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高音的方法很多人用词使人都感到模糊难懂,而且复杂繁琐,比如“打开喉咙”、“关闭”、“面罩”等等,学了几年甚者更长的时间都没能理解其本质,而且越打开喉咙也唱不上高音,已“关闭”声音就挤得要命,学过声乐的人对这个观点应该是很有感触的,包括我自己。歌唱的方法正确与否对于初学者是影响最大的,由于初学对声乐的概念不清楚,所以老师说什么学生就跟着学什么,如果方法对了,还好说;如果方法错了,会影响学生好多年甚至一生都解决不了高音的问题。一种错误习惯形成之后改起来很费劲。我们都把声乐的学习特别是高音的问题复杂化了。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京剧演员根本就不在乎什么HjghC?为什么往六十七八岁的吴雁泽老师和蒋大为老师声音还是那样青春有活力?刘欢、阿宝等都是非专业的高音能手。难懂这些都是天生的条件好吗?通过这几年国内外的学习和多年的琢磨,发现任何一个人声带正常的人都可以快速解决高音并且拓宽音域!长时间让我苦恼的问题在刹那间弄明白了,以此练习,唱出高音对于反应快的人来说三个月时间足矣,声音条件不是很好的其实半年也就差不多了!而且唱完了嗓子疲劳的现象几乎没有了。
高音、拓宽音域的方法,简单地说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声带的主动边缘震动。请注意,这里有三个词:一是“主动”,二是“边缘”,三是“震动”。当歌唱的时候,声音出来的那一刹那,首先得让声带“主动”震动,到了高音区还要“主动”的“边缘”震动。林俊卿先生说的“气泡音”就是自然放松的声带主动边缘震动的结果。以此为根基发声,用弱音的方式慢慢把声音放大,一个清脆、不漏气、不紧张的声音飘然而出。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人的声带都是被动的震动,而且到了高声区声带边缘不震动,也不闭合,靠喉内肌和喉外肌一起使劲憋出高音来,结果就是脸红脖子粗!所以越唱声带越疲劳,而且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声带小结或水肿或咽炎的症状——不论是初学者还是学了很多年而没有明白高音本质的人对这一点应该深有体会。
第二,是唱高音时要将咽管缩小而不是象有些人说的“打开”!唱高音如果 “打开喉咙”,再加上某些人提倡的往下压着喉头唱,只能使声音“撑”、“闷”、“累”!这样出来的声音其实主要是喉音,喉在咽的下方部位,喉音闷在声带之下的多,自己感觉声音很大,但出不来,出来了也让人替你感觉累,这样唱不了两首歌就唱不动了,即使唱下来最终结果也是声带疲劳。很多人这样唱感觉“很美声”“很高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高音就唱不上去了。往下压喉头不是高音声部的方法,为了不提喉,保持在喉头自然所在的位置即可,而不是往下压。另一种情况是:如果过于放松咽部,那声音就会直接飘到口腔来,这叫“口腔音”,这样的声音就显得苍白而散乱,没有穿透力。所以,咽部才是歌唱最正确的共鸣的基础部位。这是声带在主动边缘震动之后通过的第一个共鸣腔体。大家知道,对于管乐器而言,细的短的形状的乐器能吹高音,粗的长的形状的乐器吹低音,这是物理声学中最简单的现象。其实对于任何乐器而言皆如此,比如弦乐器的古筝或者键盘乐器的钢琴里面的琴弦,越往高音区的琴弦越细越短。说白了,基于歌唱的状态而言,人,其实就是一种“管乐器”,所以学会将咽管缩小并练得随意调整咽管的粗细和咽壁的力量是唱高音的另一个要点。请注意,这里说的“缩小”而不是“关闭”,“缩小”一词是让人感觉有限度的,而“关闭”一却很容易使人理解过了从而真正的把声音“关闭”在了嗓子眼里,导致了声音的挤卡。