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自己有病
总觉得自己有病,在生活里有一些人总是感觉自己的身体健康出现了问题,但是经过检查确实非常的健康,但是又不相信医院的诊断,始终认为自己有病,下面我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为什么总觉得自己有病。
总觉得自己有病11、不要随意在网上查询相关的症状表现:
最近连着接诊了几个疑病症患者(过度担心怀疑自己得了重病——癌症、艾滋病等),发现他们都有查百度的习惯。
然而不论查到好的结果(不支持诊断),还是查到不利的结果(支持诊断),患者的焦虑情绪都会加重。
这就很有趣了。
记得以前学诊断的时候也有类似情况。每次学到一个新的疾病就会怀疑自己得了这种病,而且相应的身体部位真的会产生不适感。
难道我们真的得了重病么?
显然不是。而是大脑的认知过程出了问题,我们放大了某些小概率的事件,让大脑误以为身体出现了严重的疾病。这种放大效应尤其在我们查看相应的信息后会变得更加显著。
所以当身体发出异常信号后,我们应该去找专科医生来寻求答案,而不是检索网络信息。毕竟百度的搜索质量真的很差,如果你真的.想查,也建议你换个搜索引擎,比如丁香医生就很靠谱。
2、调整认知偏差:
统计学是我们理解世界、找寻一般规律的方法。一旦统计有误,就可能导致认知偏差。
焦虑的患者总是担心出现不好的结果,即使概率再低,也控制不住地出现担忧。疑病症患者无论做了多少检查来否定自己的推测,一个“万一”就可以把他吓出一身冷汗。强迫行为者害怕自己没有完成某个动作,一旦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人们对于这些担忧的恐惧程度,大体上符合数学中的期望公式(期望值=发生概率*事情的严重程度)。即使概率很低,但只要想到自己无法承受的结果——比如担心乘坐的飞机失事、看到皮肤有斑就担心是黑色素瘤、或是想到自己因为忘记锁门导致家中被盗,他就会因为期望值升高而表现出种种担忧,相应地出现焦虑、疑病和强迫症状。
但一件事情发生与否,应该看的是概率,而不是期望值。这是神经症患者常见的思维误区。
3、学会把注意力从身体和健康中分散出来:
生活中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一个字看多了会越来越不像。这个现象其实很普遍,不仅在语言中,就连一个熟悉的地点或者一张熟悉的面孔,看久了之后都有可能会突然陌生起来。
同样的,如果一个人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身体或面容上,那就是异常的。
一个疑病患者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某天照镜子后感觉自己相貌丑陋,每天会花很长的时间来照镜子,之后反复去做整形,但对于“自己丑陋”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
厌食症的孩子每天都会关注自己的身形相貌,明明已经很瘦了,但依然会认为胖得不得了,所以严格控制饮食,几乎只靠菜叶子度日,拒绝一切碳水和肉类。
许又新先生曾写到“我们反复或不停地对自身进行自我考察,对健康和生命抱有忧虑和恐惧心理,这就足以使身体功能发生紊乱,引起疼痛和不适”。
“健康人顺带着他的身体过日子,就好像没有它一样,完全不去注意它。许多人的痛苦并非来自疾病,而是反思的产物”。
另外,一个字看久了越来越不像,这个现象叫做Jamais vu,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查阅。
4、理解关于疑病的怪圈:
一个疑病患者反复要做检查,做完心电图结果没事,没过两天又要做超声心动图,看到阴性结果后仍无法打消疑虑,继续要求做心脏核磁。他的人生似乎被卡在了这个环节,他没有时间再关心妻子孩子,更没有精力继续在工作上实现自己。他总是想着“我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能继续”。
在反复检查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每次正常的检查结果只能让他得到短暂地宽慰,之后只不过是继续重复,然而人生却停滞不前。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到——“神经症患者的发展在一开始就被阻断了,他们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解答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他们个人的难题被相应放大。而普通人能够为他们的问题找出更有意义的解答方法,他们能够不断前进,遇到新的难题,找到新的解决之道。”
总觉得自己有病2“老觉得自己有病”就是真病
疑病其实是心病
河北省中医学院一附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张香芝分析说,小林是因朋友患了恶性肿瘤后,从而产生生命脆弱、紧张恐惧等负面的情感体验,出现对自身健康状况过分关注,发展为将最常见的感冒症状不合常理地怀疑为白血病表现。而李先生则因平时工作压力大,对于开车遇到紧急情况时心跳加速等正常的生理反应过于敏感,从而开始时时关心心脏的问题,稍有不适,就很紧张,从而更加重了心脏不适的感觉。从临床心理角度分析,他们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疾病恐惧症。
“疑病者多心理压力大。大部分是因为身边的人遭遇不幸便联想到自己的健康状况,将对方的疾病与自己相联系。有的是以前得过病,一旦出现不适就怀疑旧病复发,有的人自觉压力过大,总觉得自己会有一些疾病缠身,对于自身偶尔出现的不适感觉很敏感,进而忧心忡忡甚至无法正常学习或工作。”张香芝介绍说,最近两三年中,门诊中有10%的疾病恐惧症患者为40岁以下的年轻人,呈上升趋势。
疑病症是一种神经症,又称躯体化障碍,主要指患者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患者反复就医,即便医学检查没问题、医生告知其没病,仍不能打消其疑虑,还是觉得自己“有病”。疑病症往往女性多于男性。“躯体化障碍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症状,涉及身体的任何部位或器官,但医学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最常见的症状是,胃肠道感觉异常,疼痛、打嗝、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常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和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常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躯体化障碍多见于老年人群,由于老年人退休后,角色发生转变,生活节奏放慢,生活作息出现明显改变,且随着年龄变化,睡眠时间和身体其他器官的机能出现改变,从而对自身健康状况产生强烈担忧并反复就医,也就是“疑病症”,如果任由这种病症发展,到后期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并增加治疗的难度。
得了躯体化障碍,如何治疗呢?要想治好该病,主要还得靠“心药”,比如患者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转移注意力培养兴趣爱好、进行适当运动等方式充实生活、放松身心多与亲朋好友交流,获得情感支持等。当如果症状比较严重,且难以自我疏导和调控,就要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治疗方式包括专业性的心理疏导,神经、心理联合治疗,使用精神类药物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