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尼罗河病毒。1999年夏天,美国纽约布朗克斯动物园园区各处出现了一些离奇死亡的乌鸦,随后,动物园的三只火烈鸟也突然死去,接下来是一只雉鸡、一只秃鹰和一只鸬鹚。
与此同时,纽约皇后区的医生发现了若干脑炎病例,数量之多令人担忧。通常,这种病在整个纽约市一年也只有9例,但1999年8月,仅仅皇后区一个周末就出现了8例。随着夏季过去,更多的病例出现了。有些病人因严重的发烧而瘫痪,到了9月初,已报告了9例死亡。
9月22日,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鸟类并非死于圣路易斯脑炎,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名为西尼罗河病毒的病原体。这种病毒不仅能感染鸟类,它的威力也波及亚洲、欧洲和非洲部分地区的人。
野生鸟身上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传播禽流感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野生鸟类身上不但有禽流感病毒,还有衣原体、支原体、禽痘、马立克病、法氏囊病、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疱疹病毒、冠状病毒等等,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种类都会有所侧重。
乌鸦可以传染禽流感,但是几率并不是特别高,它可以被其他带有禽流感病毒的鸟类传染,也可以作为传染源。禽流感一般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染。预防禽流感最重要的是要勤洗手,远离家禽的分泌物,如果接触过禽、鸟或鸟粪便后要注意用消毒液消毒用清水把手洗干净。
研究人员提出,乌鸦的日常活动导致了空肠弯曲杆菌的传播。为了追踪乌鸦的踪迹,研究人员将微型的GPS设备固定在乌鸦的身上,这些额外的重量不到乌鸦自身体重的二十......
乌鸦是聪明的、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常常数以千计地聚集在一起。如此庞大、高度集中的群体很容易传播疾病——不仅在自己的物种中传播疾病,也极有可能通过家畜或直接传染给人类。
●鹦鹉热-- 鸟疫鹦鹉热-鸟疫(psittacosis-ornithosis)是人类、鸟类及一些哺乳动物均易感的自然疫源性衣原体病,原是鸟类的特种传染病,可传播于人,主要是由排菌鸟及其污染物引起人类感染的,也是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可无症状,或仅呈上感样症状,严重病例则有高热、恶寒、头痛、咳嗽、肌痛及肺炎等表现。禽类急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不活泼、嗜眠、拒食、腹泻、脱羽毛等。成年的鸟类受感染后,多呈隐性或慢性经过,症状不明显。
从世界不同地区发生的流行情况分析,在美国似以火鸡引起人群感染为多;西欧的人群感染主要来自鹦鹉及鸽等观赏鸟类;苏联和东欧则以鸭类和火鸡造成的人群感染为多。此外,法国曾报告边缘革蜱的传播。本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凡有调查和经过研究的地区,几乎都有发现。在本世纪30年代,曾在12个国家发生过暴发性大流行。但在散发时,易与呼吸道感染或感冒等相混淆,故常被误诊。显然,单凭病例报告,较难反应本病的真实分布。
一、病原
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包括人类的鹦鹉热、鸟类的鸟疫等的病原体。衣原体是能通过鹭滤菌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同时含有 DNA和RNA,具有细胞壁和膜;通过二分裂方式增殖和特有的发育周期。因为不同于细菌、立克次体和病毒,在分类上另属于衣原体目,下分一科一属两种,即鹦鹉衣原体和沙眼衣原体。
鹦鹉热衣原体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在多种细胞培养系统中生长发育均佳,常用者有猴肾细胞、Hela细胞,Mc细胞,L细胞,Coy细胞、小白鼠和鸡胚等。也有使用人羊膜细胞的。
该种衣原体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可于-75℃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存活,但置于乙醚中30分钟、0.1%甲醛(福尔马林)或0.5%的苯酚溶液24小时均可灭活。25%乙醇或40%甲醇均可直接灭活。加热60℃ 10分钟或37℃ 2-3小时可致衣原体丧失感染力。
