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进行四种检测:大便潜血测试、肛门指检、电子肛门镜、肠镜。
便中带血主要分为两种类型,肉眼可以看到的便血称作显性便血,例如大便带鲜血或者黑便,肉眼看不到的则是大便潜血。不管哪种类型的便血,都有可能是肛肠疾病的预兆,所以需要重视。
下面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四种检查方式:
大便潜血测试
大便潜血测试
当我们的消化道出血量少的时候,红细胞会被消化分解,肉眼看粪便的话没有血色,而且显微镜检查也很难发现,这时候就需要用化学方法或免疫学方法检查粪便的微量血液,帮助检查是否有消化道病变。大便潜血测试阳性的患者还需要做肠镜检查。
肛门指检
肛门指检
这种检查方式是肛肠科检查中最简单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不要小看“一指神功”,可以这样说,距离肛门8厘米内的直肠都是它的“管辖范围”。一些常见疾病,比如痔疮、直肠息肉、低位直肠癌等,也能通过这个方法检查。
电子肛门镜
电子肛门镜
电子肛门镜比传统肛门镜先进,镜身柔软细腻,高清探头只有5毫米,但清晰度比传统肛门镜高出数十倍,这样检查就更加准确了,而且采用的是无痛检查技术,检查过程也非常短,3-5分钟就能完成,患者随查随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
肠镜
肠镜
什么是肠镜呢?就是一根细长灵活的软管,前面有灯光、摄像头、钳子、冲水、充气装置。从肛门进入肠道后,摄像头把内部影像传送到电脑屏幕上,这样病变就能看得非常清楚。肠镜是一个神神器的设备,不仅能“侦察”疾病,还能治疗某些疾病,比如直接止血、切除息肉。
同时,出血点位置不同,其实情况也是不同的:
出血点在肛门段痔疮是便血的常见原因,痔疮可引起大便表面和卫生纸上小量鲜红血液,这种出血主要是因为硬的大便通过肛门,损伤痔疮充血的静脉造成的,出血量不多,往往会有几滴鲜血。
肛裂和肛瘘是肛周另外两个较常见的疾病,可出现便后少量滴血,一般都会伴有便时或便后较剧烈的疼痛,肛瘘还可见有反复的流脓、红肿、热痛。有一点需要注意,肛门疾病时并不是便血的唯一原因,一定要做相关检查进行排查。
出血点在结直肠段结直肠就是我们听到的“大肠”,是癌症比较高发的一个部位。结直肠癌是便血的常见病因之一,国外统计约占便血就诊病例的30%~50%,特别是老年人要多注意。除了便血之外,大肠癌还可能会造成下腹痛、拉肚子、便秘、大便变细、便中带黏液等不适,到了晚期还可能出现消瘦、头晕等贫血症状。
肠息肉也是便血的常见原因,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肠息肉的出血量一般不大,常常是少量的血液附在粪便表面,没有其他症状。肠息肉大部分在肠镜下电切即可,不用住院,也不用手术。
结肠血管发育不良,又称结肠血管扩张,是6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或慢性便血的常见原因,不过偶尔的小量便血不用特殊处理,如果出血量大的话就要在内镜下止血治疗了。
急慢性肠炎也是便血的一个常见原因。慢性结肠炎的患者还会出现拉肚子、肚子痛等不适,还有消瘦、低热等情况,部分还可能会出现抑郁等症状。急性肠炎如痢疾、阿米巴病等,一般都是饮食不干净导致的,也有可能出现便血,还伴有腹泻。
出血点在小肠段小肠是人体最长器官,约有四五米长。不少便血就是来自小肠,最常见的是小肠肿瘤,恶性略少于良性,约占整个肠道肿瘤的2.5%。出血常是小肠肿瘤的首发和唯一症状,老年人小肠肿瘤合并出血,要警惕恶性的可能。
最后提醒大家,不管哪种情况,不要自行判断,更不可自行随便用药,一定要到医院做正规检查,然后根据诊断进行下一步治疗。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很多,常见者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胃癌。在临床上也应考虑一些少见或罕见的病因,以免造成漏诊与误诊。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可归纳列述如下:1.上胃肠道疾病
(1)食管疾病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癌,食管消化性溃疡,食管损伤。 (2)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炎(非甾体消炎药如乙酰水杨酸、保泰松、吲哚美辛等或嗜酒引起的急性胃粘膜损害),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胃癌,急性胃扩张,十二指肠炎,卓?艾(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胃手术后病变(胆汁反流性吻合口炎与残胃炎、缝线引起吻合口与残胃粘膜糜烂、残胃癌)。 (3)空肠疾病空肠克隆病,胃肠吻合术后空肠溃疡。
2.门静脉高压
上消化道出血
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1)结节性肝硬化,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胆汁性肝硬化等。 (2)门静脉阻塞:门静脉炎,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受邻近肿块压迫。 (3)肝静脉阻塞综合征(Budd-Chiari综合征)。
3.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1)胆道出血胆管或胆囊结石,胆道蛔虫病,胆囊或胆管癌,术后胆总管引流管造成的胆道受压坏死,肝癌、肝脓肿或肝动脉瘤破入胆道。 (2)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胰腺癌,急性胰腺炎并发脓肿溃破。 (3)动脉瘤破入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主动脉瘤,肝或脾动脉瘤破裂。 (4)纵隔肿瘤或脓肿破入食管。
4.全身性疾病
