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源性线虫预防控制特点有:1。
群体性土源性寄生虫感染,特别是蛔虫、鞭虫、钩虫和蛲虫感染是人体最常见、分布最 广泛的一类寄生虫,其与人类宿主的寄生关系极为悠久,已成为专性寄生关系。因此, 针对人群进行普查和普治是控制传染源的根本措施。
2。长期性采取个体治疗措施,可使感染者治愈,但对群体感染来说作用不大,且治愈者还有再感染的可能。
另外,如采取针对当地人群的群体治疗,可在短期内降低人群总感 染率和感染度,但未能阻断土源性寄生虫病传播。遗留的传染源和外界环境存活的虫 卵,还有再感染人体的可能。
因此,坚持长期多次反复治疗,才能逐步控制或消除传 染源,同时要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以巩固防治成效。 3。
多样性群体治疗措施的多样性包括治疗方法的多样性(群体化疗、选择性化疗、目标化 疗等),使用药物的多样性(药物种类、不同剂量、不同间隔时间、不同配伍以及针对 不同群体等),使用合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4。
广谱性土源性寄生虫病群体治疗要取得明显效果必须建立在理想药物的基础上,其中治 疗药物的广谱性是必要条件,理想的抗寄生虫药物需具备广谱、高效、快速、安全、单剂、量小、方便、价廉等特点。
2.土源性线虫预防控制原则是什么
在了解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规律的基础上,将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 易感人群结合起来,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1.控制传染源在流行区普查、普治患者和带虫者以及合理方式处理保虫宿主;在非流行区监测 流动人口并控制传染源输人和扩散。2.切断传播途径针对土源性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搞好环境卫生和注意个人卫生,改变 不良的卫生习惯和行为方式,加强粪便和水源管理,均是切断土源性寄生虫病传播途 径的重要措施。
3.保护易感者人体对土源性寄生虫感染多缺乏特异免疫力,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 止土源性寄生虫感染。如讲究个人卫生、服预防药、皮肤涂抹防护剂、改变不良生活 习惯和改良生产方式,但关键在于加强健康教育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土源性线虫是怎么致病的
(一)蛔虫病蛔虫的幼虫、成虫阶段均可致病,成虫的危害性更大。
蛔虫的幼虫在人体内的整个移行过程中,可对肠、肝、肺、微血管及淋巴组织等引起机械性损伤,或因幼虫本身及代谢产物作为抗原,诱导变态反应。重度感染时,幼虫可进入体循环,侵入多个器官,引起异位损害。
成虫是蛔虫病的主要致病阶段:①夺取营养;②影响吸收;③变态反应;④并发症及异位寄生,导致肠梗阻,以及胆道、胰管、阑尾等蛔虫症,严重时可以致命。(二)鞭虫病轻度感染一般无明显症状,如果感染者粪便的虫卵数超过5000/g或10000/g时,则往往有症状,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以及消瘦、乏力等症状。
严重感染者(粪便虫卵数超过20000/g)大多发生严重腹泻或者痢疾综合症。极重度感染者,成虫附着于直肠粘膜,可引起慢性痢疾,伴有腹痛和严重的里急后重,偶尔可致直肠脱垂。
(三)钩虫病钩蚴侵入人体皮肤可引起钩蚴性皮炎,病人可感到局部皮肤有烧灼、针刺或奇痒等感觉。 多见于手指、足趾间皮肤嫩、薄处,也可见于手、足背部等,俗称“粪毒”。
钩虫幼虫移行至肺泡后,病人可出现咽痒、咳嗽、伴有畏寒、发热、哮喘样发作等全身症状。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消化、吸收等功能障碍。
持续性、弥散性腹痛为常见症状,以上腹部和脐周为剧烈。 重度感染者还可出现黑色粪便和营养不良等。
少数钩虫病人有喜食常人不能吃的东西,称“异嗜症”。钩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病人慢性失血所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贫血。
钩虫的成虫咬附在病人的小肠壁上边吸血、边分泌抗凝物质,使形成的伤口发生凝血障碍。同时成虫还经常更换咬附部位,而留下的伤口仍不断渗血。
