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兴奋剂的危害
一。刺激类(stimulants):
此类药物作用于神经系统,提高身体和心理能力,但副作用具有灾难性。挑战性增强和焦虑激动咳导致判断失误,易发生创伤。心跳和血压急剧增高,脱水,有可能发生脑出血和心脏停搏而死亡的危险。
二麻醉止痛剂(narcotis and analgesics):
此类药物能使运动员产生欣悦感和心理刺激,必胜的错觉和超越自我能力的幻想。痛阈提高而不觉伤痛,常使伤势恶化。判断能力下降导致其他危险。久用成瘾,造成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
三。合成类固醇(anabolic steroids):
包括男性激素睾酮,口服或注射此药可使肌肉增加,肌力和耐力加强。但破坏体内性激素平衡,产生严重副作用。
(1)男性,人格改变,肝肾功能障碍,乳房增大,秃发,精子减少,前列腺炎等。
(2)女性,男性化,月经紊乱,多毛等。
和(3)儿童,骨垢过早愈合,影响生长。
四。beta阻滞剂(beta blockers):
此类药物具有镇静作用,减轻肌肉震颤,提高精细控制能力。副作用是可产生心血管机能障碍和支气管痉挛。
五。利尿剂(diuretics):
增加尿量,稀释尿液中违禁药物浓度,以逃避兴奋剂检测,体重减轻,以参加较低体重级别比赛。副作用咳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血栓行成,甚至死亡。
六。血液回输技术(blood doping):
赛前将储存的自身血液回输,增加循环血中的红细胞数,从而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提高运动成绩。副作用是咳引起感染和过敏反应。
兴奋剂检测方法简介
兴奋剂检测是一项难度很高,责任十分重大的工作。其难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及其代谢物的种类多,变化大,禁用的百余种药物以原体或一个或多个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与人体体液中,因此,需要检测和确证的化合物多达几百种。除此以外,用药后的不同时间,这些化合物的浓度不断的发生变化,直到排出体外。
(2)药物在人体体液中的浓度很低,药物在人体体液中的浓度常常是豪微克(即十亿分之一克)或更低的水平,因此对检测的灵敏度要求很高。打一个比方,如果在一个25*50m的标准游泳池中加入一勺糖,要求在池子的任何一处都可以测到糖的存在。
(3)要求准确的定性和定量,不能有丝毫的疏漏和差错。性奋剂的检测工作对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负有法律责任。检测者要对每一种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光普分析有全面娴熟的了解及足够的分析参考资料。所以,要准确的定量及判断是否超出了允许的水平,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
检测的主要体液是尿液,但对个别单纯用尿液检查难以确定结果的物质目前正在探索采用血样分析来予以弥补。
(1)尿样检测:尿样检测是兴奋剂检测的理想样本。其优点在于:取样方便;对人无损害;尿液中的药物浓度高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尿液中的其他干扰少。
分析大体分筛选和确认两个过程。筛选即对所有的样本进行过筛,当发现某样本可疑有某种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时,再对此样本进行该药物的确认分析。在进行药物的确认分析时,尿样要重新提取,此提取过程与空白尿(即肯定不含有此药物的尿液)和阳性尿样(即服用过该药物后存留的尿样)同时进行,以保证确认万无一失。
分析过程中按药物的化学特征和分析方法将所有药物分成四类,即:第一类:尿中以游离形式排泄的易挥发性含氮化合物(主要是刺激剂);第二类:尿中以硫酸或葡萄糖醛酸结合的难挥发性含氮化合物(主要是麻醉止痛剂,beta阻滞剂和少数刺激剂);第三类:化学结构和特性特殊的刺激剂(咖啡因,匹莫林)和利尿剂;第四类:合成类固醇及睾酮。
尿样进入实验室,首先进行尿样ph和尿比重测定,然后按以上四类药物分成四组进行筛选分析,主要是化学提取和仪器分析两步,最后由计算机打出检测报告。
(2)血样分析:血样检测的目的主要是补充尿样分析方法的不足,目前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目前仅用于血液回输,红细胞生成素,生长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睾酮等的测量。
