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一般以加号表示,加号越多,患者病情越严重。尿蛋白3+,如果出现尿频,可能是肾脏问题。肾脏的作用是排除体内的一些废物和毒物,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一旦肾脏出现问题,使肾小球内蛋白质的滤过增加,就会引起各种疾病。
为什么尿蛋白高?
肾脏就像一个筛子,用尿液筛除血液中有害的代谢废物,同时将蛋白质等有用的好东西留在体内。但当筛子生病,网孔变大时,蛋白质会随尿液漏出,尿液中的蛋白质即尿蛋白超标。
肾脏筛孔扩大有几个原因:
1.遗传缺陷
由于遗传或基因突变,异常基因会表达异常蛋白,通过一系列反应造成肾脏缺损。
重大遗传缺陷可直接引起肾脏疾病,如遗传性肾炎;不太明显的遗传缺陷会使肾脏“虚弱”,为获得性肾损伤行为引起的肾脏疾病埋下隐患。
2.感染
感染不直接引起慢性肾脏疾病,而是通过反复频繁的感染扰乱免疫系统,形成免疫复合物、血管通透性因子等致病物质攻击肾脏,可引起轻度病理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IgA肾病等。
3.营养过度
饮食中摄入了大量的糖和脂肪等营养物质。营养过剩可导致肥胖相关肾病,也是膜性肾病的诱因之一。
4.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水污染都能引起肾病。例如,pm2.5和重金属会导致膜性肾病的发病率增加。
5.暴露于肾毒性物质
肾毒性物质,如高肾毒性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马兜铃酸类草药、造影剂等。),苯、甲醛,以及汞、铅、镉等重金属,都可能引起间质性肾炎。
间质性肾炎一般能找到明确的病因;慢性肾小球肾炎往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基因缺陷奠定基础,然后后天感染、污染、不良习惯等因素构筑上层建筑,最终导致肾脏筛孔的破坏,导致疾病的发作和尿蛋白的升高。
通常对于其他肾病患者来说,尿蛋白越高越难治疗。但对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如微小病变、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尿蛋白排泄量越高,越容易治疗,越容易完全治愈。关键是掌握以下四点。
1.及时规范治疗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如微小病变、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往往在发病时即呈急性,可突然出现明显水肿,尤其是面部和下肢水肿,甚至出现胸腔积液和大量腹水,尿量会明显减少。如果不给予及时规范的治疗,患者的病情会迅速发展,并发症的发生率会增加。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肾损伤、静脉血栓形成或动脉栓塞,可危及生命,因此有必要定期有效地治疗。
2.尽早选择激素
激素仍然是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的首选。虽然激素可能有很多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但仍然没有更好的药物可以完全替代激素。之所以不选择激素,是因为有激素使用的禁忌症,如股骨头坏死、严重精神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激素确定使用后,也要“足量”长期使用。
3.强调联合用药
除了少数肾病综合征,如第一个小病灶,只需要单独使用激素外,大多数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药物选择应遵循“单独使用激素”的原则,即“激素加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选择免疫抑制剂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年龄、性别、婚育、肾病类型、用药史等。选择性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环孢霉素、来氟米特、羟氯喹和霉酚酸酯。
4.同时注意并发症和并发症
就像感冒一样,没有并发症和并发症的感冒是不需要担心的。肾病综合征也是一样,一定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并发症。因此,在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如高尿蛋白微小病变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高尿蛋白膜性肾病时,需要同时治疗其并发症和并发症,如高血压、急性肾损伤、高脂血症、高凝状态、静脉血栓形成或动脉栓塞及感染性疾病。
虽然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尿蛋白越高,如微小病变、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越能得到更好的治疗和完全治愈,但仍有部分患者易复发,少数不能完全治愈,甚至最终进展为尿毒症。怎么会这样?这要看病理类型的严重程度,是否有高血压和血尿,同时是否有其他疾病,患者的免疫功能,药物是否被滥用或过度使用。
肾病种类较多,多达数十种。不同类型的肾病预后的结果会有所差异,但大致相同。但并非所有肾病都会走向“尿毒症”的路,任何肾病只要发现的足够早,治疗的及时,都有一定完全“治愈”的机会。
所以说肾友们发现肾病后,应该积极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不要只盯着“肾衰竭”“尿毒症”这些不好的结果看。
其实有些肾病有一定自愈的机会,但多数肾友确诊病情后,往往都没认识到自己还有自愈的可能。且在治疗中,没有积极配合治疗,可能就把机会浪费掉了。
这3类肾病有可能自愈,这些肾友很幸运!
