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带方是为中药方剂,主治清利湿热,药物组成有猪苓、茯苓、车前子等。
中文名称:止带方
出处:《世补斋.不谢方》
治法:清利湿热
药物组成:猪苓 茯苓 车前子等。
扩展资料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茯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到的,与其它直接利水的中药不同。
苓桂术甘汤、四君子汤、四苓汤等均是有茯苓配伍的常用方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
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止带方
海螵蛸又叫 乌贼骨 ,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干燥内壳。沿海地区皆有捕捞,取其内壳洗净后,日晒夜露至无腥味入药,常生用或炒用。
一、海螵蛸的功效:
海螵蛸味咸、涩,微温。归肝、肾经。功效能 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
常用于 吐血衄血,崩漏便血,遗精滑精,赤白带下,胃痛吞酸 等证的治疗。外用则有止血与敛疮之功。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主女子赤白漏下经汁,血闭,阴蚀肿痛,寒热症瘕,无子。”
《别录》:“止疮多浓汁不燥。”
《本草纲目》:“主女子血枯病,伤肝,唾血,下血,治疟,消瘿。”
《本草备要》:“通血脉,祛寒湿,治血枯、血瘕,血崩血闭,腹痛环脐,阴蚀肿痛。疟痢疳虫,目翳泪出,聤耳出脓。”
二、海螵蛸的配伍应用:
1.用于妇人崩漏下血。海螵蛸咸能入血,微温而涩,有收敛止血之效,尤善治妇人崩漏下血之证。最常与茜草配伍应用,即《素问》 四乌鲗骨一藘茹丸 。若以二药为基,再配伍煅龙骨、煅牡蛎、棕炭等,即张锡纯治妇人崩漏名方 固冲汤 ,值得学习。
2.用于肺胃出血,胃酸过多。海螵蛸性善收涩而止血,治肺胃出血,常与白及等分为末服用,即 乌及散 。
海螵蛸偏于碱性,故可制约胃酸,尤善治胃酸过多伴痛,或兼见出血之证。最常配伍白及、大贝、牡蛎等,即 乌贝散 。若治口苦泛酸,食道反流,或兼见胁下疼痛,以上诸药可再与左金丸合用,常获佳效。
《现代实用中药》:“为制酸药。”
《本草纲目》:“同蒲黄末敷,治舌肿血出如泉;同槐花为末吹鼻,止衄血;同麝香吹耳,治聤耳有脓及耳聋。”
3.用于遗精、带下。海螵蛸功能收敛,故可固精止带。治遗精,常配伍山茱萸、菟丝子、沙苑子等益肾固精之药。
若治妇人赤白带下,常配伍白芷、血余炭等,即 白芷散 。若配伍茜草、山药、龙骨、牡蛎等,即 清带汤 。
4.用于湿疮湿疹及溃疡多脓。海螵蛸外用有收湿敛疮之效。治湿疮湿疹,常配伍黄柏、青黛等,研末外敷。
若治溃疡多脓,常配伍煅石膏、枯矾、白芷、冰片等,研末撒敷患处,可收一定疗效。
三、海螵蛸的用法用量:
海螵蛸常入煎剂或散剂,也可外用。入煎剂常用量十余克,若为方中主药,取其制酸或止血之功,短期内亦可用至几十克以上。研末吞服,每次克余;外用适量。
海螵蛸口服多生用,煅后可增收涩之力,常作外用。
四、海螵蛸的应用注意:
海螵蛸性温而收涩,易伤阴助热,故 阴虚多热者不宜服 。
作者按:凡甘温、收涩之药,皆有滞满之性,应用不当,则易导致脘腹胀满,如何做到“补而不滞、涩而不凝”,是处方配伍的学问,须多学多看。
~
——中医实战笔记20.8.24傍晚
#中医实战笔记#
禹余粮别名如下:
太一余粮、石脑、禹哀、太一禹余粮、白余粮、石中黄子、天师食、山中盈脂、石饴饼、石中黄、白禹粮、禹粮石、余粮石、禹粮土。
禹余粮有治疗久泻、久痢等作用,可以杀灭肠道中的细菌,促进肠蠕动。禹余粮是一种矿物药材,它源自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主要成分是碱式氧化铁[FeO(OH)],产自河南、江苏、浙江、四川等地。中药禹余粮别名又叫做太一余粮。
补充资料:
禹余粮,本品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斜方块状,长5~10cm,厚1~3cm。表面红棕色、灰棕色或浅棕色,多凹凸不平或附有黄色粉末。断面多显深棕色与淡棕色或浅黄色相间的层纹,各层硬度不同,质松部分指甲可划动。体重,质硬。气微,无味,嚼之无砂粒感。使用于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止带。
本品甘涩性平,能涩肠止泻。治久泻、久痢者,常与赤石脂相须而用,如赤石脂禹余粮汤。本品质重味涩,能收敛止血,主下焦出血证。治崩漏,常与海螵蛸、赤石脂、龙骨等同用,如治妇人漏下方(《千金方》);若配人参、白术、棕榈炭等药,可用于气虚失摄之便血者。本品入下焦治肾虚带脉不固之带下清稀者,常与海螵蛸、煅牡蛎、白果等药同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