所以,我们用一种很简单的技巧,学会随意调节咽管的粗细大小,使咽腔形成一个能发出高音的状态来,高音问题就解决了。咽腔有两个器官是调节咽腔任意缩放的关键,一是小舌头,二是弓形的“弓额肌”,技巧就是把两个地方调整,使咽管形成唱高音的高频状态。初学咽管收缩的技巧时,小舌头和弓额肌是不听话的,这当然需要一定的方法。这两个地方训练的听话了,就是我们的目的。练起了要比天天练音阶简单的多。但是为什么我们会把这条唱高音的捷径抛弃而不厌其烦的用音阶练习的方法这条弯路呢?就像我们从小学外语,总是与语法打交道,从小学到大学,多数人都变成了语法和做题的高手,拿到了六级证书,但是有多少人能用英语交流啊?而语言的本质是交流的。每一个母语国家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大人们就交给孩子的学说话,这就是交流,然后等上学了再慢慢的增加词汇量并慢慢总结和学习语法。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父母和老师先交给孩子语法的。但我们学外语怎么就不交流而反过来学语法呢?语言是交流的,语法是为交流服务的,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语法高手、做题高手出了很多,但是外语交流的功能被无情的扼杀了,能交流的人寥寥无几。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外语作为交流的工具,我们恰好学反了。话说回来,如果谁能用钢琴的低声区的任意一个键弹出高音的音色,或者用音色浑厚的大号吹出小号嘹亮的高音那就是咄咄怪事!唱高音就是在声带“主动边缘震动”的基础上发声,然后声音经过我们调整的“又细又小”的咽腔,发出的高音轻松而具有穿透力!这是声学的物理现象。如果“打开喉咙”唱高音,就像我们学外语先学语法那样学反了。困惑多年的高音问题如果按照上面的方法会刹那间迎刃而解,根本不需要天天不断地练习音阶。唱高音“状态”的形成和学习,远比用音阶的方法学起来简单而快速并见成效。以上说的两点掌握了,高音可以张口就来,很轻松,就像唱中低音那样简单,这时你会忽然发现再也没有“高音难唱”这个概念了。身边也不必要有钢琴。其实有时你会感到用钢琴弹出一个高音来再去唱这个音会有一种“恐高症”。所以在没有钢琴确定音高的基础上直接唱高音,根本不知道这个音到底有多高,这样高音恐惧症就没有了。那种用音阶的方法小心翼翼的一步一步从中低声区“碰”高声区的日子,和那种让人急不可耐的心情就一去不复返了。
第三,是唱高音时,声音在声带主动边缘震动之后,在咽腔形成共鸣的基础上,往前通过“人中”的部位飘出去。由于前面的两个技巧的配合,你的声音其实已经立起来了,而没有必要靠后唱而且弄出一张呲牙咧嘴的样子故意给人一种立起来的效果!很多人靠后唱,以为这样声音正统,结果吐字含糊不清,又“扣”又“压”,像是含着一个煮熟的土豆在唱,而且呲牙咧嘴的样子并不美观。我在国外学习,根本就没发现高音唱的好的人这样又压又扣地唱。我的国外老师快70岁了,他在国内外的舞台上唱了接近30年的歌剧,然后从事教育工作,接近70岁的老人唱起高音d3来轻松自如,歌声就像三十多岁的年轻人那样青春有活力。在我们印象中,国内很多老的歌唱家在年轻的时候声音是多么辉煌而令人羡慕,但是50多岁之后本钱用尽了,从此就在舞台上渐渐消失或者改行了,倘若再上舞台也是用“假唱”的方式对口型。现在男高音歌唱家到了接近70岁还保持声音年轻有活力的不多了,但吴雁泽和蒋大为却宝刀不老,舞台上照样能够做到真唱,声音还是那样亮丽感人。听过这两位歌唱家的歌声的人都应该很明显的听出来,他们到了高声区哪有让人听出一丝一毫的声音靠后?相反,他们的声音是自然地出来的。蒋大为老师的声区上下统一,根本让你听不出什么所谓的“换声点”。吴雁泽老师的高音细腻而不乏苍劲有力。两位歌唱家的高音区明显的特点不是粗壮,恰恰相反,是一种自然的,在气息控制之下飘动的、细腻的、不费力气的、飞翔的高音,自由控制,收放自如,是一种平衡感。
