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着大量氧气输送到全身,静脉收集用过的血经肺泡气体交换后获得大量氧气转成动脉血,如此循环不止。
动脉压力大,需要加压才能注射进去。特殊情况才进行动脉注射(如在接近癌的动脉注射抗癌药,会大量地吸收等等)
将药液加压输入动脉,常用的动脉有股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和桡动脉。
用于抢救重度休克,尤其是创伤性休克病人。通过动脉(通常为股动脉)加压输入高渗葡萄糖溶液及血液,增加冠状动脉与颈动脉血液量,从而使心及脑部血流改善。通过心肌和脑部的直接灌注和反射机制使血压回升;用于施行某些特殊检查,如脑血管造影、下肢动脉造影等;用于经动脉注射抗癌药物作区域性化疗。如头面部疾患采用颈总动脉,上肢疾患采用锁骨下动脉,下肢疾患采用股动脉。
总体来说,输液时扎的都是表浅小静脉。一般就选手背上粗细与针头相差不大的静脉,扎的时候先从静脉的远心端寻找入针的部位,如果扎入失败的话,再向近心段寻找入针点。而对于一些静脉塌陷的病人(常见于体液丢失性休克、水肿和糖尿病晚期的病人等)以及小婴儿们,他们的表浅静脉就很难摸准,即使摸到了也很难入针和控制针头位于血管内。这些时候,就要另外选择表浅的比较粗大的静脉。比如成年人就会选足背上的静脉,婴幼儿就会选头皮静脉(一般就是前额侧面的颞浅静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选血管的关键因素是表浅的,易入针,并易将针头控制固定在血管内。为什么要扎静脉呢?这有多方面原因:1、动脉血管内压比静脉大得多,如果动脉血管扎破了,是很难靠压迫止血法来控制动脉血管出血。在临床上要给病人做气血分析时,就需要采集动脉血样,一般就在桡动脉的腕部摸到脉搏后入针(也有在股动脉的大腿根部采血),在抽血完毕后,要对病人的针口强力压迫10分钟,如果压的部位不准确或者时间不够,病人的腕部马上就鼓起个大包(动脉出血造成皮下淤血)。2、第二个原因还是跟动脉血管内压力过大有关。在动脉压的强大挤迫下,那得用很大的压力才能将药液输入到血管内。当然了,在有些时候动脉压力很小了,马上就要出现休克的情况下,就必须迅速建立动脉通道(就是插根管子到动脉里输血浆或者生理盐水,迅速补偿血容量,避免休克的发生),这个时候就能顺畅地把药液从动脉输进体内。值得一提的是,建立动脉通道时,输液用的压力不再象静脉点滴那样靠液压差,而是靠外部动力(泵)的作用输入血管的,这还是因为要克服动脉内向外的压力。3、动脉的位置都是比较深的,全身上下位置表浅些的动脉只有腕部的桡、尺动脉(桡动脉较尺动脉粗些)、大腿根部的股动脉、腘窝处的动脉和肘部的动脉(这两个地方的动脉都不止一条)。也就是说,你能摸到脉搏的地方才表明这里的动脉表浅,你能方便地把针扎进血管。其实再表浅的动脉,其位置也表表浅静脉深地多,隔了好几曾筋膜组织呢!4、动脉的波动是很大的很明显的,如果你要象静脉点滴那样插根针在表浅动脉上,再用胶布粘一下固定住,那是不可能的了。动脉的搏动几下就能把靠胶布固定的针头抖掉了,接着就是大量的皮下淤血。
事实上在如何输液这个问题上是有很多学问的,例如,有时候输液还要考虑为了避免肝脏首代作用(静脉血液带着药物先经过了肝脏,肝脏要首先对药物发生代谢的生化反应)而选择其他方式给药。在《护理学》中有专门的章节讲解输液的知识,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说了这么多,对于你的提问,答案可以是很简单的:1、压力问题:因为动脉压力过大,不利于药液靠液面落差来输入到体内;而且强大的压力不利于针口的愈合。2、位置问题:动脉位置过深,看是看不到的,为了找准它只能靠摸动脉。在临床工作中,不是每个医生都掌握了采集动脉血的技术哦。这个技术有相当大的难度,一般护士都不愿意做,都推给医生自己做。在呼吸内科里的潜规则之一就是:谁开的血气分析单字,谁就自己去采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