β-甲氧基丙烯酸酯(β–methoxyacrylates)类杀菌剂来源于具有杀菌活性的天然抗生素strobilurinA,所以又称为嗜球伞果素类(strobilurins)杀菌剂。自1969年Musilek等发现一种蘑菇中称为Strobilurin抗菌素的杀菌活性以后,科学家们经过20多年的结构优化研究,此类杀菌剂的开发获得巨大成功。先正达和巴斯夫公司首先于1996年分别在德国登记注册了阿米西达(嘧菌酯)和翠贝(醚菌酯)防治小麦白粉病和叶枯病,至2000年,仅阿米西达就已经在全球100多种作物上登记了防治400多种真菌病害。阿米西达和翠贝并创造了单品种连续年销售在$4亿以上的历史记录,单品种销售仅次于草甘膦和吡虫啉分别列第三位和第五位,在杀菌剂开发史上树立了继三唑类杀菌剂之后又一个新的里程碑。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突出优点:①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对几乎所有的作物和生态安全,符合人类对环境的要求;②具有特别广谱、高效的抗菌活性,对卵菌、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都有很高的杀菌活性,符合综合防治策略;③具有保护、铲除、抗产孢和治疗作用,符合预防为主的植物保护方针;④具有良好的内吸输导性能和扩散性能,其中阿米西达比三唑类杀菌剂更好地在植物体内均匀分布,并可以在植物冠层内通过气相扩散;⑤具有独特的作用靶标,与其他现有杀菌剂无交互抗药性;⑥具有显著的延缓植物衰老,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独特的作用机制决定了防治植物病害的种类和效果,不仅取决于药剂本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还取决于药剂—病原菌—寄主的互作。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主要作用于真菌的线粒体呼吸,破坏能量合成,从而抑制真菌生长或将病菌杀死。药剂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中复合物Ⅲ(Cytbc1复合物)中的Cytb的Q0位点结合,阻断电子由Cytbc1复合物流向Cytc。所以,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或Strobilurins又称Q0抑制剂,简称Q0Is。最近发现唑烷酮类的咪唑菌酮和唑菌酮(famoxadone)的作用机制也是抑制Q0位点,故也将这两种杀菌剂归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真菌对呼吸链电子传递中断的适应性生物进化是存在旁路呼吸途径。在旁路呼吸途径中只有一个关键的旁路氧化酶(alternativeoxidase,AOX)复合物。AOX在不同真菌中存在着固有型或诱导型表达,所以,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那些存在固有型AOX表达的真菌,如灰霉和香蕉黑斑病菌的效果就较差。真菌体内AOX诱导表达的机制比较复杂,但是已知在某些真菌细胞中超氧自由基浓度增加能够诱导AOX表达。因此,超氧自由基清除剂能够增强或延长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抗菌活性。同样,已知在某些植物代谢过程中存在(类)黄酮等物质。这些物质具有抑制AOX活性的作用,所以,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某些真菌来说,在植物上能够表现比离体更高的抗菌活性。
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开发和使用早期,对其抗药性风险研究认为是中等抗药性风险。实际上,在这类杀菌剂应用两年以后,就产生了抗药性,且防治效果显著下降。如醚菌酯在实际应用1年后就有关于小麦和大麦白粉病抗性发生的报道,到2000年在德国的北部、法国的北部和英国的田间病原群体中抗药性分生孢子就已经占2%~99%。1999年,日本也检测到黄瓜和甜瓜上的白粉病菌和霜霉病菌的抗药性菌株。然而,小麦叶斑病、褐锈病和网斑病菌产生抗药性的速度则相对较慢。当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除单剂使用外,多与其他类型杀菌剂混用,这将成为该类杀菌剂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拜耳公司2001年开发了“肟菌酯+丙环唑”的混配药剂;先正达公司于2004年也推出了“嘧菌酯+丙环唑”的混配药剂。
到目前为止,有关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各种发明专利已达数千份,有8个品种已经商品化,包括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苯氧菌胺、啶氧菌酯、唑菌胺酯、氟嘧菌酯和烯肟菌酯等。还有许多品种正在进入市场之前的研发之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