按照上面的三个要点我在几个月之内高音区自然地达到了High b3(即比High C(c3)高出小七度的b3),整个音域从降E1到High b3,为三个八度加小六度。
关于气息的问题其实就是怎么说话怎么吸气就行了,只要你的声带主动边缘震动了,在咽腔缩小的基础上唱,就不会出现漏气现象的。那些搬钢琴等练气息的方式想来总觉得可笑。
强调的是:在声乐术语里面,有三个使用率最高最唬人的词,便是“打开喉咙”“喉结下放”和“换声点”。“打开喉咙”和“喉结下放”的误人之处对于高音声部的人来说是恰恰是错误的,上面已经叙述过,这不符合声学现象。当你唱不上高音时,不是说你没有打开喉咙,就是说你提喉结了,或者说你没解决好换声点。何谓打开喉咙,何谓喉结下放,何谓换声点,很多教学的人也无法给你一个最让人感到满意而合理的答案。其实就歌唱而言,人就是一种“管乐器”,声带就比如说是某种管乐器的哨片或者比如成笛子的笛膜,歌唱本身很象吹响声带,调节咽部形成第一步的共鸣。谁听说过各种管乐器有“换声点”呢?记得一位老师说过:如果管乐器没有换声点的话,那么歌唱里的换声点,就是某个人不知在何年何月,加给声乐的一个错之又错的以至于持续下来很多年的一个框框。而它正是造成许多原本是男高音的人成为“难高音”的罪恶之源。女高音也是如此。因为从物理声乐学角度讲,任何声音由低向高一定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这个渐变的过程是绝对不应该有这么一个所谓的“坎”的。记得自己在初学声乐时连f2都费劲,按照传统的方法多少年来才高出了几个音,但是又累又郁闷。所以一直在寻觅一种符合生理和物理声学现象的简单易学的发声方法,以上阐述的三点就是最简单唱高音并拓宽音域的方法。为此,我的音域到了Hjgh降B,即高出HighC以上的小度b3,整个音域为三个八度加纯五度。我教过的学生最快的三个月就能从高音f2 唱到c3(High C),练声音域到降e3(High降e),甚至e3,音域提高大七度。条件一般的学生半年多的时间也能解决了高音的问题。为高等音乐院校输送大批歌唱人才。所以当我们弄明白了高音的原理之后,王宏伟唱《西部放歌》到High降e3,吴雁泽和蒋大为接近70岁高音音还那样年轻漂亮,刘欢、阿宝或是俄罗斯的维塔斯的海豚音以及京剧演员的高音为什么都那样令人羡慕和陶醉,你就真正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那种高音用雄壮有力的胸声加上打开喉咙去唱的方法,是根本就不符合物理声学和生理学的,这迷惑和毁坏了一批一批学习声乐的人。有些能唱出雄壮有力的高音的人,是因为他天生的好条件决定的,但很多这样的人等本钱用尽了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就唱的不动了。有人认为不够雄壮的高音其实是假声,那说明他根本没有明白真声和假声的概念。刚才提到的几位歌唱者的高音和京剧演员的高音用的就是在声带主动边缘震动的基础上通过自然缩小的咽管发出的真假结合的“混声”。或许有的人条件太好了用了混声也不知道怎么唱出来的。高音的本质的音色就是如此,谈一下钢琴听听,高音区的音色能和中音区一样吗?大号的音色能和小号一样吗?如果形容一个人的高音“浑厚”,让人感觉很可笑。没有人能用钢琴的低声区弹出高音的音色来,也没人能用浑厚的大号吹出小号那样嘹亮的高音了。但是我们多少人却在用低的胸声和打开喉咙使之变粗唱中音的声学现象唱高音,而且讲的头头是道,让多少人百思不得其解啊!