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不健康的表现,都有哪些呢?

儿童心理不健康的表现,都有哪些呢?,第1张

我现在正好在初中,我想告诉你的是,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疏远是正常的。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所以他们不想和父母有更多的接触。父母要给他们一定的个人空间,不要事事控制他们,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还有,青春期的孩子心中有暗恋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所以家长千万不要想得太复杂。如果一些小学生被欺负,不敢告诉老师或家长,感情被过度压抑,容易发泄情绪。

当他们可以发泄情绪时,如果他们不开心,他们会伤害别人或其他动物。它们折磨或戏弄小动物(如拉昆虫的翅膀;把动物的眼睛戳瞎,或者拧掉动物的头;把小狗扔进水里;把青蛙分成两半等。欺负弱者并从中取乐,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和压抑,逐渐形成在恶作剧中寻求刺激和乐趣的心理。心理压力导致的情绪宣泄相关的心理行为问题包括破坏性行为。

有些家长和老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每当孩子出现类似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时,他们非但没有给予相应的帮助,反而通过惩罚的手段强迫孩子改正这些问题。这不仅没有缓解他们内心的紧张,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心理紧张,从而使得相应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的更加频繁。如果孩子喜欢吮吸手指,将来被打被骂可能会吸得更勤。因此,我们在处理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时一定要小心。

然后,问题儿童自我保护的心理行为如果经常受到伤害,比如发音不准,就会被老师或同学嘲笑;上课回答老师的问题,说错话,被老师批评或取笑学生;在与同龄人交往时,由于身体虚弱,经常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欺负和鄙视,所以这个孩子很可能会有极其内向的隐居行为,不说话,不与任何其他同学交往,不回答任何老师的问题,并且“封闭”自己以避免更多的伤害。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有哪些

一、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1、儿童焦虑症

焦虑症是指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13%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有焦虑障碍,而且患病年龄比20年以前提前,多见于女孩。儿童焦虑症有三种类型:其一是分离性焦虑,儿童与依恋对象、家庭或其他熟悉环境分离时出现过分焦虑;其二是社交性焦虑,儿童与陌生人接触时出现持续的过分退缩,妨碍与同伴正常交往;其三是恐怖性焦虑,患儿总是提心吊胆地害十白可能遇见有害事物或情景。

2、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又称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中常见的一种问题。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多动和;中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一般在6岁前起病,6~10岁为发病的高峰期,男孩多于女孩。此病的发病率为5%~9%,如北京5.7%、湖南6.0%,据估计有30%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发展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学龄儿童患病人数约在500万以上,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因至今仍未弄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与遗传、生物化学因素、发育异常、心理社会因素及其他因素有关。

3、学习障碍

是学龄儿童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是指不存在智力低下和视觉、听觉障碍,也没有环境和教育剥夺以及原发性情绪障碍,而出现阅读、书写、计算、拼写等特殊学习技能获得障碍的一组综合征。典型特征是阅读障碍,计算障碍,拼写障碍,手眼协调和动作协调障碍。国内学者静进在他的文章中报道学习障碍儿童的.发病率大约为6%。学习障碍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复杂,其发生机制还不非常清楚。

4、儿童抑郁症

儿童抑郁症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持续的心境不愉快,以抑郁情绪为主要特征。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分别达到2.5%和8.3%。患儿表现为对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患儿还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容易激惹,有时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本病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家庭生活事件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如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家庭管教方式不恰当,父母感情不和或离婚等均对儿童构成重大的应激事件。

5、品行障碍

主要表现为持久的、严重的违纪行为,在较大儿童中很常见,如逃学、偷窃、破坏公物和攻击行为。该病患病率为1.5%~7.3%,男女比例为9:1,患病高峰为13岁,城市高于农村。品行障碍的病因学研究不单涉及医学,而且还涉及心理、社会和法学等学科。

6、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覆且节奏性的动作;对於喜欢的东西相当执着且一成不变。

7、恐惧症

儿童对鬼、神及不明物体的恐惧似乎是司空见惯,但是这种恐惧若持续不断地存在着,则将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造成恐惧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种,其一是过去可怕的经验所引起-如突来的巨响、朋友或兄弟的恫吓等;其二,恐惧可能是焦虑的代替品;其三是社会学习而来。

二、心理问题的干预

1、简易行为矫治—— 阳性强化法

通过奖励目标行为,忽视或淡化异常行为,促进目标行为的产生。

2、合理情绪疗法

美国某心理学家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3、系统脱敏法

主要用于恐惧症。

4、冲击疗法

主要用于治疗恐惧和其他负性情绪反应。

5、厌恶疗法

常用于戒烟、戒酒、戒除网瘾,治疗强迫症等。

6、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来改变不良认知,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我们的孩子多一些关注,这样他们才能够健康成长。

孩子心理不正常的表现

孩子心理不正常的表现,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路上,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心理上出现了问题也是很严重的,那么孩子心理不正常的表现有什么呢?

