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物治疗:西药治疗包括抗胆碱能药物、苯二氮类药物、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激动剂、多巴胺能药物、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和多巴胺耗竭剂等具有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药物均可用于肌张力障碍的治疗,但效果并不十分满意,且部分药物不良反应严重。中药治疗: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脑、肝、脾、肾,治以滋阴熄风、益气养血之法,临床采用辨证论治,具有较好疗效,常用药物如白芍、甘草、丹参、伸筋草、葛根、木瓜、黄芪、当归、川芎,熟地、防风、白蒺藜、蝉蜕、僵蚕、全蝎、蜈蚣等。
2.肉毒毒素治疗:主要通过化学性去神经支配作用,抑制运动神经元末梢乙酰胆碱释放,从而减轻姿势和运动异常;此外,还可以作用于感觉神经末梢,缓解肌张力障碍引起的疼痛。目前,肉毒毒素仍是治疗眼睑痉挛、颈部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斜颈)、咽喉部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构音障碍)及其他局灶性肌张力障碍(特发性和继发性)的一线药物。肉毒毒素不良反应轻微,主要是注射部位或周围肌无力(如颈部肌张力障碍注射肉毒毒素后引起的吞咽困难、眼睑痉挛注射肉毒毒素后引起的上睑下垂等)。
3.手术治疗:对于药物和肉毒毒素治疗不能充分缓解临床症状的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可以作为二线治疗方法。
4.其他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可使书写痉挛和部分局灶性肌张力障碍临床症状得以改善。中西医结合(包括药物、针灸等)治疗肌张力障碍,两法可相互取长补短,降低西药的用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增强疗效,延缓病程,易于被患者接受。
小儿肌张力高,也就是肌张力障碍,属于神经内科疑难病之一。如果小孩子罹患肌张力增高,应该去正规的三甲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寻找引起肌张力增高的原因,并作出准确诊断,及时治疗。常见的肌张力增高性疾病包括:扭转痉挛、梅杰综合征、痉挛性斜颈、手足徐动症、书写痉挛和其他职业性痉挛等等。明确诊断后,应该立即予以对症治疗。治疗措施一般包括口服药物、局部注射A型肉毒素和外科治疗三种。第一、对于局限性或者节段性肌张力障碍,首选局部注射A型肉毒素,注射部位常选择痉挛最严重的肌群或者肌电图显示明显异常放电的肌群。小孩子的治疗应该从小剂量开始,疗效不能维持后可重复注射。第二、对于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建议采用口服药物,必要时配合局部注射A型肉毒素。常用的口服药物包括:抗胆碱能药物如苯海索,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氯硝西泮,肌松剂如巴氯芬,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等均对部分病例有效;肌肉张力高往往见于两类疾病,一类是锥体束受损,锥体束受损可以是运动神经元受损的最主要的一个表现。可以见于急性的脑血管病、脊髓炎都可以造成肌张力的增高。肌张力增高是一种折刀样的肌张力增高,患者肌张力增高像打开折刀一样,刚刚开始阻力比较大到一定程度阻力就明显的降低,肌张力增高还可以见于椎体外系的疾病,代表性疾病就是帕金森病,患者可以出现齿轮样的或者铅管样的肌张力的增高。患者由于肌肉张力增高可以出现翻身困难、肢体僵直等等影响了运动,还会出现冻结步态启动困难等等。因此肌肉张力增高往往提示体内存在疾病。肌张力高的表现有:1、肌张力亢进可以导致姿势异常,往往是婴儿肌张力高的典型表现,比如交叉腿,就是两下肢内收肌肌张力高所致。
2、肌强直是指肌张力明显亢进并持续存在,类似于抽搐,它往往是重症婴幼儿患者肌张力高的表现,如去大脑强直。
3、肌张力不协调是指伸肌、屈肌不平衡,往往造成手足徐动。肌张力高对患者的危害很大,尤其是对婴幼儿,更容易激惹、闻声惊吓、持续哭叫、入睡困难、穿衣时难以将手臂插入袖内、换尿布时不易将两腿分开、洗澡时难以将拳头掰开。肌张力过高一般可以通过口服药物、康复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治疗方法。1、口服药物:服用依哌立松等药物可降低患者的肌肉张力,紧张患者可服用等镇静药物,帕金森病患者可服用左旋多巴等药物。口服药物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请勿自行服药或调整剂量。2、康复治疗:通过针灸、推拿或体位性治疗等康复治疗方法,调节患者的肌张力,提高运动协调能力。3、手术治疗:通过手术治疗修复异常神经元,例如DBS深部脑刺激疗法是将电极植入患者的大脑,以纠正异常的脑电路,这可以有效地改善肌张力障碍,而不会破坏大脑结构。其可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等其他疾病。建议若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到医院查明病因,再对症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