也有钩虫寄生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报道。严重钩虫病人因贫血、全身浮肿而丧失劳动能力。
(四)蛲虫病蛲虫病的主要症状为雌虫爬出产卵引起 *** 周围及会 *** 奇痒和炎症,影响睡眠。患儿常有烦躁不安、夜惊、失眠、夜间磨牙、遗尿、食欲减退、消瘦等表现。
4.为什么有一些土源性线虫病至今仍未被消灭
土源性线虫指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外界(主要指土壤)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的线虫,如蛔虫、鞭虫、钩虫等。蛲虫卵不需在土壤中发育,但其生活史和蛔虫、鞭虫、钩虫一样是直接型的,传播途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相同或相近,故一般把蛲虫也归为土源性线虫。
(一)蛔虫病(二)鞭虫病(三)钩虫病(四)蛲虫病
1.自身感染。雌蛲虫一般在夜间移行至 *** 外产卵,因局部 *** 而用手搔痒时虫卵即粘附在手指及甲垢中,当患者以污染的手指拿食物或患儿吮吸手指时,可造成自身反复感染。2004年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表明,蛔虫、鞭虫、钩虫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2.72%、4.63%和6.12%,比1990年分别下降了71.29%、73.6%和60.72%。12岁以下儿童蛲虫平均感染率为12.28%,较1990年下降了56.47%。推算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人数(含感染一种以上者)为1.29亿,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人数分别为3930万人、8593万人、和2909万人。
1.采用驱虫治疗为主的综合措施。根据不同流行程度,实行集体驱虫或选择性驱虫,并抓好重点人群(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菜农、果农等)的防治。
2.实施健康教育,改善人群的卫生行为。
3.加强粪便管理和安全供水,改进环境卫生,减少感染,巩固和扩大防治成果。
5.为什么有一些土源性线虫病至今仍未被消灭
土源性线虫指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外界(主要指土壤)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的线虫,如蛔虫、鞭虫、钩虫等。
蛲虫卵不需在土壤中发育,但其生活史和蛔虫、鞭虫、钩虫一样是直接型的,传播途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相同或相近,故一般把蛲虫也归为土源性线虫。(一)蛔虫病(二)鞭虫病(三)钩虫病(四)蛲虫病1.自身感染。
雌蛲虫一般在夜间移行至 *** 外产卵,因局部 *** 而用手搔痒时虫卵即粘附在手指及甲垢中,当患者以污染的手指拿食物或患儿吮吸手指时,可造成自身反复感染。2004年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表明,蛔虫、鞭虫、钩虫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2.72%、4.63%和6.12%,比1990年分别下降了71.29%、73.6%和60.72%。
12岁以下儿童蛲虫平均感染率为12.28%,较1990年下降了56.47%。推算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人数(含感染一种以上者)为1.29亿,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人数分别为3930万人、8593万人、和2909万人。
1.采用驱虫治疗为主的综合措施。根据不同流行程度,实行集体驱虫或选择性驱虫,并抓好重点人群(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菜农、果农等)的防治。
2.实施健康教育,改善人群的卫生行为。3.加强粪便管理和安全供水,改进环境卫生,减少感染,巩固和扩大防治成果。
6.土源性寄生虫防治措施有哪些
1.控制传染源在流行区普查、普治患者和带虫者以及合理方式处理保虫宿主;在非流行区监测 流动人口并控制传染源输人和扩散。