孩子心理不正常的表现1

1、宝宝的自虐行为

听到“自虐”这两个字,很多家长第一时间并不会想到自家孩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有撞头,打滚,捏自己,扯耳朵,抓头发等行为,这些都属于自虐的范畴。自虐行为一般出现在孩子情绪受到刺激,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发生。

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是不是只有在需求不被满足时才会这样,弄清楚原因进行矫正,必要时可以咨询心理医生。

2、厌食和挑食

有些孩子天生喂饭难,长期食欲不佳,很多家长想尽各种办法增强孩子的食欲都无济于事,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就身体瘦弱,容易生病,抵抗力差。

家长则认为是孩子天生体质弱,容易生病才导致食欲差,其实家长没想到的是,挑食和厌食也是典型的心理障碍之一,如果每次就餐家长都连哄带骗,恐吓和威胁,会造成孩子每次吃饭前都容易心情紧张,焦虑压抑,就会使孩子产生厌食心理。

面对孩子这一问题,家长该如何加以改善呢?首先,如果你的孩子已经长期处在厌食和挑食的不良习惯中,那就先带去医院做个全面的检查吧,如果一切正常,排除疾病因素,那就从喂饭开始改善吧,此后的就餐时间,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就餐氛围,一定不能再强迫,惩罚,可以采取鼓励,诱导等行为,让孩子对吃饭充满兴趣。

3、爱拔自己毛发

有些孩子爱拔自己的毛发,如头发,睫毛,眉毛等,很多粗心大意的家长并没有发现这一点,也有些家长发现了并且反复提醒,依然没有改善这一状况;这一癖好通常是因为孩子与家长或者老师相处不愉快,或者孩子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导致孩子出现情绪焦虑,心理压抑,从而出现这一行为。

那么家长该如何正确干预呢?先找出孩子的心结,焦虑源头何在?紧张的原因在哪?和孩子多沟通,像朋友一样聊聊天,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最重要且最有效的就是多陪伴,这样不仅能疏导孩子心理障碍也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4、爱发脾气爱冲动

孩子心智还未成熟,无法很好地管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所以很多孩子非常容易冲动易怒,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家长认为这是天生的性格,其实不管是先天性格还是环境导致,都可以后天进行改善;

当孩子大发脾气时,找一个相对安全和安静的领域让他冷静几分钟,这期间一定要避免任何人去打扰,这是冷处理方法,对容易发脾气的孩子很有效果;等孩子情绪冷静下来,再去分析原因讲道理,同时,家长务必自我反省,是否平时给孩子树立了坏榜样,是否经常当着孩子面争吵,以后要尽量控制脾气。

5、爱吃手指

经常见到很多孩子已经很大了,还是会习惯性吮吸大拇指,甚至不吃大拇指睡不着觉;

1岁内的宝宝爱吃手指是正常现象,这是小宝贝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但随着大脑发育完善,大部分孩子都会抛弃吃手指的行为,但仍有孩子吃手指行为随着长大越发严重,家长就要注意是否是心理问题导致。

很多爱吃手指的孩子是因为受过严重心理创伤导致的,有个典型案例:有个宝妈为了给宝宝断奶,将才6个月大的宝宝狠心扔在老家,宝宝哭了几天后,后来长大了有严重的吃手指行为。

想要改掉孩子这一不良习惯,肯定是漫长的过程,平时多陪孩子户外玩耍,用有趣的玩具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些小事,增加手部的活动,逐渐改掉孩子吃手的习惯。

6、咬指甲,撕手皮

很多孩子在专注做一件事时,比如看电视,听课时,都要习惯性得去咬自己的指甲,撕手皮,甚至我有大学同学,都已经20几岁的年纪,还是有咬指甲的习惯;孩子爱咬指甲,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但更多的还是心理原因,家长关心不够,压力大,情绪紧张等都会导致。

对于有这一不良习惯的孩子,家长要让孩子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另外要制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对于保持这一习惯已久的孩子,家长要约法三章,正面引导,让孩子知道这是不好的习惯,一定要改正。

