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般男子成家都比较早,不像我们现在。在我们当今社会男女领证的年纪国家都有明确规定,想早一些都不行。不过如今的人在这方面一般都比较迟,古代时期就不同了。在古代男女在一起过日子的时候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当然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觉得小。一般二十岁的女子她的孩子都不小了。我们现在的审美标准一般都是女子在十八岁以后才开始进入最美丽的一段时间,古代可不是这样,一般以她们的时间来看,她们一般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属于最年轻的时期。
古代还有一词名为“豆蔻”,这个词一般就是用来形容十三四岁的女子的。用这来赞扬她们花一般的年纪。不是现在有个词叫豆蔻年华嘛。其实这个词可不是平白无故出来的,它的出处还和一位诗人有关,这个诗人曾经为一女子作下了一首诗,诗里就用了这个词来形容此女,从此人便以此为词的出处。
这个诗人就是唐代的大诗人杜牧,他在他的《赠别二首之一》写到了豆蔻一词。这首诗当初就是杜牧在离开扬州之时,为一位十三岁的女子作的。这首诗就是在对这个女子进行赞美,将她比喻成豆蔻,含苞待放。那么为何要豆蔻,豆蔻本身是什么。
豆蔻是一种植物,它有很多的种类。有草豆蔻、白豆蔻还有红豆蔻。豆蔻在含苞之时,显得非常的饱满,所以民间也称这种植物为“含胎花”,古人的诗中经常被拿来形容年轻的女子。这些花中,又是红豆蔻最好看了,它的花芯处有两瓣花瓣组成了一个爱心的形状,这个自然就被很多诗人利用起来,用此花来比喻爱情啊,来寄托感情。
经过杜牧这么一写,后来呢又出现许多的诗人拿豆蔻来作诗,诗中都是他们对于正值青春女子的赞美,也就是十三四岁的少女。他们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豆蔻之中,借助豆蔻来抒发自己对于女子的爱慕之情。
因为有了豆蔻一说,所以古人对于十三四岁的女子,便将她们作为最青春美好的一段年龄。如果过了这个年纪就会觉得女子已经老了,可见当时和我们现在的差距有多大,在现在十八才是最美好的年纪。古代出现过许多以植物来赞美女子的,特别是一些花,你知道的有些什么呢?
少女之所以叫做豆蔻年华,起源于诗人杜牧一句诗。在诗句中杜牧用豆蔻比喻十三岁的女性,赞美对方的举止优雅、姿态轻盈,因此后人称十三岁的少女为豆蔻,但年满十六岁的少女,则被称为碧玉,表示女子像美玉一样无瑕。
古人用“豆蔻”来形容十三四岁的妙龄少女,最早出自唐朝时期杜牧的诗句,将妙龄少女比作二月初的豆蔻,堪称是神来之笔,因为二月时候的豆蔻含苞待放,非常粉嫩,用植物的花期比喻少年,充满了小清新之感,所以后世文人约定成俗,用豆蔻来特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记得读中学的时候,我们的校长在广播中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开头说了一句,你们都处于豆蔻年华,要好好珍惜……
然后我们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就把教室内的广播关了,在黑板上写上“豆蔻年华”四个字,跟我们讲,豆蔻年华专指女子十三四岁,校长这么用是错误的。所以,我对这个成语记得非常牢。
那么,杜牧为何要用豆蔻来比喻女子呢?
公元835年,杜牧在扬州结识了一位青楼的红颜知己,对方只有十三岁,可是杜牧不久之后就要到长安赴任监察御史一职,在临别之时,杜牧十分伤感,做了一首《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给这位青楼女子。
在诗中,杜牧写道: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
意思就是,十三岁的年轻姿态举止都很美好,就好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一样,扬州十里长街上的美女,没有一个能够比得上这位红颜知己。
豆蔻是一种草本植物,叶子像芭蕉,果实可入药,种类也有很多种,主要分为红豆蔻、白豆蔻和草豆蔻,但是不管哪一种,在扬州二月的时候,都是刚刚开花的样子。
含苞待放的时候豆蔻花非常水灵,也很粉嫩,因此豆蔻花也被称为含胎花,所谓含苞待放,和那些初长成的少女一个模样。
我们在教科书上学的杜牧的文章,最出名的篇当属《阿房宫赋》,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国家兴亡担忧的知识分子,却没有想到杜牧还是一个这样的小清新。
其实,杜牧的诗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对豪迈的,另一类则是香艳的,尤其是后者,“大半是用一种清新的笔调来轻描淡写的,所以便不至满纸都脂粉气了”,清新脱俗正是如此。
后人评价杜牧的这首诗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牧之诗咏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开。”
经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杜牧所说的豆蔻,并非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豆蔻果实,而是豆蔻花,如果大家有幸看到含苞待放的豆蔻花,就会佩服杜牧的才情了。
杜牧的小清新诗中最为有名的是《张好好诗》,在这篇诗中,杜牧第一句就写道:“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可见,杜牧心中理想的女子模样,正是女子十三四岁的样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