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泌性中耳炎:外耳道的炎症、鼻腔、鼻窦及鼻咽部等上呼吸道的感染均可造成中耳炎,治疗不当或不治疗还可引起内耳感染,重者可导致全聋及颅内并发症。常见儿童咽鼓管的解剖特点更易使鼻部感染引入中耳,造成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及化脓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在儿童中间发病率比较高,该病在学龄前儿童发病时最经常的表现是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家长往往误认为是注意力不集中;学龄儿童则以学习成绩下降,看电视时音量放得很大等为主要表现。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儿童多是腺样体肥大、鼻窦炎。常见病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阻塞( 如鼻息肉, 腺样体肥大 , 先天畸形和腭裂等 )及其它凡能引起咽鼓管机能障碍的疾病(如急、慢性鼻炎、潜水等) 。
渗出性中耳炎最常见的是引起传导性耳聋,但如果没有适当的治疗或延误治疗,患病时间长可能会引起神经性聋或混合性聋,或者引起粘连性中耳炎,会有渐进性听力下降,治疗起来会很棘手
――因此家长和教师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特别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的患儿,要及时带到医院检查。
3、传染病导致的听力损失: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在发病后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则会发生感音性听力损失。指听觉神经系统受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袭,其结构与功能遭到损害所致的听力下降。此病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是关键,一旦发病超过30天,一般认为回天无术。
4、耳毒性药物导致的听力损失:药物及化学物质可通过全身用药、体腔体表局部经体循环进入内耳引起中毒 , 或使听觉通路中毒, 孕妇用药还可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造成听觉受损。常见药物为氨基糖试类抗生素 ( 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听觉中毒发生的基本因素是个体对耳毒性抗生素毒性的易感性,易感的个体仅用少量药物(有时就1针)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是严重中毒,此种易感性具有明显的遗传性(线粒体DNA缺失或突变等)DD即家族易感性。该病应尽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必需使用要关注听力,一旦波及听力要及时治疗(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
5、听神经病:本病并不罕见。青少年多发, 亦可婴幼儿时期起病。多发于新生儿期有过高胆红素血症(即黄疸症)的儿童。可为双耳或单耳听力减退, 起病隐匿, 临床表现为特别听不清对方的言语内容, 即只闻其声,不辩其意, 该现象在嘈杂的环境中尤为突出。可以有家族史, 如一个家庭中兄妹或姐弟数人同时患病。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助听器的效果存在争议。近年来有人工耳蜗植入术取得较好疗效的初步报道。通常要求患者学习唇读。
颅脑外伤是指头颅和脑受到暴力撞击后所遭受的外伤。一般说损伤包括三个方面:
(1) 颅骨和脑组织的直接损伤,如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等等。
(2) 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如颅内血肿、脑水肿、急性颅内压增高等。
(3) 临近组织器官的损害,如颈椎、颈髓、颈部肌肉的损伤。头痛是颅脑外伤患者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同其他原因所致头痛一样,颅脑外伤引起的头痛同样是由于头部及其附近组织受到伤害性刺激引起。
这些伤害性刺激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颅内痛觉敏感结构受压、受激惹。颅内敏感结构包括:颅内较大的动脉、静脉、静脉窦、硬脑膜以及某些颅神经,如三叉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等。
(2)颅外组织如头皮、头皮血管、神经、颅骨骨膜受损。
(3)颈项部肌肉所走行的神经及头面部五官的受损。
上述组织在物理的或化学的伤害性刺激作用下,释放出钾离子(K+)、氢离子(H+)、组胺、缓激肽、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PGI2,PGE2)、白介素、白三烯、乙酰胆碱和P物质等致痛物质作用于痛觉感受器。由于痛觉感受器是一种表面仅有一层细胞浆包裹的游离神经末梢,可以与组织液进行直接接触,容易接受上述致痛的化学物质,产生痛觉信号。通过头面部痛觉的传导通路,经三叉丘系、丘脑后侧核、内囊传入大脑皮层的中央后回皮质感觉中枢的1/3处,产生痛觉。当然,痛觉的调整与整合还需要脑干中的一些核群、丘脑、隔区、海马、扣带回的参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