引用并加上自己的观点在此表述一下真声、假声和混合声的问题:“真声,它是声带整体震动发出的声音,用真声唱高音多了就累。假声,它是气息在喉管里回旋而产生的声音,发声时声带根本就不闭合,因此感觉不到声带的震动,假声根本就没有穿透力,也不能强弱收放自如。声带主动地边缘震动,加上咽部调节出来的又细又小的咽管,唱出来的是混合声,混合声则是声带局部震动,且震动部分的声带缝隙适中时发出的声音,发声时感到声带轻微震动。它和上面两种声音最大的不同,便在于真声和假声都是在气息的冲击下发声,声带是被动震动的。而混合声却是在气息对声带的抚摸下发声,声带是主动震动的。前两种声音是冲出来的,是对声带不利的。混合声是飘出来的,是轻松自然的,制造混合声的方法就是利用咽腔的缩小而不是扩大。”
最后做一个总结,其实还是上面说的那句话:按照以上三个要点练习,不论男女,唱出高音对于反应快的人来说三个月时间足矣,声音条件不是很好的其实半年也就差不多了!而且很少会出现咽炎或者声带小结、水肿等症状。只要高音出来就好说了,接下来的问题只是逐步巩固而已,在逐步巩固的基础上,一个声带正常的人音域拓宽到三个半八度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有的人甚至更宽到四个八度。如果再把清晰的吐字咬字和歌曲情感的表现(在此不是讨论的主题,另外的时间再详细讨论)结合起来,你的歌声自然会轻松而迷人。
1.素描头像的概述
素描头像要做到形神兼备,首先要求形准,然后才是神态表现。画得像与不像,关键是能否抓住对象的造型特征,如脸型、五官特点等。
作画前观察了解对象,熟悉对象特征,作画时就不会顾此失彼,以致丢掉基本形。同时,画前观察,增强对对象性格的认识,也有助于以后的神态刻画。
真人有丰富的局部细节和表情,运动会造成形体的变化微妙。对这些复杂的形体,除了遵循一般的素描表现规律和方法外,必须对各部分结构作深入了解,从内部结构来理解外部的形体变化,而不是单纯地描摹形体的外表。这样才能做到主动完整地表现对象。
画好素描头像,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应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先进行头像写生练习,再画半身像,最后才是全身素描。
在写生实践中,运用素描基本原理很重要,它能帮助解释难解的现象,但更多的是要在不断的作画过程中去体验与感悟,积累经验。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真正熟练地把握塑造对象。
2.头骨结构
头骨的形状决定了头部的外形特征。整个头骨的正面和顶面呈长方形,侧面则接近正方形。这个方形比例对于掌握头部的体积概念非常重要。头骨由脑颅骨骼和面颅骨骼构成,其中额骨、顶骨、预骨、枕骨构成坚固的球形脑颅骨。鼻骨、颧骨、上颌骨、下领骨等,构成面颅骨骼。
人的头骨上有一些突出的结构点叫骨点。骨点的位置决定着头像的轮廓和形体起伏。如果将骨点用线连起来,即形成头部造型的基础。骨点是头像写生中必须深人理解和划画的部分。
3.头部肌肉
额肌:位于额骨正面,眉弓上方,向上:提拉眼眶上的皮肤与肌肉。
皱眉肌:位于眼眶上沿,靠近眉心,拉动眼眶皮肤向中心运动。
眼轮匝肌:位于眼缝周围,负责闭最的工作。鼻肌:位于鼻孔上部鼻侧处,扩大或缩小鼻孔。额肌:位于颧骨到嘴角处,提拉上屏和嘴角。上唇方肌:星放射状分布于鼻子左右的面部,起提拉上唇等作用。
口轮匝肌:位于口缝周围,主要负责闭嘴和其他嘴部动作。
下唇方肌:位于下唇周围,做各种嘴部动作。颌肌:位于正领上方,上:提颌部皮肤,前送下唇,咬肌:位于下领角上至颧骨处,完成明嚼动作。
4.五官比例