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主要包括特发性和继发性的。特发性膜性肾病大多与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相关,一般肾功能损伤,检查这项指标出现异常,基本可以考虑膜肾,可以不做肾穿刺的检查。
常表现为足细胞损伤,典型的症状是大量蛋白尿,有的患者早期尿蛋白就达到十几克,但肾功能损伤不一定严重。
继发性肾病与红斑狼疮、风湿关节炎等因素相关,症状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血压升高等。
膜性肾病是肾病类型中自发缓解率较高的一类肾病,在没有药物治疗干预的情况下。研究发现,有40%-67%的患者现自发缓解,自发缓解是病情往好的方向发展,但也不能说完全自愈。自发缓解的患者中,有人能部分缓解,有的人能完全缓解,这部分人占到5%-30%,为什么数据差距这么大?
主要是患病人群自身存在差异,及发现时病情发展的程度及对自身护理的情况的差异,综合起来所有因素导致的结果差异。
IgA肾病
IgA肾炎是年轻人最常见的一类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主要表现为免疫球蛋白的沉积,继而发生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的情况。
在既往研究统计中,IgA肾病早期患者中,完全缓解的患者的比例占到12%左右。
微小病变肾病
这类肾病多发于儿童患者,成年人患者相对较少。检查主要表现为肾脏系膜区细胞出现增生,导致肾脏结构的变化。在成人微小病变患者也有5-10%的人会自发缓解。
肾病自发缓解不一定代表不需要治疗,对于已经出现明显尿蛋白、血尿、血压高、乏力等症状的患者,仍需要及时给药控制。且自我缓解的过程,也需要时间,肾友们仍要定期复查各项指标及肾功能的情况。
其他类型的肾病,要延缓肾功能的发展,更要重视两点:
一、前期治疗工作要扎实肾病发生后需要先查明原因,其次确诊病理类型,然后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主要是用药的药效的反应,还有影响肾功能关键指标的情况。
原发性肾病治疗的基础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及引发的尿蛋白、潜血、水肿等症状。抑制炎症的关键点是平衡体内激素水平,还有排查造成炎症反应的原因。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不单纯是降指标、缓解症状。
肾病早期是最容易控制的阶段,如果这个时期能将病情稳定住,治疗的比较扎实,但肾功能发展速度会很慢,肾衰竭的风险是非常低的。
有部分肾友总是出现反复的情况,就是治疗的扎实,需要从当前治疗的情况中找问题,调整治疗方案,与医生积极沟通病情,切勿急躁。
二、后期的护理工作到位肾病是个长期发展的疾病,因此治疗也不能只看眼前,需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降低蛋白尿、血压、血肌酐等指标,缓解水肿、乏力、贫血的症状,是肾病治疗前期要做的事情,目前是尽力恢复肾脏的生存环境,及各项功能,从而维持身体正常运转。
但要长期保持治疗的良好结果,后期对肾功能的维护是不可缺少的。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是关键,包括纠正一些伤肾行为,如熬夜、吸烟喝酒、滥用药物、不健康饮食等;做到更加自律,坚持定期复查、随访。
膜性肾病是一个病理形态学诊断名词,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一个常见病因,其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是肾小球毛细血管袢上皮侧可见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或无症状、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