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有六种存在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
气体是指无形状有体积的可压缩和膨胀的流体。气体是物质的一个态。气体与液体一样是流体:它可以流动,可变形。与液体不同的是气体气体分子间距离很大,可以被压缩膨胀。假如没有限制(容器或力场)的话,气体可以膨胀,其体积不受限制。
气态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相互之间可以自由运动。气态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的动能比较高。气体形态可过通其体积、温度和其压强所影响。这几项要素构成了多项气体定律,而三者之间又可以互相影响。
2、液态物质
液体的粒子会互相吸引而且离得很近,所以不易将固定体积的液体压缩成更小的体积或是拉大成更大的体积。受热时,液体粒子间的距离通常都会增加,因而造成体积膨胀。当液体冷却时,则会发生相反的效应而使体积收缩。
液体可以溶解某些固体,例如将食盐放入水中,食盐颗粒好像会渐渐消失。其实是因为食盐溶于水后电离出钠离子与氯离子,并均匀分布在水中,形成一种水溶液。此外,液体还可以溶解气体或其他液体。
3、固态物质
固态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则没有。想要改变固体的形状,就必须对它施力。例如挤压或拉长可以改变固体的体积,但通常变化不会太大。大部分固体加热到某种程度都会变成液体,若是温度继续升高则会变成气体。
4、等离子态物质
将气体加热,当其原子达到几千甚至上万摄氏度时,电子就会被原子“甩”掉,原子变成只带正电荷的离子。此时,电子和离子带的电荷相反,但数量相等,这种状态称做等离子态。
5、凝聚态物质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是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70年前预言的一种新物态。这里的“凝聚” 与日常生活中的凝聚不同,它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一般是基态)。即处于不同状态的原子“凝聚”到了同一种状态。
6、费米子凝聚态
根据“费米子凝聚态”研究小组负责人德博拉·金的介绍,“费米子凝聚态”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都是物质在量子状态下的形态,但处于“费米子凝聚态”的物质不是超导体。
“费米子凝聚态”物质采用的是费米子。当物质冷却时,费米子逐渐占据最低能态,但它们处在不同的能态上,就像人群涌向一段狭窄的楼梯,这种状态称作“费米子凝聚态”。
物质的守恒定律
1.早期的“质量守恒定律”(质能关系之前)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体系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或者说,任何变化包括化学反应和核反应都不能消除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原有形态或结构,所以该定律又称物质不灭定律。
2.“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3.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
质能关系将物理学中原来不相干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统一起来。在通常的反应中,系统释放出能量,系统内部的质量减小,减小的量是微乎其微的,与其静质量相比小得无法观测。
但在核反应中,这一减小量则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中,系统的静质量可观地改变,反应释放巨大能量。质能关系是核能释放的理论基础。
4.“信息守恒”
通常所见的物质有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另外,物质还有“等离子态”、“超临界态”、“超固态”以及“中子态”。物质状态是指一种物质出现不同的相。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规律具有稳定性。
第二,规律具有普遍性。
第三,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第四,规律存在于物质运动过程的始终,决定着物质运动过程的前途和方向。
第五,规律具有绝对性,是客观的。
物质的状态有气态、液态、固态、等离子态、中子态、非晶态、液晶态、超导态等。物质状态是指一种物质出现不同的相。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通常所见的物质有三态:气态、液态、固态。1、固态。严格地说,物理上的固态应当指“结晶态”,也就是各种各样晶体所具有的状态。
2、液态。液体有流动性,把它放在什么形状的容器中它就有什么形状。
3、气态。液体加热会变成气态。
4、等离子态。将气体加热,当其原子达到几千甚至上万摄氏度时,电子就会被原子“甩掉”,原子变成只带正电荷的离子。
5、非晶态。特殊的固态。这是因为玻璃与晶体有不同的性质和内部结构。
6、超导态。超导态是一些物质在超低温下出现的特殊物态。
7、液晶态。结晶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形态。
8、中子态。假如在超固态物质上再加上巨大的压力,原子核也能被“压碎”,这时候原于核只好宣告解散,从里面放出质子和中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