2.切断传播途径针对土源性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搞好环境卫生和注意个人卫生,改变 不良的卫生习惯和行为方式,加强粪便和水源管理,均是切断土源性寄生虫病传播途 径的重要措施。 3.保护易感者人体对土源性寄生虫感染多缺乏特异免疫力,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 止土源性寄生虫感染。
如讲究个人卫生、服预防药、皮肤涂抹防护剂、改变不良生活 习惯和改良生产方式,但关键在于加强健康教育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7.什么是土源性线虫
线虫动物门为原腔动物(假体腔动物)中最大的一门。
其生活史有两种类型:土 源性线虫(如蛔虫、鞭虫)和生物源性线虫(如丝虫、颚口线虫)。有15000多种,一 般分为2纲,尾感器纲和无尾感器纲。
重要种如鞭虫、蛲虫、蛔虫、钩虫、丝虫等, 可引起人类疾病。 目前,土源性线虫感染人体导致的疾病被统称为土源性线虫病,这 个称谓是在实际工作中自然形成的,自20世纪被我国学者采用之后因袭沿用至今。
因 其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并且传播途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相同或相近,故一般把这 类疾病归为一类统一管理。土源性线虫(soil-tran *** itted nematode)是指某些线虫的虫卵或幼虫在土壤等外 界环境中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无需中间宿主的线虫。
土源性线虫包括蛔虫、鞭虫、钩虫、蛲虫、犬弓首蛔虫、肝毛细线虫、艾氏同杆线虫、粪类圆线虫和若干种 毛圆线虫等。本章主要阐述蛔虫、鞭虫、钩虫、蛲虫和阿米巴原虫的病原生物学特征、病原体 传播和所致疾病的流行特征以及预防控制原则和方法。
8.土源性线虫有哪些特点
土源性线虫指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外界(主要指土壤)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的线虫,如蛔虫、鞭虫、钩虫等。
蛲虫卵不需在土壤中发育,但其生活史和蛔虫、鞭虫、钩虫一样是直接型的,传播途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相同或相近,故一般把蛲虫也归为土源性线虫。 (一)蛔虫病目前全世界218个国家和地区中,153个有蛔虫病流行,估计全球有12。
8亿人感染蛔虫,约占世界人口的22%。蛔虫病在发达国家也曾流行,但随着社会进步和防治活动的开展,已基本消失。
在我国,台湾省、香港和澳门地区蛔虫感染率已很低。蛔虫病的流行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人类的行为有关。
蛔虫具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人是人蛔虫的惟一宿主,人体感染是因经口食入感染期蛔虫卵所致。受精蛔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外界环境中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氧分压和阳光中的紫外线才能发育。
蛔虫感染从土壤到人的传播水平主要取决于人类的行为。如使用新鲜粪便施肥或儿童随地大便,使大量蛔虫卵污染土壤、环境、蔬菜、瓜果;不良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不洗手等。
(二)鞭虫病鞭虫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估计目前全世界鞭虫感染人数有8。7亿。
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台湾省和香港、澳门两地区都有鞭虫感染者存在。鞭虫感染者是鞭虫病的惟一传染源。
人因经口吞入感染期鞭虫卵而感染,鞭虫感染常与蛔虫感染并存,鞭虫病的流行因素和蛔虫病一样,与自然因素和人类的行为有关。 (三)钩虫病钩虫广泛分布在北纬45°到南纬30°之间的地区。
估计世界上钩虫感染人数有7。16亿。
在我国除黑龙江、青海两省外,其他30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和澳门地区都查到过钩虫感染者。钩虫病患者及带虫者是惟一的传染源。
