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的过程,
达到改善、
维护和促进个体和社会
的健康状况和文明建设程度。
【英盛观察】这句话是错误的。一、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行为改变。诚然,改变行为与生活方式是艰巨的、复杂的过程。许多不良行为并非属于个人责任,也不是有了个人的愿望就可以改变的,因为许多不良行为或生活方式受社会习俗、文化背景、经济条件、卫生服务等影响,更广泛的行为涉及生活状况,如居住条件、饮食习惯、工作条件、市场供应、社会规范、环境状况等。因此,要改变行为还必须增进有利健康的相关因素,如获得充足的资源、有效的社区领导和社会的支持以及自我帮助的技能等,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方法帮助群众了解他们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做出自己的选择以改善他们的健康,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某种行为,所以健康教育必须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过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迄今为止,仍有不少人把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等同起来,无疑,卫生知识的传播是十分必要的,但当个体和群体做出健康选择时,更需要得到有利于健康的政策、物质的、社会的和经济环境的支持、自我保健技能的掌握、可获得一定的卫生服务等,否则要改变行为是困难的。因此单纯传播卫生知识的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而不等于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应提供改变行为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服务以促使个体、群体和社会的行为改变。
二、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的概念比健康教育更为广义。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表的《渥太华宪章》中指出:"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这一定义表达了健康促进的目的和哲理,也强调了范围和方法。
《渥太华宪章》并提出了健康促进的五点策略:
1、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健康促进超越了保健范畴,它把健康问题提到了各个部门、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上,使他们了解他们的决策对健康后果的影响并承担健康的责任。
健康促进的政策由多样而互补的各方面综合而成,它包括政策、法规、财政、税收和组织改变等。
2、创造支持性环境 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对健康采取社会-生态学方法的基础。健康促进在于创造一种安全、舒适、满意、愉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任何健康促进策略必须提出:保护自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
3、强化社区性行动 健康促进工作是通过具体和有效的社区行动,包括确定需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做出决策,设计策略及其执行,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核心问题是赋予社区以当家作主、积极参与和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
4、发展个人技能 健康促进通过提供信息、健康教育和提高生活技能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群众能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健康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并做出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卫生部门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临床与治疗服务而必须坚持健康促进的方向。调整卫生服务方向也要求更重视卫生研究及专业教育与培训的转变,并立足于把一个完整的人的总需求作为服务对象。
综上所述,健康促进的概念要比健康教育更为完整,因为健康促进涵盖了健康教育和生态学因素(环境因素和行政手段)。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生态学支持的综合体。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发展的结果。健康促进是新的公共卫生方法的精髓,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战略的关键要素。
健康促进是1986年11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在加拿大的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上首先提出了这一词语,是指运用行政的或组织的手段,广泛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以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
关于健康促进的确切定义,最受公认的是《渥太华宪章》:“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
而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布伦特兰在2000年的第五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则作了更为清晰的解释:“健康促进就是要使人们尽一切可能让他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优状态,宗旨是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
美国健康促进杂志的最新表述为,“健康促进是帮助人们改变其生活方式以实现最佳健康状况的科学(和艺术)。
最佳健康被界定为身体、情绪、社会适应性、精神和智力健康的水平。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得到提高认知、改变行为和创造支持性环境等三方面联合作用的促进。三者当中,支持性环境是保持健康持续改善最大的影响因素。”以上概念框架提出了最佳健康纬度和健康促进的三个层次。
扩展资料
行动指南。
实施优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学生每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要达到75%以上,运动强度达到心率140-160次/分钟,每节课的运动技能练习时间为20分钟左右,体能练习时间为10分钟左右,彻底改变体育课不出汗、不对抗的顽疾。
营造浓郁的“活力校园”氛围 每班每天至少开展两次文化课堂中的微运动,学生每天在校内参与不少于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师生共同参与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教职工每周累计参与不少于18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
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多元联动机制 家长每学年组织或参与学校的体育活动不少于3次,家长每学年陪伴孩子参与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不少于3次,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两次联合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大型体育健康促进活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