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原始社会时期。什么东西都没有,能生存下来就是最大的胜利,所以那个时候的人什么都要会,从对自己的疾病治疗,到对大自然的气候判断,再到对各种动物的训话,对植物的种植的了解。所以能有成就的都是神人,在黄帝内经里称作上古之圣人。他们的一代代积累下,社会开始有了运转的机制,也就有了各种财富的积累,资源的增加。于是人们就不再单打独斗了。所以在上古时期,自身没有遵循世界变化的规律的理论的话,带来的就是个体的灭亡。所以,类似于黄帝内经的这种书,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种在闲暇时候需要看的书,而是他们的生存法则,离开它们个体就会灭亡。比如那个时候如果淋了雨,没有得到恰当的处理,一场严重的发烧就可以让人万劫不复。
而那些掌握了特殊生产资料和社会地位的人们,就可以有手段去让别人为他们服务,于是,社会就进入了奴隶制时期。奴隶时期的人们,利用了上古时期的人类,带给他们的社会经验,发现如果我们搞更大规模的生产和耕作,那么就会带来,更多的收成,带来更多的资源。于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上古时期的一些习惯被抛弃了,进入奴隶制的习惯。随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增多,人们自己就不再去按照上古时期那样完善自己了,而是利用上古时期的经验,结合目前的生产资料,实现劳作和生产。人一多就涉及到分工,于是分工会带来,知识的分散,原来一个人的知识,分散到多个人那里,那么很多的知识,长此以往,就不知道是怎么来的了。所以上午时期的知识就只能变成知识了,理解的人就会慢慢变少。最终形成了奴隶制时期的一种法则。
当人们的生产力进一步的扩张,发现涉及到人们产量的东西更多因素决定于土地的面积,而不是努力人数的多少,这个时候占用再多的奴隶,自己分不到土地也会出现无事可做的局面。所以努力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土地,于是就有了封建主义时期。每一次的生产力大发展都来源于社会的分工,这次的分工,把人进一步细化了,有了三百六十行,本来奴隶制时期,奴隶主这一个人必须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学识,现在不需要了,变成三百六十行里的每种技巧。这种技巧,其实是原来上古时期的那些理论,在每一个领域的细化,细化之后的东西,人们在这看就更加难以理解了,就知道该怎么去做,或者不该怎么去做。其中的道理,只有深入研究的人才能明白,不过那也只是一方面的学识,更完整的学识,实际上已不再用到。这是封建主义时期的社会分工变化给人的学识造成的影响。所以自从唐朝以后,书都写得很厚,但是没有一本能够超越《黄帝内经》里面的思想。是引述其中的《黄帝内经》的思想。下文章一大抄的,说法大致上就来自于那个时期。
在这之后,从明朝开始进入了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要求什么呢?要求一切东西都可分工化,可资本化。很显然,上古时期的理论没有办法资本化。因为资本培育不出一个人可以掌握所有的能力。在资本主义时期,不能被资本化的东西都会灭亡。就像不能种植的东西,不能养殖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少。之前的名画也是资本主义时期的人创造不出来的,所以就显得尤其珍贵,原因就是不能量产。在资本主义时期,所有可以量产的东西都不会太值钱,所以,显然值钱的都是不能量产的东西。英文将艺术表述为人工的,很显然,能量产的东西都不会是艺术。
所以,在资本家眼里,中医就是一种艺术,中医的有识之士无法量产,决定了在资本主义时期,这样技能必然走向衰落。即使不走向灭亡,从技术的角度看,也会越来越弱。西方医学为什么这么盛行,原因就是西方的医师通过他们的一些学科可以进行量产,量产后的质量,他们认为可以保证。所以才有了各种资质啊,考证啊什么的。实际上是达到量产以后的检验合格。而中医很难进行这样的检验和评判,中国古代的医书上说:我见到过人能通儒家思想,但是不懂医的。不过好的中医师都是通儒家思想的,是人的通达。资本主义时期的人思想贫瘠就是因为没有讲究人的通达。所以,中医本质上是反资本主义化的,因此逐渐衰落也在常理之中。
当我们面对一样事物的衰落的时候,实际已经很难去挽回了,因为正式历史的分工导致了有一些技能将不再被人们熟练的掌握。而能掌握的人也渐渐地把这些东西当成了一种艺术,渐渐地也会脱离它本来的面目。这并不影响后来者去研究它们,踩着前人走过的足迹,再验证一下上古圣人们心中所追求的东西。
读着《黄帝内经》感动地大哭,读着《伤寒论杂病论》潸然泪下。这种经历,在资本主义时期确实很难再体会到了。
因为中医的思维方式和西方科学本质上是不一样的,用西方哲学是无法理解中国哲学的。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在物质技术上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当然西方科学思维就被捧到了神一样高的地位。就象8、90年代,由于香港在经济上优越于大陆,所以粤语就成为了流行语言。明明是当地的一种土话,连我这种理智的人都觉得好听。很多人以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当作时髦前卫的象征。其实说土点,不过就是经济发达造成的错觉。认为西方科学时髦前卫,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和前面把粤语这种土话当成时髦在心理基础上是一样的。你拿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来理解自己的文化,用西方的技术研究中医,当然怎么理解都觉的中医象巫婆神汉的玩意,是人类原始社会巫医的变形,中国人还处于原始阶段,中国人的智慧还处于婴儿阶段,中国是个落后民族,应该被消灭。所以可以预料,中医的最终命运就是成为一个小众的文化。
古代有很多厉害的中医,为什么到了现代却变少了呢?中医是什么?过去的标准,中医就等于看病,这是唯一的存在形式,所以自古看病采药的都是中医,到了近代西方医学进入中国,中医受到了外部影响和内部管理的约束,但从形式上看,中医依旧存在于看病单一模式,即使存在的教育也不是主体的,核心还是看病。但后来随着中国教育和科研体系的建立,中医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实看病转向教育兼职看病,而后看病与教育分割了,各自有了自己的体系。科研也如此,过去看病不搞科研,慢慢的看病做临床也要科研,教学看病的人群也需要科研,科研是为了教育和临床职称发展的需要,由此科研权重起来。
科研项目和成果与临床、教学比起来,更加容易量化,由此也就很容易评比,不仅是个人评比而且建立了以此为核心的医疗和教学评价体系,如此教学和临床的价值就明显的弱化了,或者忽略了,所以科研的价值也被无限的放大,而成为人才评价和大学评比排位的核心。这个局面在全国的铺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临床和教学成了相对于科研成果的附设,如此很多人对科研趋之若鹜而不会考虑临床还能不能看好病,教学能不能教出会看病的学生,由此临床会不会不影响科研水平,不决定着学校水平,这样评价模式导致很多人不以学医开展临床会不会看病为目的。
这样模式出现的中医人才包括博士、硕士以及本专科生临床水平下降最终成了中医发展的诟病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由此要需要思考科研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激发社会对高学历人员医疗水平的教育。这个关注就是把中医科研、教学、临床最优化的结合作为培养的方向,从而也为人才发展提出目标,今后的中医人才必须是教学科研或临床科研全能的结合,这就为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