(1)血液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其他凝血机制障碍。 (2)尿毒症。 (3)血管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过敏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Rendu-Osier-Weber病),弹性假黄瘤等。 (4)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性狼疮或其他血管炎。 (5)应激性溃疡败血症,创伤、烧伤或大手术后,休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脑血管意外或其他颅脑病变,肺气肿与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心衰等引起的应激状态。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1.呕血和(或)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有呕血和黑便,在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为黑便。但是出血量少而速度慢的幽门以上病变可仅见黑便,而出血量大、速度快的幽门以下的病变可因血液反流入胃,引起呕血。呕血与黑便的颜色、性质亦与出血量和速度有关。呕血呈现红色或血块提示出血量大且速度快,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短,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即偶出;如呕血呈棕褐色咖啡渣样,则表明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长,经胃酸作用形成正铁血红素所致。柏油样黑便,粘稠而发亮,是因血红蛋白中铁与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当出血量大且速度快时,血液在肠内推进快,粪便可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需要与下消化道出血鉴别;反之,空肠、回肠的出血如出血量不大,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也可表现为黑便,需与上消化道出血鉴别。 2.出血量400ml以内可无症状,出血量中等可引起贫血或进行性贫血、头晕软弱无力,突然起立可产生晕厥、口渴,肢体冷感及血压偏低等。大量出血达全身血量30-50%(约1500-2500ml)即可产生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至测不到,脉压差缩小(小于3.33-4kpa)及脉搏快而弱(脉率大于120次/分)等,若处理不当,可导致死亡 3.氮质血症 4.中度或大量出血病例,于24小时内发热,多在38.5度以下,持续数日至一周不等 5.体征:消瘦,左锁骨上凹淋巴结肿大、上腹包块者多见于胃癌;蜘蛛痣、脾大、腹水者多见于门脉高压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黄疸、胆囊肿大、剧烈上腹痛,呕血呈条状血块,提示肝外型胆道出血;皮肤粘膜出血提示有全身性疾病,如皮肤粘膜尤其颜面、上肢皮肤及口腔、鼻咽部粘膜有毛细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瘤,见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编辑本段诊断依据
确诊
1.有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发病,如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慢性胃炎及应激性病变等 2.呕血和(或)黑便 3.出血不同程度时可出现相应的表现,轻者可无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出血性休克 4.发热 5.氮质血症 6.急诊内镜可发现出血源 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肠道出血一般表现为便血或者鲜血便,对于便血严重伴随出现头晕、恶心、心悸、贫血以及血压降低,应该尽快去急诊处理,对于普通的便血病人,应该寻找出血的原因,最常见的有四个:第一、慢性便秘合并痔疮最常见。第二、结肠的肿瘤,肿瘤组织破坏或者侵犯肠道的血管会引起便血,较大的息肉表面糜烂也会出现血便。第三、炎性肠病,特别是溃疡性结肠炎,由于黏膜的脆、硬会出现血便、黏液便,但是溃疡性结肠炎大多有腹痛,而且是一个慢性的病程,比较容易鉴别,第四、还有一个比较少见的是小肠或大肠的血管畸形。
原因一有多种因素可引发肠道出血。肠道出血的症状可能与肠道炎症有关,如慢性肠炎、急性肠炎等,也可能与食物刺激、肠道息肉与肿瘤、大量饮酒等相关。如因饮酒引起的肠道出血,需要及时使用止血药物等进行治疗。其次,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可引起患者肠道出血。
原因二导致患者肠道出血的原因,多是因为各种致病因素的刺激,导致肠道黏膜及血管损伤引发的临床表现。肠道出血性疾病属于下消化道出血表现,可能和患者存在肠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痔疮、肛裂以及结肠癌、直肠癌等恶性疾病有关。患者需要去正规医院的消化内科或肛肠科就诊,根据具体检查结果咨询主治医生的意见。
肠道出血的原因是比较多的,很多消化道疾病或者外部因素都会导致肠道出血的发生。导致出血的原因有消化道的炎症,外部因素的损伤,消化道溃疡或者消化道肿瘤等。根据出血的部位,又可以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肠道出血可以采取禁食以及胃肠减压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果出血量比较大的话,还需要配合医生采取止血的药物,并且可以进行输血,避免失血过多而出现休克的现象,另外也可以采取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肠道出血有可能是肠重复畸形所造成的,还有可能是放射性直肠炎所引发的,并且和毛细血管扩张症也有较大的关系,由于发病原因不同,因此治疗方法也是不相同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