7、过分胆小

孩子胆小是正常的,但是超出正常范畴的恐惧,家长就需要重视起来了,比如一到天黑就害怕,听到噪音就紧张,或者见到医生就往后缩等现象;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孩子体会到的恐惧感也会越来越多,但孩子在6岁以后,恐惧感会开始下降,对一些事也就随之胆大起来,这和家长给的安全感密切相关。

孩子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经常把想象和现实混淆,作为大人这时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安抚他,一定不能轻视这个问题,多搂抱多安抚,消除孩子恐惧感并作出解释,让他知道他看到的事情并没有想象中可怕。

8、退缩行为

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意味着从此加入了集体生活,但总会出现不合群的孩子,独自坐在一个地方,显得非常孤僻,抗拒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和他人沟通。这就属于孩子的退缩行为。

退缩行为就是孩子认为自己在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时,无法得到认同,从而出现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这意味着孩子先天适应能力差,但也有可能是孩子后天环境所导致的,比如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所以很少让孩子出去和其他小孩玩耍,久而久之导致孩子不愿意和小伙伴玩耍,对家长过分依赖。

想要改善孩子的退缩行为其实很简单,平时多创造机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和小伙伴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孩子只有适应了集体生活,才能健康成长。

孩子心理不正常的表现2

表现一:活动和活力减少

小孩子本来都是应该阳光快乐的,但是如果你的孩子突然变得一蹶不振,对什么事情都不再感兴趣,拒绝社交,那么家长就想要引起警惕了。

表现二:厌食、失眠

那些抑郁孩子的身体会发生变化,普遍的就会胃口变差,什么都不想吃,睡眠上也变得失眠,完全睡不着。

当然,有些孩子却表现得极为相反,可能会不饿,但是却一直想要吃东西,而且停不下来,在睡眠上也会表现得十分嗜睡。

表现三:情绪消极,经常有无助感

儿童抑郁时,随着自身想法的改变,他们对很多事情的态度都会变得十分消极,经常有“无助感”,会有“再怎么做也没有用”的感觉。

由此可见,孩子出现抑郁的情况,往往在生活方方面面都会有所异常,细心的父母应该能很容易地发现孩子的异常。

这几种家庭更容易养出有抑郁倾向的孩子

研究发现:青少年中抑郁倾向孩子的比例为20、3%,也就是说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有抑郁倾向。

父母的教养问题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这几种家庭最容易养成抑郁倾向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过于期待

很多父母习惯把自己的期望压在孩子身上,让孩子背负沉重的压力,而孩子为了迎合父母,只能压抑自己的需求。

孩子内心没有驱动力,自然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只会让孩子一步步走向抑郁的深渊。

父母逼孩子懂事听话

父母总是习惯于让孩子听话懂事,而那些过于懂事的孩子,往往会更容易形成性格缺陷,这样的孩子没有安全感,自卑、敏感,懂事的背后其实是孩子克制内心欲望的心酸。

父母贬低孩子

很多父母习惯用贬低的方式来激励孩子进步,但是在贬低的同时,却往往伤害的是孩子的自尊,不仅不会激励孩子上进,还会把孩子的尊严践踏。一个长期被贬低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觉得自己不值得。

发现孩子有抑郁倾向,父母该如何处理?

一旦觉得让孩子有抑郁的倾向,一定要第一时间和孩子沟通最近的感受。

对于孩子来说,只要不是很严重的抑郁问题,在父母的关爱下,一般都会得到缓解,但是如果是严重的抑郁症,那么父母最好带孩子去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越早越好。

在平时生活中,父母要多传达给孩子积极乐观的情况,多给孩子赞美和鼓励,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处于生长发育中的儿童可塑性还是很强的,一般都会纠正过来的。

孩子心理不正常的表现3

孩子健康心理的正常表现

1、求知欲强

这样的孩子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2、意志力强

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3、活泼乐观

与人交往坦诚、随和,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遇到困难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能很快释放,不淤积心里。

4、心态平衡

经常保持欢乐愉快的心态,遇事冷静,情绪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

5、富于同情心

乐于帮助别人,乐于关心别人,常表现出“利他”和“亲社会”的行为。

6、人际关系良好

心胸开阔,尊重别人,能与别人和睦相处。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适应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9禁忌”

1、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4、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5、不要欺骗和无谓的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

6、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7、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赞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8、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9、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8055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