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位BA在对我们倾诉时肯定会存在主观想法,所以抛开主观因素(即认为店内BA并不是针对你)来看,这名BA其实是不愿意帮助你。
为什么呢?
同为同事,为什愿意帮别人不愿意帮你呢。
首先,我们需要反省的是,别人为什么不愿意帮助你,而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帮助了别人。
正如上周《奇葩说》中所说,“侠”之所以被称之为“侠”,是因为他们承担了一般人所无法承担的责任,是付出了一般人所无法付出的勇气。而仅仅作为同事,我们去帮任何一个人的时候其实都需要一定的勇气的。而帮助别人,一般基于一个基础条件和一个价值条件。基础条件就是在帮你的同时不会从根本上损害自己的利益,才会愿意帮助你的;而另外一个,价值条件则在于,帮助你我是否值得这样做。
兰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她很早之前在深圳打拼时的经历:
刚刚到深圳时,一时间没有固定工作也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为了缓解经济上的紧张,去做了一段时间啤酒促销。
她所在的啤酒品牌当时刚进入深圳市场,没有什么立足之地,客人也不会主动点单。
起初的三天,她甚至连一瓶啤酒都没卖出去。虽然啤酒没卖出去,但是却在三天的观察中发现了其中的微妙。
当客人点啤酒时,除了个别有固定偏好的客人外,客人通常都会询问领班的意见,会问领班哪个啤酒口感好或者比较受欢迎,一般领班的建议客人都会听取;而在面对很多促销员蜂拥而至的无法抉择的情况下,客人会将选择抛给正在服务他的服务员。在这样的情况,如果能借助领班和服务员的帮助,那么你离成功也就会更近一步。
第四天,在别人都在休息的时候,她提前两个小时到达,将自己挑选好的芒果赠送给了所有餐馆的领班与服务员,就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举动,虏获了所有人的心。当客人再次需要工作人员推荐时,只需要刷一下存在感,大家就会立马想起她,并主动介绍她所在品牌。因为她隔三差五的一些小馈赠,不少人都愿意主动帮她,她也因此取得了不少收入。
从上述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当别人帮助了你,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收益时,别人自然会有限选择帮助你。当别人的付出有价值时,主动帮助你的概率也会相对提升。同样别人帮了你,可以换来其它一些方面的好处,这也算收益的一种。工作上的帮助,更多地强调的是等价交换。如果别人不愿意帮助你,可以反思你是否给予了对方等价的利益,而不是一味的想要收获回报。
其次,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你要学会的是同理心。尊重他人的感受,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先理解他人是否有剩余精力帮互助你,是否有情景帮助你,以此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即便共情的方法可能需要甜言蜜语,但不得不说甜言蜜语更容易让人接受,也就更愿意帮你了。
通过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适应环境、培养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1.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以"自我"为中心。有些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以"天之骄子"自居,于是便用藐视的眼光看待一切,总是认为别人都不如他,也懒得同别人交往,或在同别人交往时盛气凌人,将自己的意见凌驾于他人之上。还有些来自城市,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学生,看不起农村学生或小城镇来的学生,自以为比别人高贵,不想搭理他们,或只同极少数"身份"相近的学生相交,给人的感觉总是高高在上,很难接近。因此,这些人不喜欢关心他人,也不愿意去了解别人,只要求学校和教师多给个人提供方便,处处要显示比其他同学强。他们要当班干部、学生会干部,还想在入党、就业上领先于别人,使得同学关系很僵。
2.孤独,自卑,羞怯,不敢交往。在大学生中,有些人性情孤僻,整天寡言少语,行动怪异,不愿与同学接触交往,同学也因此而不愿与之接触,整天郁郁寡欢,孑然一人。平时除了个别感兴趣的课程外,其他功课不愿意学。有些来自农村或偏远山区的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小圈子里,接触外界的机会比较少,缺乏人际交往方面的锻炼,入大学后,那闭塞的心扉一时难以打开,总是羞于同他人交往,或集体活动时发言胆怯,产生惧怕心理。还有些缺乏家庭温暖或很早失去父母关爱的学生,心理过早地受到压抑和创伤,一直处于孤独、自卑的状态。他们总是认为自己事事不如别人,更不愿参与竞争与交往,始终用冷漠眼光去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形成了孤僻、自私的心理,不愿意接受或认同于别人,我行我素,同学关系紧张。
3.过分注重小集体、小团体利益,讲哥儿们义气。关心集体、热爱集体、助人为乐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优良品质。但集体不等同于"小集体"或"小团体",帮助他人也完全不同于哥们义气,二者之间有质的区别。过分偏重于后者,就变成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行为。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必须以前者为前提,才不致于损伤大多数同学的利益,造成与多数人关系的不协调。
4.过分追求异性,沉湎于"爱河"之中,忽视同大众交往。大学生正值青春发育的时期,追求异性,渴望与异性交友是一种正常心理,也是大多数学生的愿望。应该说,大学生谈恋爱是当代大学校园的一种不可回避的现象,青年男女正当的需求,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人中有部分过分沉湎于"爱河"而不能自拔,他们上课迟到,甚至经常不听课、不参加集体活动,也很少同其他同学交往,成为班级中的"特类"。他们把谈恋爱当成是自己的主业,没有过多的时间也不愿意"浪费"宝贵的精力与其他人交往。
5."恋旧情结"浓厚。一些大学生在未入大学前,往往把大学想象得非常美好、过于神秘,认为大学是理想中的"天堂"、"生活中的乐园",一旦进入大学校园后,随着时光的流失,那种新鲜感、神秘感便慢慢消失,甚至觉得大学里生活贫乏、单调,"一个书包两只碗,寝室―食堂―教室"简单重复,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倦情绪,甚至寝食不宁,便自然而然地留恋起中学时的生活,想起了中学老师、同学、亲友。不少大学生排斥眼前的朋友,追思中学的朋友,不交身边的朋友,留恋昔日的朋友。这种"恋旧情结"使得一部分学生对大学生活感到索然无味,整日沉浸在追思与遐想中,不愿同身边的同学交往。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
1.自卑心理。进入大学后,有些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平时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2.怯懦心理。主要存在于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学生身上。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3.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学生,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大学生特别是女生在宿舍关系上处理不好经常因为此。
4.逆反心理。有些学生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论是非曲直,都与他人持相反意见。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5.排他心理。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负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大学生的"小集体"现象大多如此造成。
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途径
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是合作和沟通。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首先要从一开始就有积极的心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在日常交往活动中,主动与他人交往,不要消极回避,而要敢于接触,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而且要不怕出身、相貌、经历,不要因来自边远的地区、相貌不好看或者经历不如其他同学而封闭自己。其次要从小做起,注意社交礼仪,注重培养学生从点滴学起,集腋成裘。再次要大胆走出校门,消除恐惧,加强交往方面的知识积累,在实际的交往生活中体会、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最后要认识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打动人的是真诚,以诚交友,以诚办事,真诚才能换来与别人的合作和沟通,真诚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之一。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讲,要想成功交往,找到知心朋友,除遵循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掌握一定的技巧外,还一定要锻炼两种能力:一是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二是提高对其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
一个人如果能够对情境间的细微处加以区分,往往更能掌握社交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合宜的行为,进而适应不同性质、千变万化的环境。要成功地达到社交目标,就要审度客观情势的变化,因时变通,适应各种各类的社交情境。
洞察别人的心理状态也是社交能力重要的一环。一些人看到别人的行为时,不尝试去了解对方做事时的处境和感受,便马上从别人的行为判断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种重判断而轻了解的取向,是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一大障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