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是眼轴长度:正常值约为23.5mm,近视会增长;
CCT是角膜中央厚度:正常值为500-550um;
AD是前房深度:正常值为2.5-3mm;
LT是晶状体直径:正常值为9mm
RT是视网膜厚度:正常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为59.67+/-5.44µm(这个不太确定);
k1、k2,是不同方向的角膜曲率,AST是角膜散光;
n是房水屈光指数:正常值为1.3336-1.336;
WTW是角膜直径:正常值为11.5-12mm;
PD是瞳孔直径:正常值为2.5-4mm;
IOP是眼压,正常值为10-21mmHg 。
视网膜厚度的测量,以前多是用组织学的方法对尸检眼进行测量。扫描视网膜厚度分析仪(ScanningRetinal
Thickness
Analyzer)是Zeimer等人近几年开发研制并投入临床使用的[1]。RTA操作简便,重复性好,无创伤性,能敏感、客观地测量视网膜组织的厚度。有关视网膜的厚度值,各家报道不一。有报道认为在锯齿缘区约为100μm,赤道区为150μm,黄斑缘区为350μm,中心凹的中心为90μm[2]。另有报道认为黄斑中心窝的视网膜厚度为370μm,中心小凹为130μm[3]。Shahidi等[4]用激光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测得的黄斑部视网膜厚度为185μm,鼻侧较颞侧厚25%。
我们用RTA测得的正常人后极部平均视网膜厚度为(177.95±26.19)μm,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为(174.37±19.23)μm;黄斑上下方平均视网膜厚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黄斑鼻侧网膜较颞侧厚10.45%,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
正常男性、女性后极部平均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77.22±20.57)μm及(178.67±19.63)μm,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40岁以下年龄组及40岁以上年龄组的后极部平均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75.27±19.63)μm和(184.02±19.81)μm,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
正常人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图呈马蹄形,上下对称,鼻侧网膜较厚(图3),这种形状与视网膜组织的结构特点及神经纤维层的分布相吻合,图中的垂直与水平的不对称性主要是由神经纤维层造成的。由此旁证了RTA可以反映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变化。我们的结果表明年龄与视网膜厚度无关。有报道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光感受器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密度降低,每年丢失0.2%~0.4%[6,7],这种丢失以离中心凹5~8mm的区域更为明显[6],然而该区域超出了我们的测量范围。
因此研究结果更能反映正常人后极部视网膜厚度的情况。建立了正常人群的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图后,我们对一些引起视网膜厚度改变的疾病的诊断就变得相对容易了。RTA通过检测视网膜厚度反映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在后极部(包括中心凹),节细胞和神经纤维层占视网膜厚度的30%~35%,已知光感受器层在青光眼病程中是不降低的,星形胶质细胞等结缔组织亦不减少,因此青光眼视网膜厚度的降低主要归因于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层的损害。由于青光眼早期即可出现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及其神经纤维的损害,而在临床检查尚无视野缺损前,青光眼患者可能已有多达40%的神经纤维丧失,因此后极部视网膜厚度的定量测量有助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
(1)眼压:眼压计用于测量眼压。先麻醉眼睛,眼压计通过压陷眼球外壁所需的压力来决定眼内压。
正常眼压的范围是12~22mmHg,“mmHg”指的是“毫米汞柱”,是测定眼压的一种单位。
一般压力大于22mmHg表示眼内压增高。也有少数病例眼压在正常范围也发生了青光眼。有时需多次检查眼内压或长期观察才能确诊青光眼。
(2)检眼镜(一种检查眼底的仪器)检查:眼底镜用于检查眼睛的内部。如果有必要,先用眼液扩瞳,然后在暗房内用一末端带有小光源的仪器即眼底镜检查。
打开眼底镜光源,眼底镜可扩大倍数进行观察,医生通过瞳孔检查视神经的形态和颜色。视神经呈“杯状”或无正常的粉红色则应引起注意。
有时医生采用一种特制的透镜观察前房和外引流通道、即前房角镜检查。
(3)视野检查:青光眼可引起周边视野缺失或在视野中出现暗点。
为了发现有无暗点,医生会让受检者注视正前方的一个点,以检查受检者能否看见视野其他部位出现的光点(视野检查),视野可采用视野屏和视标进行检查,也可采用自动闪现光点的计算机视野计检查。
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有赖于准确的诊断。
青光眼的诊断与其他疾病一样,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对可疑患者,首先应测量眼压。眼压大于3.20kPa(24mmHg)为病理性高眼压,但一次眼压偏高不能诊断青光眼,同样,一次眼压正常也不能排除青光眼。
眼压在一日内呈周期性波动。日眼压波动大于1.07kPa(8mmHg)为病理性眼压。
正常人双眼眼压接近,如双眼压差大于0.67kPa(5mmHg)也为病理性眼压。
下一步检查眼底,观察视盘改变。青光眼的视盘改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常表现为:病理性陷凹,目前普遍采用陷凹与视盘直径的比值(C/D)表示陷凹大小。
C/D大于0.6或双眼C/D差大于0.2为异常;视盘沿变薄,常伴有盘沿的宽窄不均和切迹,表示盘沿视神经纤维数量减少;视盘血管改变,表现为视盘边缘出血,血管架空,视盘血管鼻侧移位和视网膜中央动脉搏动。
此外,眼底检查还可观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由于它可出现在视野缺损前,被认为是早期诊断指征之一。
视野检查对青光眼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因为视野的缺损反映了视神经的损伤。
临床常见视野缺损类型有:视阈值普遍降低、弓形缺损、鼻侧阶梯、垂直阶梯、颞侧扇形缺损、中心及颞侧岛状视野。
通过上述检查,我们可以诊断青光眼的有无,但还未能确定青光眼的类型。
要将青光眼分类,还应检查前房角,房角开放者为开角型青光眼,反之则为闭角型青光眼。
通过房角检查,如果青光眼分类诊断仍有困难,可查房水流畅系数(C值)。
C值小于0.1为病理性,压畅比(Po/C)大于150为病理性,主要见于开角型青光眼。
但需注意,闭角型青光眼反复发作后C值及压畅比也可异常。
另外,对一些疑似青光眼可选一些激发试验,以辅助诊断。
继发性青光眼的诊断,首先应有眼部或全身病变,当然还有高眼压和视神经损伤。
通过房角镜检查,了解造成高眼压的原因是房角关闭还是小梁滤过功能障碍,以诊断是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抑或闭角型青光眼。
通过上述检查,我们就可以大致确定青光眼及其分型,从而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