钩虫卵随粪便排出人体后,在外界发育需要适合的环境,因此温度、湿度及土壤条件对钩虫病流行有很大影响。 钩虫感染与人类的生产方式和卫生习惯等行为密切有关。
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均以人粪尿为肥料,而且多以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施肥,这是污染土壤的主要形式。男女老幼都是易感者。
钩虫感染人体的途径虽可能有多种,但在我国农村,主要是由于农民习惯于徒手赤足下地劳动,接触污染土壤的机会多而受到感染。 (四)蛲虫病1990年全国调查中检查12岁以下儿童31万余人,蛲虫平均感染率为23。
6%。蛲虫感染率有非常显著的家庭聚集性。
蛲虫感染者是惟一的传染源。蛲虫传播有4种方式:1。
自身感染。雌蛲虫一般在夜间移行至 *** 外产卵,因局部 *** 而用手搔痒时虫卵即粘附在手指及甲垢中,当患者以污染的手指拿食物或患儿吮吸手指时,可造成自身反复感染。
2。接触感染。
被虫卵污染的手还可污染玩具、文化用品和日常用品,这不仅使自身反复感染,而且还使他人因接触而感染。3。
吸入感染。散落在被褥、衣裤及床铺上的虫卵,可借用风力或扫地而随着尘土飞扬于空气之中,随着人的呼吸进入口腔。
4。逆行感染。
蛲虫卵在 *** 周围孵化出幼虫,再钻入 *** ,逆行入肠内发育为成虫并产卵。
9.土源性寄生虫预防控制特点是什么
1。
群体性土源性寄生虫感染,特别是蛔虫、鞭虫、钩虫和蛲虫感染是人体最常见、分布最 广泛的一类寄生虫,其与人类宿主的寄生关系极为悠久,已成为专性寄生关系。因此, 针对人群进行普查和普治是控制传染源的根本措施。
2。长期性采取个体治疗措施,可使感染者治愈,但对群体感染来说作用不大,且治愈者还有再感染的可能。
另外,如采取针对当地人群的群体治疗,可在短期内降低人群总感 染率和感染度,但未能阻断土源性寄生虫病传播。遗留的传染源和外界环境存活的虫 卵,还有再感染人体的可能。
因此,坚持长期多次反复治疗,才能逐步控制或消除传 染源,同时要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以巩固防治成效。 3。
多样性群体治疗措施的多样性包括治疗方法的多样性(群体化疗、选择性化疗、目标化 疗等),使用药物的多样性(药物种类、不同剂量、不同间隔时间、不同配伍以及针对 不同群体等),使用合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
广谱性土源性寄生虫病群体治疗要取得明显效果必须建立在理想药物的基础上,其中治 疗药物的广谱性是必要条件,理想的抗寄生虫药物需具备广谱、高效、快速、安全、单剂、量小、方便、价廉等特点。
1.线虫隶属于线形动物,因虫体呈圆柱形故而得名,其种类繁多,全球已记录25000多种。线虫在自然界分布广泛,见于水和土壤中,绝大多数营自生生活,少数营寄生生活。目前流行的重要线虫有蛔虫、鞭虫、蛲虫、钩虫、旋毛虫和粪类圆线虫等。2.人体寄生线虫的大小因种而异,长的可达1m以上(如麦地那龙线虫),小的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如粪类圆线虫)。大多数寄生线虫在1~15cm。
3.成虫体壁:自外向内由角皮层、皮下层和纵肌层组成。
①角皮层:具有弹性,是虫体的保护层,由皮下层分泌物形成,无细胞结构。
②皮下层:由合胞体组成,无细胞界限,其主要功能为分泌形成角皮层。该层含丰富的糖原颗粒、线粒体、内质网及酯酶等。
③纵肌层:在皮下层内,由单一纵行排列的肌细胞组成。
4.线虫的基本发育分为虫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5.根据线虫生活史过程中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可将其分为两大类:直接发育型、间接发育型。
6.蛲虫卵可不离开宿主即具有感染性。肠道线虫多属此型。在流行病学上直接型线虫亦称为土源性线虫。
7.幼虫需先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后,再经皮肤或口感染人体(如丝虫及美丽筒线虫)。寄生在组织内的线虫多属此型。在流行病学上间接型线虫也称为生物源性线虫。
8.根据形态学和分子分类特征,人体寄生线虫隶属于线形动物门的尾感器纲和无尾感器纲。除了鞭虫目和膨结目属于无尾感器纲外,其余线虫均隶属于尾感器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