鹦鹉热衣原体的细胞壁上有组抗原与种特异抗原两类不同抗原结构的分布,它们与细胞壁结合牢固。组抗原耐煮沸和在135℃ 高温下加压,需用脱盐胆酸盐处理,使其脱离细胞壁,高碘和卵磷脂酶均可灭活抗原。加热60℃ 可灭活特异抗原,但脱盐胆酸盐却不能使其脱离细胞壁。
本衣原体的型别,一般分为JH、207 和33-1 三个血清型。其耐热抗原与淋巴肉芽肿衣原体有交叉反应。
有血凝素,能凝集小白鼠或鸡红细胞。其化学组成是卵磷脂核蛋白复合物。当作用于细胞后,不能再从红细胞表面释放。
实验诊断方法有衣原体的分离和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起病第2-3周抗体上升,4-6周达高峰。取发热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 1:8-1:16或上升4倍或以上者可确诊。四环素类药物可抑制补体结合抗体的产生,诊断疑似病例时须注意。本病与性病性淋巴肉牙肿有交叉反应,Q热及布鲁氏菌病有假阳性反应。
衣原体分离:取病人的痰、血液或死亡病例的肺组织分离病原体,阳性率仅为15%左右,如已用过抗菌素治疗,则可影响结果。
二.储存宿主
鹦鹉热衣原体首先从鹦鹉体内分离而得,是鸟类胃肠道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除可从鹦鹉、长尾鹦鹉分出外,尚可从相思鸟、鸭、海鸥及其它鸟类体内分离出来。鹦鹉热衣原体可从鸟类传给人,使人发生肺炎。
三、传播途径
混于尘埃中的衣原体或感染性气溶胶可经由呼吸道引起吸入性感染;而接触带菌鸟及其污染的分泌、排泄物等,则可经有破损皮肤或黏膜以及消化道等多种途径获得感染。患者痰中可长期带菌,亦可造成他人被感染;实验室内感染也时有发生。本病在鸟类之间,也时有传播,以通过带菌鸟屎所污染的食料与空气为主。
四、潜伏期 鹦鹉热衣原体侵入人体后,经7-15日,短者3日,最长可达45日的潜伏期。
五、传染期 病程7-8天,重症常可达12-21天。
六、易感性与抵抗力
本病的暴发流行,多发生于与家禽和鸟类集市的经常接触者,或有关的职业人群。在其生产活动或加工过程中,同时有大批人员受到感染,以至引起较大规模流行。易感性普遍,感染后不一定产生免疫力,复发常见(21%)。
从临床上复发和患者的再感染表明,本病无持久可靠的免疫力,加上疫苗接种效果仍不理想,故对易感的健康人群尚少有效的防护手段。据此,对本病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显得尤其重要。
七、控制措施
(一) 预防措施:
健康教育:预防本病主要是勿与病鸟接触,进口的鸟类应检疫。治疗可用四环素族、氯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
(二) 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严格养禽场和鸟类贸易集市以及运输过程的检疫制度。对发生过感染的场所和房舍,给予检疫监督和消毒处理。在家禽和鸟类运输前后,应在饲料中掺拌四环素,以加强预防作用。必要时尚需采取检疫和进行隔离观察等措施。
带菌或患病的观赏鸟类和家禽的分泌物、排泄物所污染的环境、场所、羽毛和尘埃均可成为传染源。例如公共场所或家中饲养的外观健康但却排菌的鹦鹉、鸽类、金丝雀通常是重要的传染源。鸟类和家禽养殖场、宰杀和拔毛剔脏车间、羽毛加工厂,甚至信鸽调教基地,以及鸟类和家禽的市场、集散与运输场地,或装载运输工具,都能成为传染源。自然界带菌的野生水鸟对与之有接触的家鸭和人群也构成危险,而城乡的众多鸽类,作为传染源乃是有广泛地区性和普遍威胁性。肺炎病人咳出的痰对他人有传染性,所以也是传染源。
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报道,鸟衣原体病是一种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动物传染病。目前,已从129种鸟体中分离到这种细菌,最常见的鹦鹉目带菌鸟类有:长尾鹦鹉、鹦鹉、金刚鹦鹉、澳大利亚玄凤等。笼养的非鹦鹉目鸟类中,家鸽、野鸽和燕八哥最易感染衣原体病。一般认为,鸣禽感染的发病率低于其他鹦鹉目鸟类。鹦鹉热衣原体感染人所引起的疾病常属于鹦鹉热。
据国外资料显示,接触笼养玩赏鸟是70%鹦鹉热病人的发病原因,其中养鸟人是最大的感染人群。养鸽人以及因职业关系而接触染病鸟类(包括家禽)者也可能感染鹦鹉热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