人的五官位置和形态特征各有差异,一般来说头部的比例长有“三庭”,横有“五眼”。“三庭”是指发际至眉间、眉间至鼻尖、鼻尖至下巴,这三段的距离相等。“五眼”是指正面验的宽度可以五等分,左右脸边至眼角、两内眼角之间均为.个眼睛的宽度。
般成人眼睛在头部的二分之一处,儿童和老人的在三分之一以下。眉外角弓到下眼眶,再到鼻翼上缘,三点之间的距离相等,两耳在眉与鼻尖之间的平行线内。
5.头部基本特征
脸形即头部基本特征。我国古代画论中将人的脸形分为“八格”,分别为“田,由国,用目、甲。风中”八字,以此来形容头部正面的基本形作画时,一开始就抓住脸形特征,然后找出造成这些特征的形体构造作具体表现,就不难解决形准的问题。
扩展资料:
人物头像素描
周向林
人物头像是基础素描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课程之一。长期以来被各美术院校作为入学素描考试的主要内容。因此,素描头像成为广大考生最重视的考前训练课目。但是,素描头像训练的作用决不仅仅是入学的敲门砖。由于绘画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描写人,
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对头部骨骼、肌肉、五官乃至表情、特征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和创作。素描头像教学一般安排在低年级,
作为“由浅人深”的教学内容之开端。实际上并不那么简单,从观察方法、直觉、理解到整体关系、细节刻画;从形体结构、解剖、透视到体积、空间、神形兼备;从点、线、面到黑、白、灰,可以说,
它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素描因素。由于我们描绘的对象是人,而人是有个性和特点的。因此,首要的任务是仔细观察,了解模特的性格特征,做到胸中有数。起稿时,迅速勾画出模特的动势,抓住基本形。
许多人往往忽视了头像也有动势,实际上,头、颈、胸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动势,最能反映出模特的神态。抓基本形需要概括,去掉细微末节,从大处着眼,找出轮廓线大的转折点和形的不同方向。注意头部的基本形是一个六面体,有正面、背面、顶面、底面和两个侧面;
颈部是一个圆柱体,由后向前倾,它的底在胸部的斜面上。眼部的水平线和面部的垂直中线非常重要,它们就像经纬线,标识着头部的仰、俯和扭转。耳朵位置的高低不可忽视,头部的仰、俯几乎是以耳朵为轴心的。大形勾完后,进一步校对形体结构。
注意头部的对称关系,通过横断面找到左右相应的骨点,它们是头部各个面的分界。围棋中有“金角银边”一说,在素描中同样可以借用。“角”即骨点,就像桌子角。其重要性在于它是三个面的交界处。
如:额结节分出了额头的正面、侧面和头顶;颏结节分出了下巴的正面、侧面和底面。两个“角”之间的连线即是“边”,就像桌子边,它是两个面的分界。如:颧骨到颏结节的连线分出了脸的正面和侧面;
额结节、眶子缘、颧骨、颏结节的连线则构成了头部正面的“内轮廓”,分出了头的正面与侧面、顶面和底面。横断面即切片,它是最能帮助我们理解体积和形体空间的方法。透视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普遍存在的。
如四分之三侧面像中两眼的透视大部分同学都不能正确表现。人的两眼并不是平面地长在脸的正面,而是随着头部的弧形向后弯曲。因此,我们从四分之三的角度看时,近处的眼睛是正面的,远端的眼睛则是缩短的,加上鼻骨的高度挡住了眼睛内角的一部分,
远端的眼睛显得比近处的眼睛要小得多。形体的穿插关系要认真研究,边线上的穿插关系对于体积感尤为重要。我们要仔细找出结构之间的前后关系,用前面的形通过穿插的线条或明暗将后面的形压过去,造成体积的纵深感。动态和形体关系确定后,开始画调子。
