断的深入挖掘和发现,早晚那些历史谜团会拨开迷雾一一解答!
在1983年的时候,考古专家在青海出土了一批4000年前的古人类头骨,但是让这些专家所迷惑的是,这几个头骨之上都有一个奇怪的圆洞,人的头盖骨是很坚硬的,就在现代医学,开颅手术也不是个小手术,那在4000年前的古代,是如何做到将头盖骨凿出一个圆洞呢?
专家做了很多的假设,试想这个会不会是在人去世以后,是什么仪式的需要,再讲头骨凿出这样的圆洞,再或者如电视中曾经出现的亚马逊食人族,直接残忍的出现开颅吃人的现象,但是在中国的古代未曾听说或者记载类似的事情。
专家思索不到头绪,就将这几个头骨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回到实验室,对这些头骨进行了CT分析,果然有了不一样的发现,在这些破口的边缘能够明显的看到生长愈合的痕迹,专家为了确认这个事实,还将医学中有过开颅手术的CT进行对比,果然发现边缘的痕迹是如出一辙!
同时,在发掘这个头骨的地方,也出土了几个玉器,玉器上也有切割整齐的圆孔,这就说明当时有一种特殊的工具,是非常坚硬的,比玉石和头骨更加的坚硬,从而验证出了专家的猜测!
这些头骨上的圆洞,肯定是当时这些人生前进行过的开颅手术,曾记得三国时期,曹操有很严重的头疼病,当时华佗就建议进行开颅手术,但是被曹操认为想要谋害自己,后来将华佗杀害了,那在4000年前,是有什么高明的医术和麻醉技术,可以让这些人完成开颅手术并存活下来,这些都是未解之谜,需要后人不断的探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