首先应找出受光与背光两大块,即白与黑。然后在受光部分和背光部分分别比较,找出次亮和较黑的层次。作画过程中离不开反复的比较。找形要比较,画调子更要比较。因为色调是相对的,黑、白、灰并不是要画得与对象一模一样,
而是将对象黑、白、灰的关系经过压缩、概括后画出来。亮部与暗部比,亮部与亮部比,暗部与暗部比,每个局部的色调都要经过比较才能确定。不少人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把受光部的灰色画得过重,背光部的反光画得过亮,结果画面显得零乱、不整体,
这些都是局部观察所造成的。整体对比来看,受光面的灰色怎么也重不过背光部,而背光面的反光怎么也亮不过受光部。另外要注意,最亮的与最暗的均不在轮廓线上。因为靠边的形有一个向后转的面,这个面通常不直接受光或有反光,仔细观察可以发现,
外轮廓的边上有一个很窄的灰面。许多教科书上都说明暗交接线是最黑的地方。其实不然,投影线才是最黑的。因为“黑”是相对的,明暗交接线通常有灰面过渡到亮部,黑与白之间隔着灰色带;而投影线是受光与不受光的部分直接相切的地方,
黑与白在一起,显得更黑。好的素描头像离不开细部刻画。而深入刻画与对解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想画好头像,必须首先画好头骨。此外要掌握面部表情肌的变化及五官的构造。外行人观察一个人时往往注意五官的细节特征,
而艺术家则考虑的是结构下面的头骨,这样才能处理好五官在头骨上的位置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画眉毛不能画成一条黑线。眉毛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眉弓骨。眉毛被眉弓骨分成了两截,其起点在眉弓骨下,由于不受光显得较黑,
当其向上越过额骨的外角突起时逐渐隐没在亮光里。上下眼睑覆盖在眼球上,上眼睑的曲线沿着眼球的形状达到它的最高点,这个点正好位于透明角膜的虹膜黑点上方。要注意上眼睑在眼球上的投影,尤其是在“黑眼珠”上的投影是眼睛上最黑的部分。
注意眼皮的厚度,用交接线和投影线将它表现出来。眉宇之间是表情的主要地方。鼎头的下降、上扬、紧缩、舒展,都会引起表情的巨大变化。画鼻子必须首先了解它的基本结构与各个部分,要了解鼻子的基本形。鼻子分为鼻骨和鼻软骨两个部分,
它们的结合处有一个穿插关系。鼻子有两个斜的侧面,一个正面和一个底面。鼻孔处在底面,画的时候,要表现出空间感,不能画成平面的黑洞。注意鼻中隔和鼻翼在鼻孔中的穿插及前后关系。嘴巴的体积感很有表现力。表层与深层的肌肉从各个方向集中在口轮匝肌,
使嘴唇撅起、下撇和突出,并形成各种独特的面部表情。通常上唇比下唇长,下唇从上唇嘴角部向外翻。嘴角也是表情的主要部位。耳朵在头像中有其重要地位。耳朵的穿插关系和体积感、空间感是许多人所忽视的,他们很容易将耳朵画成一个平面的“饺子”。
耳朵的耳轮和耳垂是在空间中前后起伏的,要通过线的穿插加强这种起伏。头发的分面困扰了许多人。画头发一定要研究头骨,按头骨的结构来区分受光和背光。
画素描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尤其是对形体结构的理解。理解多少才能看到多少,继而才能表现多少。依样画葫芦,临摹对象是不可能画出好的素描头像的。(作者系油画系副主任、副教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物头像素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